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
1.1 音乐智能
20 世纪初,比奈 (Binet) 提出智力测验后,就一度风靡全球,智力测验也成为了最实用最普遍的科学工具。但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这些依靠智力理论编制出的智力测验,很难揭示内在心理过程,这种智能一元化的测验方法并不能完整的包含人类各个方面的智能。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所提出的智能 (intelligence) 指的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包括八种同样重要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
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创造音乐的能力,集中表现在节奏和音调两方面的感受力上,这种智能最突出的表现在歌唱家、作曲家以及演奏家身上。关于音乐是不是一种智能的问题,音乐脑机制的研究给出了证据,大众普遍认为音乐由右脑控制,但随着现代神经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发展,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了相关证据,左额叶和顶叶皮层处理与时间相关的音乐特征,例如,简单的音阶和拍子就由对应的脑机制进行控制 (Tillmann, Janata, & Bharucha, 2003) 。对音乐节奏的研究显示,个体的节奏加工障碍与大脑左侧颞顶联合区的受损相关,表明了左侧颞顶联合区在节奏加工中的重要性 (Di Pietro, Laganaro, Leemann, & Schnider, 2004) 。更有研究者通过现代脑电技术,将人类脑电图转化为音乐,前人记录了健康人和癫痫患者的脑电信号,获得了 BOLD 音乐,这样不同的音乐可以成为判定癫痫症状的依据 (Lu et al., 2018) 。音乐智能虽然作为一种独立的智能存在,但它与其他智能也会相互影响。人类发展至今有两种交流的方式,一种是语言,另一种就是音乐,音乐也同语言一样,有一定的句法结构和规则,因此音乐智能与言语智能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叶铮, 周晓林, 2006; 周临舒, 蒋存梅, 杨玉芳, 2012) 。16 世纪末,我国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发明并创造了“十二平均律”,这十二个音律的确定是通过开方运算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等比数列,由此音乐与数学也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就体现在两个学科领域都使用数字、固定公式和比率计算的方式 (Vaughn, 2000) 。Haley (2001) 研究了学习过乐器的四年级幼儿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表明,四年级之前学习过乐器的学生在数学成绩上的得分高于其他组的学生。
.............................
2 音乐智能情境化的研究进展
2.1 智能情境化的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着重强调的是智能的社会性,当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能称为智能。在这样的概念下,就要求教师传授的智能需要在对应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 (Gardner & Hatch, 1989) 。智能情境化是相对于脱离真实生活情境的方式而言的,比如音乐智能来说,如果一份乐理知识的试卷分数很高,并不能说明音乐智能水平很高,一定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有很高的音乐素养,甚至创造出很好的曲子的人,就可以说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智能。
2.2 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的研究进展
现代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评估通常是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即我们所熟悉的考试。这种方式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等诸多优点,但学生的能力通过一个绝对的分数来评估,缺乏了实际社会文化的情境性因素。近年来“高分低能”等词语就深刻的描述出了传统纸笔测验的不足之处。加德纳认为,纸笔测验这种评估方式是与课程教学相独立的,这种方式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将学生组织起来,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的“绝对性评估”。而情境性评估则与之不同,它是与学生学习过程紧密相连的一种“形成性评估”,情境性评估不止是一个分数,更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情境化评估,即评估应该在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进行,与实际的学习活动相联系,使情境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国内外对智能的情境化评估进行了研究。加德纳提出“多彩光谱”评估方案是基于幼儿智能多元化和非普遍性智能观提出的。多彩光谱方案是一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的发展性评估方案,它的评估结果与以往给幼儿“贴标签”的评估方式不同,是通过有意义的、积极的评价使幼儿获得“优势带动劣势”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估方式的主要理念是认为每个幼儿都有其各自擅长的智能,会在自己擅长的智能中发光,一旦这种智能被发现,教师就能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闪光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识别和培养幼儿的优势智能并不断强化。“多彩光谱”主要通过学习区的方式进行评估,即评估中设计的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展开的,它关注被评估者与具体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教师作为评估者,需要在活动区域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对幼儿在真实场景中的表现进行记录。戴维·拉奇尔 (David Lazear) 也提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基于真实情境,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面对的真实生活挑战,由此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评估点的基本概念,将评估重点放在学生基于问题的表现上,而不是学生记忆的知识点 (戴维.拉齐尔, 2005)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1 前人研究的局限
前人对于音乐智能领域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广,无论在理论研究、智能测评以及音乐教学方法等领域,国内外都进行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十分符合这一教育理念的。多元智能所秉承的教学观并不是一味追求成绩的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的情况发生。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对音乐智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和有待探索的地方。
第一,前人对于音乐智能的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后人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对这一理论进行完善。整个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已经非常的明确,但是根据这一理论,真正落实到教育中的研究却非常少。如何将这样一种理论真正落实到教育中,使之受益于学生,这也是研究者们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二,现有研究将音乐智能的评估和促进两部分进行分割,没有进行连续统一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现阶段大部分研究者对评估和促进分开研究,并没有进行统一整合。这样研究就存在一个问题,评估研究出的评估方式只是一个静态的工具,促进进行的教育教学是否真实有效,这是现有研究的弊端。而真正落到实处的研究是,对于评估方案进行深入考核后,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完成后,再次进行评估,这是一个系统完整了解学生音乐智能的过程。
第三,对于音乐智能的研究方法,还停留在文献法、个案法以及问卷法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多数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或者问卷的形式,这样的方法情境性会差一些,可能会掩盖真实教育环境所遇到的问题。纵观音乐智能领域研究者的背景来看,教育学背景和音乐专业背景居多,而心理学背景研究者较少,这也可能是实验方法用于这一领域较少的原因之一。
.............................
