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区域活动支持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思考范文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455 论文编号:sb2021092115385738263 日期:2021-10-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次行动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数学区域活动可以支持幼儿在该区域进行深入学习。在对班级数学区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研究者发现高结构性的作业材料并没有吸引幼儿的兴趣,所以设计了第一轮行动研究。通过扩大数学区域面积、改变数学区材料或投放游戏性强的材料等支持幼儿在数学区域进行游戏。

一、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式与方
1.研究范式
本研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行动研究作为本研究的研究范式。
(1)行动研究的内涵
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各种各样可能达到目的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51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因为本研究旨在解决幼儿园大班数学区域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问题,而且研究者是一线工作教师,具备开展行动研究的条件。本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是指研究者与同班教师共同从本班数学区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实施,在反思中进行下一步行动与研究的过程,最后对数学区域活动支持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总结。
(2)行动研究的环节
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
①研究者在工作中一直对幼儿在数学领域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感到困惑,而且发现其他班级的数学区都存在相似的情况,因此研究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有关数学区活动的研究都是关于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的文章,有关幼儿深度学习的研究很少,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增多,且以建构游戏为主,开展幼儿数学区活动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凤毛麟角,因此研究者在与导师商讨后确定了题目为大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对所选论文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下一步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被研究班级大班进行调查,了解班级幼儿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
③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与班级另外两位老师制定了研究方案。
表 1.1  资料编码
表 1.1  资料编码

.......................

(二)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
1.  研究主体
(1)研究者
本研究中的研究者就是笔者,就职于 D 市 Z 区 C 幼儿园,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研究者在工作中一直对于数学区域如何支持大班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存在困惑,而且研究者发现本园其他教师存在不会观察、不会支持幼儿等问题,而研究者本人对于数学区域和深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研究者带着兴趣与困惑收集了大量资料,阅读了相关文献,为本次行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合作者
根据研究开展的需要,本研究的合作教师是大班的 L 老师和 X 教师,L 教师不仅是带班教师还是幼儿园的保教主任,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区域活动的开展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此次研究的开展提供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实习教师 X 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工作积极上进,对班级的区域和已有基本的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从新任教师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协助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本次行动研究中,X 教师和 L 教师负责在行动研究实施阶段对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进行拍摄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两位教师还会与研究者交流其在开展数学区域游戏活动时的心得,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资料。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 L 省 D 市 Z 区某五星级公办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作为现状调查的对象,C幼儿园创建于 2008 年,是研究者就职的幼儿园,因此研究者对于 C 幼儿园的整体状况如硬件设施、软实力包括师资及幼儿状况都相对比较了解,能够为研究者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支持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提供便利。C 幼儿园大班有 33 人,15 名女孩,18 名男孩,班级有三名教师,其中一名是具有七年工作经验的教师,一名为刚工作一年的青年教师,另一名为研究者本人,因此对大班幼儿的游戏水平非常了解,便于行动研究的开展和资料收集。
.......................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更换区域材料,吸引幼儿兴趣
1.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
通过研究者前期对于班级数学区的观察与了解,不难发现虽然教师按照配备表投放了数学区域的材料,但是因为材料大多属于高结构性作业材料,不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且材料更换周期较长。基于此,研究者将根据《指南》的目标要求重新设计和更换部分数学区材料。
I-200928 讨论:
目前幼儿实际游戏时间较短,大班整体情况存在益智区与数学区混淆,有时区分不明确且游戏材料不具有吸引性、不具备层次性,要想使幼儿从中班益智区更好的过渡至大班数学区,将投放在数学区的材料用至实处,首先我们必须调整材料,提高材料的游戏性,取消高结构性作业材料。
通过与班级教师的研讨,我们一致决定将数学区域中原有的数字与圆点连线、数的分解作业板、数字拼图和柜门上的“我们的一天”时钟展示等作业性和纯观赏性材料撤掉,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研讨新投放进区域的游戏材料。
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幼儿对交通工具的特征进行概括、陈述和分类,目标是锻炼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因此经过教师集体讨论设计出材料《欢乐交通》。
⑴材料一《欢乐交通》
游戏材料预设目标:
①学习轮流出牌,并在不断变化的牌面中寻找出三(四、五、六、七)个相同的交通工具。
②在感知不同交通工具特征的同时,练习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重视教师支持,提高幼儿游戏质量
1.第二轮行动研究设计
经研究者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班级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前仅仅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规则和计划的强调,过程中和结束后也很少对数学区进行指导和分享。研究者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个别老师提到因为大班需要开展的区域较多,难以做到每个区都兼顾到从导入到中间介入指导支持,再到结束后分享经验,有时为了省时省事就直接省去了部分环节。此外在观察中研究者还发现教师对于幼儿游戏过程中如何观察支持幼儿、什么时机需要支持幼儿存在疑惑,还有年轻教师在支持幼儿的意识上比较淡薄,因此在第二轮行动研究时,我们计划将教师支持作为行动重点。
2.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
为了提高教师的支持意识,让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过程中如何观察支持幼儿、什么时机需要支持幼儿;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促进幼儿在区域内深度学习,研究者与幼儿园园长和保教主任沟通,开展了几次全园范围内的教科研活动,教师们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教师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会上交流研讨、观看活动案例分组讨论等形式丰富教师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打下良好基础。
在一次教科研活动中,教师观看了大班幼儿的一次观察记录
O-200930 观察:
区域活动开始了,C24 选择了数学区的《欢乐交通》,他将托盘里的所有材料一件一件的运到桌子上,然后拿出沙漏看了看,将沙漏倒放在桌子上观察流动的沙子,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不是和之前科学区的很像吗?”(中班时班级科学区曾经投放过三个教师自制沙漏,里面分别装有沙子、红豆和黄豆),摆弄了一会儿之后 C24 又开始观察抢答按铃,然后试着按了一下抢答按铃,这时抢答按铃发出清脆的响声,C24 又反复地连续按了几次,活动室里立刻响起了一连串铃声,其他区域正在活动的小朋友停下了手里的活动都朝 C24 的方向看来。此时正在其他区域指导幼儿的老师说了一声:“C24,不要连续按铃,抢答按铃不是那样玩的。”C24 听见后没有再按铃,而是站起来更换了材料。
.......................

