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监会处罚文件的财务舞弊特征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9569 论文编号:sb2021102015030038943 日期:2021-11-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研究发现,舞弊手段趋向于资金闭环型舞弊,在审计及监管中更难被发现。为此建议,应更多关注非经营性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的交易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变化,资金流走向与物流、业务信息是否匹配,以及是否与行业或商业常识存在异常等情况。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 年末已超过 4100 家,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已超过 70 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可计数量已超过 1.7 亿人,超过许多经济大国的人口总额,充分显示了我国经济市场之大和所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1。截至 2020 年,我国跻身世界 500 强的各类公司已达 124 家,占其总数的 24.8%,而这 124 家公司中有超过 56%的公司已经于我国 A 股上市,上市方式包括集团上市、将其部分资产或子公司进行上市。
2020-2021 年,在面临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严峻挑战的新情况下,我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水平仍旧保持了稳定平稳的增长态势。面对疫情的挑战,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经济问题,媒体的关注度也日益上升。在此环境下,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发现,2020 年出现财务舞弊情况并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下同)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之前年份有所上升。出现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人为操纵财务会计信息,进而使财务舞弊问题频发并屡禁不止。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不仅会损害投资者及公司的自身利益,影响其长远发展,还会对社会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就体现出了整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和加大监管力度的重要性。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 号),要求各相关方面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各类信息的质量,保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同时要求进一步扩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和方式,加大机构投资者在股票、证券市场总体投资者中的占比,促使市场经济更加规范、秩序地发展。
...........................

1.2  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财务舞弊特征研究的相关理论。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近些年我国学术界从证监会处罚文件的视角进行财务舞弊特征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理论研究不足,难以为监管机构发现舞弊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本文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财务舞弊特征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完善,并为其补充案例依据,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财务舞弊特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近些年我国学术研究中对财务舞弊特征的研究更多选取的方向是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延伸至整个市场中,再进行总结,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针对选取的某一具体案例的具体问题提出有关的防范建议,偏重于个例研究,系统性、整体性分析财务舞弊特征视角的研究成果不尽充分。本文选择证监会的处罚文件为起始点,在分析统计数据时对具体特征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够更为全面地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深层成因,为进一步深化对财务舞弊的监管和预警提供新的视角。
(2)应用价值
一是本文除数据统计分析外,还结合特征性案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以往研究中仅对纯粹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相比,更具有参考价值。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被处罚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舞弊的手段、时间、监管力度、地区等特征性因素,针对这些特征提出合理性建议,有助于企业对财务舞弊提起注意,可以为监管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二是有助于监管者、社会全面了解财务舞弊的各种特征情况,为进一步防范舞弊情况和在舞弊出现后更好的监管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有助于加强监管者对财务舞弊识别等相关理论的了解。
三是可以为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完善监管方案和采取更有效的监管方法提供更多数据和事实依据,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社会的监管水平。
图 1-1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1-1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
2.1.1  财务舞弊的界定
国际上关于财务舞弊的研究起步较早,许多研究者在对财务舞弊界定、体现的特征及其分类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概括归纳,形成了财务舞弊的定义。
概括地看,各种定义之间总体上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1997 年对财务舞弊的界定是: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向社会发布虚假信息。财务舞弊的概念在 1999 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的定义中,被解释为企业在财务报告中针对各类重大事项做出虚假记载后直接披露的行为,存在强烈的主观性。按照 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1999)的定义,财务造假主要有三种方式:伪造、操纵、篡改财务记录和文件;故意忽略、谎报重要事项、交易和其他重要信息;滥用合并财务报表和会计估计,导致金额和分类不准确。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的规定,舞弊是被审计公司的管理行为,其防范和发现责任同样由公司承担。公司为了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有意无意地进行欺诈等个人行为。
显然,不同组织虽然对财务舞弊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均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务舞弊较为隐蔽,舞弊者利用某种手段严重歪曲财务信息,使外部人员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难以察觉;二是财务舞弊具有主观性,舞弊者从主观上故意舞弊,扭曲重大会计客观事实,从而获利;三是财务舞弊违反了会计准则,财务舞弊行为被国家政策、法律所禁止,将会使投资者遭受损失。
...............................