2 研究问题及思路
针对前人研究的局限,本研究拟尝试构建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及促进方案。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的构建,第二部分是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促进方案的构建。
研究一将音乐智能分为节奏和音调两部分。音乐耳朵测试 (MET) 由 Wallentin,Nielsen,Frisis-Olivarius,Vuust 和 Vuust 设计。遵循音乐能力测试的传统,它在节奏和音调领域中包含不同的问题,共有 104 项。这项纸笔测试是针对正常成年人创建的。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测试时间内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但是,由于采用了纸笔法,参与者没有对其表现的直接反馈 (Wallentin, Nielsen, Friis-Olivarius, Vuust, & Vuust, 2010) 。本研究以 MET 对音乐智能的划分为依据,与 MET 不同的是,本研究将采用情境化的评估方式,抛弃以往“纸笔测验”的形式,通过一对一情境化评估方式对幼儿音乐智能进行测验,并对最终形成的测评方案的质量进行分析。
研究二针对评估方案的主要测评点,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情境化教学活动,促进幼儿音乐智能,最后再用经过检验的评估方案进行教学,以查看教学活动是否真实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音乐智能的发展。

图 1 幼儿音乐智能评估表的总体结构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10
研究一 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的构建 ......................................... 10
1 研究目的 .............................. 10
2 研究方法 ....................................... 10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22
1 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与促进方案的有效性 ................... 22
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23
3 教育启示 .................................... 24
第五部分 结论 ............................... 26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与促进方案的有效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的“多彩光谱”不止是简单的一种评价工具,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化课程来促进幼儿智能发展,是一种将教学促进过程和评估过程融为一体的综合方案 (张莎莎, 2011) 。本研究基于此,分别构建了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和促进方案。研究一选择了 117 名 4-6 岁幼儿对评估方案的质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评估方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也表明构建的评估方案能够客观反应幼儿的音乐智能。这种情境化的评估方案相比纸笔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更具有优势。纸笔测验使幼儿固定在特定的环境内,得到的结果未必能真实反应幼儿音乐智能水平。本研究也采用“3-6 岁幼儿多元智力评定问卷”进行校标对比,但呈现中等相关,究其原因是问卷没有评定方案的系统性,只是让教师判断一些笼统的与音乐智能有关的问题,比如“喜欢听音乐、观看歌舞节目”。反观评估方案,各子智能的确定是依据音乐的分类,然后结合幼儿音乐智能发展特点,针对各子智能设计题目,采用情境化进行施测,并没有让幼儿感觉在“考试”,而是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完成任务,从而测得幼儿的音乐智能。
构建幼儿音乐情境化促进方案是研究二的主要目的,由于幼儿园客观条件限制以及疫情影响,促进课程只进行了两个月,这两个月的情境化课程对幼儿的音乐智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情境化促进方案相比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更有沉浸式的体验,促进方案所设计的课程都是从具体的情境出发,让幼儿在无意识中进行心理活动,从而学习音乐知识。比如在确定幼儿已经掌握基本的节奏规律后,让幼儿体验模特走步,也许初次听到这样的课程设计会有疑问,模特走步与音乐节奏有什么关系,其实设计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幼儿在无意识中学会,如何听一段音乐中的节奏,并根据音乐节奏走出具有自我个性的模特步,这节课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不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切身体验如何找准节奏,也激发了幼儿的对于模特这个职业的创造想象。情境化促进方案均是在富有创造力的情境中,让幼儿无意识学会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以至于幼儿在结束课程时,均表示对课程的不舍和对音乐的兴趣。

表 1 音乐智能评估方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五部分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和促进方案,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
(1) 构建的幼儿音乐智能情境化评估方案信效度良好,4-6 岁幼儿音乐智能呈现随龄发展趋势,且幼儿音乐智能不存在性别差异,均表明构建的评估方案有效。
(2) 对 5-6 岁幼儿进行音乐智能情境化促进,实验班相较对照班在音乐智能上有所提高,表明构建的促进方案有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