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720 年,在英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对财务报告真实性问题的讨论。时至今日,虽然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反对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很多惩罚措施也在实施中,但其结果似乎差强人意,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财务报告是管理者披露公司经济运营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并据以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发达,对于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不能准确予以鉴别,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次发生,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而且已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块顽疾。它使得信息使用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有序进行,给市场经济、企业发展都带来了困扰,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向着发达国家靠拢的脚步。
财务报告舞弊的大量存在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各国政府积极努力出台多项监控措施,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制度;各国学术界也在不断创新研究,希望可以找到有效解决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的切入点,虽然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弊行为的发生,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上市公司为其目的仍不择手段的局面。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有效防范和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成为理论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经验识别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以期对投资者的决策有所帮助。
1.1.2 研究的意义
2009 年 9 月 9 日爆发的五粮液集团涉嫌舞弊案,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深思,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开始采用更加隐蔽、黑暗的粉饰手段。财务报告的舞弊不仅是公司会计人员的责任,与公司管理层甚至高管都密切相关,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与同业竞争、会计师事务所的兴衰、资本市场的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加强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提高投资者解读、识别和反馈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解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关键所在。
1.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信息使用者可以凭借信息的对称性正确运用合理信息,决策者可以做出准确判断。
2.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发生,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进行。
3.从案例角度分析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有利于真实面对事实的本质,找出舞弊识别方法,约束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行为。
4.各种财务报告舞弊的案例背后,往往与审计师息息相关。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有利于增强审计师的识别能力,达到较好的审计效果,避免审计责任。
5.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够突破现有的方法,更加有效、准确的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那么将会弥补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研究的缺陷,并对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论文结构
1.2.1 研究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于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数据,不管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是管理者的经营管理,都与财务报告息息相关,所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而本文对于财务报告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回顾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文献,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本文的研究方向。
2.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和表现类型。通过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的分析,找出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财务报告舞弊的形式多种多样,利用投机性手段、违反原则、非法手段都属于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类型,运用实际的舞弊案例分析,正确认识每一种舞弊手段。
3.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入手。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做出了多种解释,针对研究的舞弊案例的分析,提出合理适当的财务报告舞弊的涵义
4.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舞弊手段的控制及局限性。根据 2006 年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应从 2007 年起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一些新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如资产减值准备等。但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做到毫无缺陷,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舞弊手段仍然有可乘之机。
2 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介绍
2.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
从国内情况来看,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似乎比国外更加严重。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谊、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等等,都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来掩饰其财务报告,使其财务报告光彩夺目。2002 年锦州港、宇通客车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又让人触目惊心,之后东方电子具有“创新性”和“欺骗性”的作假手段,给审计师的审计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 年,华源制药、天颐科技等诸多上市公司又相继走上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审判台。2008 年中国证监会对大唐电信在 2004 年的虚增利润行为进行了处罚。2009 年中国证监会又先后处罚了中电广通、夏新电子等舞弊行为;同时五粮液事件又相继浮出了水面。2010年两面针也没有逃脱被处罚的命运。同样,近两年悬而未决的黄光裕案和长虹“财务造假门”事件,在证券和资本市场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3 新准则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 29-33
3.1 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29
3.2 新准则对财务报告舞弊约束力.................... 29-31
3.3 新准则下可能存在的财务报告舞弊.................... 31-33
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技术.................... 33-44
4.1 基于非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舞.................... 33-35
4.2 案例分析基于财务信息的财务.................... 35-40
4.2.1 虚增资产.................... 36-38
4.2.2 虚增收入 ....................38
4.2.3 虚减费用 ....................38-40
4.3 三大主表综合识别.................... 40-44
5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 44-49
5.1 利益相关者 ....................44-46
5.1.1 培育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主体.................... 44
5.1.2 特殊事项的侦查策略.................... 44-45
5.1.3 保持持续关注的态度.................... 45-46
5.2 注册会计师.................... 46-48
5.3 政府部门 ....................48-49
结论
1.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中,不难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责任人主观意识的舞弊行为;二是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舞弊行为。这两种舞弊行为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2.本文是在经验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别通过非财务信息和财务指标两个方面共同探讨了舞弊识别的预警信号。而在案例分析中,本文先在舞弊的表现类型中,作了小案例的铺垫分析,之后又通过财务指标的数据分析得出,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减费用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常用的手段。在虚增资产中,应收账款是舞弊中频率较高的科目;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中往往离不开的就是收入,收入是调节利润的核心,它会带动许多会计科目发生变化;虚减费用是最直接的舞弊手段,这样收入扣除费用后就可以直接得到利润,费用越少,则利润也多,上市公司也就达到了增加利润的目的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是可以通过财务报告中的风险科目提出预警信号的,这对于审计师提高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只有从自身做起,才是最有效的办法。文章在最后针对前面几章对舞弊案例的分析,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进行阐述,把财务报告使用者分为三种类型:利益相关者、注册会计师以及政府部门,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如何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既可以保护使用者的利益,又可以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起到制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omney,M.B,Steve Albrecht W;David J Cherrington,“Red-flagging theWhite Collar Criminal”,Management Accounting,1980.
[2] Loebbeck,J.K.and Willingham.Review of SEC Accounting and AuditingEnforcement Releases Workingpaper University of Utah,1988.
[3] Cobb,Laurel Gordon.An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selected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1993.
[4] COSO,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 ~ 1997-An Analysis ofU.S.Public Companies,1999,http://www.coso.org.
[5] Wells,J.T,“Irrational Ratios”,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1.
[6] David B Farber,“Restoring Trust after Fraud:Does Corporate GovermanceMatter?”,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
[7] Green B P,Choi J H,“Assessing the Risk of Management Fraud through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7.
[8] Beneish M.D.Detecting GAAP Violation: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Earnings Management among Firms with Extreme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7.
[9] Spathis C.Detecting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using published data:someevidence from Greece.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2.
[10] Lin J.W.,Hwang M.I.and Becker J.D.A.fuzzy neural network for assessingthe risk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