2.2  文献综述及述评
2.2.1  文献综述
中国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成立(2017)[55]表明了社会各界都对相关事件及研究额外关注。张根文等人(2016)[56]的研究中提出,财务舞弊一直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对象,这更是凸显了国家对财务舞弊及审计质量的关注程度。
通过证监会处罚文件分析财务舞弊无法绕过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而这其中的一个关注重点就是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哪一种类。对于审计意见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在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和相关延伸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一系列审计程序后,按照其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公允性等情况给出的判断。审计师的准则是判断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是否有效,是否符合标准。由这一指标可以看出,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账面价值是否在较高的水平,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
Bin Lu[57]对国内外审计意见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国内外审计意见研究中对审计意见的划分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为标准的审计意见;二是非标准审计意见。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指南,审计意见被明确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无保留、保留、否定、拒绝。无保留意见又包括有无事项段两种,这一类意见被出具的时候要求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基本符合编制要求,并且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公司的财务、现金流和经营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在重要性较高的方面。而有无事项段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看有无需要说明的事项,例如,哪些事项对被审计对象的持续经营能力有严重影响。如财务报告存在舞弊可能,审计师应根据舞弊的严重程度,对财务报告做出保留、否定或拒绝的意见表示。
自从 2006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发布以来,审计导向已由传统风险导向转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改变影响了审计执业方式、研究热点、监管方式等。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根据监管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查机制,对审计质量进行监管检测。
表 3-1   样本公司舞弊发生年份情况统计
表 3-1   样本公司舞弊发生年份情况统计
...........................

第三章  财务舞弊基本特征分析 ............................ 14
3.1  样本选取 ............................................... 14
3.2  基于多视角的基本特征分析 ......................................... 14
第四章  财务舞弊分类特征分析 ............................ 27
4.1  财务舞弊种类特征分析 .......................................... 27
4.2  财务舞弊手段特征分析 ..................................... 28
4.3  指标异常特征分析 ......................................... 37
第五章  财务舞弊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 40
5.1  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 40
5.2  防范财务舞弊的对策建议 .................................. 41

第五章   财务舞弊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5.1  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5.1.1  业绩的压力
首先,上市公司想要保证不被退市或 ST,需要保证其盈利能力。但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公司所经营的业务范围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而面临退市甚至破产的危机。对比整个股市对于股票的需求量,已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供给量并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使得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这也是股市具有很强融资能力的原因。从实践看,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为了获得融资继续经营或进行转型往往会采用财务舞弊手段来粉饰报表。
其次,ST 的公司若第三年不能扭亏为盈,将面临退市。而连续两年亏损而被 ST 的公司很大比例上是不会因为一年的经营、转型就能扭转亏损的,故而很多被 ST 的公司选择舞弊手段来修饰财务指标,使其财务报表达到盈利标准,避免退市。
此外,也有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具有品牌价值,其规模和盈利能力深入人心。如果出现盈利不佳或者亏损的情况,其大量的讨论度和关注度以及国民认知程度会使其品牌价值大幅下跌,进而影响其销量和市场占有份额。基于此原因,在面临业绩不佳时,大型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财务舞弊的手段来维持其行业地位。
2015 年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中,明确了实施注册制,放宽了公司上市的条件,提升了对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使得公司为了业绩压力而舞弊的概率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但这也催生了资金形成闭环、研发费用舞弊等一系列更难被发现的舞弊新手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 2010-2020 年共 11 年间证监会官网发布的有关财务舞弊的处罚文件进行筛选整理后,整理出 113 家涉嫌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以此为样本,从所涉及公司的行业、所处地区、经营规模、舞弊行为持续时间和与被处罚的时间间隔、舞弊行为涉及的金额、审计所发表的意见种类,以及舆论相关情况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收入类、资产类、费用类、成本类四大类总结归纳了涉及到的舞弊手段,进一步分析了财务舞弊的特征、常见手段演变趋势、舞弊成因及指标异常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公司层面。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具有时间连续性、监管滞后性的特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后,应当对处于新兴行业、经营规模较小、地理位置处于经济较欠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保持较高关注度,对其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针对这一问题,公司本身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提升内部财务处理的规范性,适度降低为达到目标业绩或提升业绩所带来的压力。
(2)审计、舆论等外部监管层面。审计过程中并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舆论的预警能力较低。对比后发现尽管已经进行了相关制度的修订,并加大了监管的力度,但仍能发现现行的监管力度仍然不足。基于此,审计行业应增加同行复核制度,以提升审计质量。媒体行业应扩大影响力并增加其信息可信度,使之更好地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3)财务舞弊具体手段层面。更多的上市公司采用的手段集中在与收入相关的方面。在收入相关舞弊手段中,更多的公司利用与关联方之间虚构交易来虚增收入。在审计中应特别关注对业务实质的核查,业务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金额、货物是否对应合同等方面应成为审计的重点。
本文研究发现,舞弊手段趋向于资金闭环型舞弊,在审计及监管中更难被发现。为此建议,应更多关注非经营性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的交易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变化,资金流走向与物流、业务信息是否匹配,以及是否与行业或商业常识存在异常等情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