三、研究成效 ......................................... 48
(一)幼儿的成长 ...................................... 48
1.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 48
2.发展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48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一)研究结论 ....................................... 52
1.投放游戏性强、有层次性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可探究性 ............................... 52
2.教师通过有效支持引导幼儿与游戏材料积极互动 ........................................... 52

三、研究成效

(一)幼儿的成长
1. 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数学区域活动能够让儿童在尝试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在数学区域中,有趣的、操作性强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帮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对数学产生好感,培养幼儿数学方面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在情境中设置游戏材料,幼儿将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迁移,可以让无聊枯燥的数学学习在生动的游戏情境下开展,从而促进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
2. 发展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能够自主解决数学区域中的问题比如幼儿有时会因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发生争执,比如几名幼儿共同玩《欢乐交通》时,在确定规则玩合 5 还是合 6时产生了歧义,孩子们有能力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轮流、石头剪刀布等方式来商议解决制定游戏规则的问题。
由此可见,数学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索和解决问题,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图 2.11   区域结束后幼儿交流分享
图 2.11   区域结束后幼儿交流分享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经过三轮的行动研究,通过对这段时间积累的各项材料进行梳理与分析,本次研究主要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在研究期间对班级数学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观察发现,幼儿在数学区域的活动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操作材料,教师没有及时更新区域材料,也没有支持幼儿在数学领域进行高质量的游戏。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试图改变大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现状,分析了班级幼儿数学水平的发展状况,班级数学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由此确定了本次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向。
1. 投放游戏性强、有层次性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可探究性
本次行动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数学区域活动可以支持幼儿在该区域进行深入学习。在对班级数学区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研究者发现高结构性的作业材料并没有吸引幼儿的兴趣,所以设计了第一轮行动研究。通过扩大数学区域面积、改变数学区材料或投放游戏性强的材料等支持幼儿在数学区域进行游戏。结果表明,幼儿对新材料逐渐开始感兴趣,并愿意尝试操作新材料,有的材料幼儿操作一次成功后便不再感兴趣,为此教师又重新调整材料,增加了材料的层次性,同一材料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有不同的游戏玩法,不同能力的儿童都逐渐对该区域的材料开始感兴趣,但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有时会因教师的支持不及时不到位导致幼儿没有持续不断的成功体验所以很快就会丧失兴趣,教师缺乏支持幼儿的意识,为了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设计并实施了第二轮研究。
2. 教师通过有效支持引导幼儿与游戏材料积极互动
第二轮行动研究通过组织教科研活动、教师小组讨论、集体研讨、查阅资料学习等方式了解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提升教师观察和支持水平,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开始前、过程中和结束分享环节中教师能通过有效的支持如材料支持、语言支持、图示支持、空间支持和时间支持等方式促进幼儿与游戏材料的积极互动,使幼儿在数学区域中达到深度学习。实践结果表明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品质,能够想办法解决数学区域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游戏质量,解决了第一轮中出现的教师支持问题,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班级各个区域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角色区超市中针对收银员结账的数学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研究者与幼儿和同班教师的共同商讨下研究者进行了第三轮研究即区域联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