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班级隐性规则的认知状况探讨范文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699 论文编号:sb2021053109565835842 日期:2021-07-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研究认为,该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或者说幼儿园在设置班级隐性规则时并没有从隐性规则与其对幼儿适用性、引导性等层面进行考量,导致大部分隐性规则体现出来的内容非常单一,价值十分有限,不符合当今社会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方面:
1.探讨隐性规则在幼儿园班级中的存在情况与存在方式。
2.了解教师、幼儿对班级隐性规则的知觉状况,以及调查幼儿对这些隐性规则的内化情况。
3.探索当前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价值,以及其所能产生的约束力,并为幼儿园隐性规则的创设提出建议。
........................

(二)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隐性规则及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相关概念,并整理汇总了国内外有关幼儿对班级规则认知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继续展开对被试对象的调查和分析。具体如下:
1.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存在总体情况并进行分析,同时就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类型和内容展开具体分析。
2.对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知觉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教师对隐性规则的知觉状况分析、教师对隐性规则产生动机的认知分析、教师对隐性规则执行的认知分析;幼儿对隐性规则知觉状况分析、幼儿对隐性规则内化情况分析、幼儿隐性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分析。
本文关于幼儿对班级隐性规则的认知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在了解现行幼儿园中幼儿隐性规则设置情况及幼儿对这些规则认知的状态的,以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在隐性与显性规则中不同的约束性,以及隐性规则对幼儿社会规则建立的帮助价值。为使幼儿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用性,笔者首先将幼儿园按照常规方式划分了两类,分别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通过对两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发现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在班级规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相似度,特别是在规则类型、规则教育、规则实施等方面雷同性很高。因此,考虑到被试调研和资料收集的便利性,笔者最终选择成都天府新区 A 公办幼儿园为基本调研对象。图 2-1 为幼儿园概貌:
图 2-1 幼儿园概貌
图 2-1 幼儿园概貌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班级隐性规则的存在形式
1.班级隐性规则存在总体情况分析
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是分析幼儿对于隐性规则认知的最基础内容,因此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收集所调研幼儿园的班级隐性规则是本文研究的首要任务。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发现,幼儿园班级的规则纷繁而复杂,很多规则已经深度融合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为了保障对隐性规则收集的全面性,笔者除了自主观察之外,还通过与班级教师的多次访谈对照,获得结果。多次访谈选择的教师情况如下表 3-1 所示。
表 3-1 班级隐性规则存在情况调查访谈教师
表 3-1 班级隐性规则存在情况调查访谈教师1
........................

(二)教师对隐性规则的认知
1. 教师对隐性规则的知觉状况分析
大量的研究经验表明,教师对隐性规则的认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性规则对幼儿所能产生的影响力或约束力,这是由于教师越能够正确认知隐性规则,能够更深层次地感知隐性规则对于幼儿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能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规范,幼儿园也更能够从空间规划、生活设施、环境装饰等层面完成隐性约束。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幼儿园隐性规则是否由幼儿园或教师直接制定并实施在教师群体中并没有明确的感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意识中并未建立其明确的隐性规则意识,直至笔者向他们提起进行隐性规则调查并开始问卷及访谈时才首次明确。通过收集幼儿园教师的问卷与访谈结果统计发现,幼儿园参与问卷调查的 30 名教师中,对于班级内隐性规则感知程度较强的比例很低,感知程度较弱的比例很高,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 3-2 所示:
图 3-2 幼儿园教师对隐性规则的感知程度
图 3-2 幼儿园教师对隐性规则的感知程度

......................

第三章 讨论 ............................. 30
(一)关于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合理性的讨论........................ 30
1.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内容合理性分析 ........................ 30
2.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结构合理性分析 ........................ 31
第四章 结论 .................... 38

第三章 讨论

(一)关于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合理性的讨论
1.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内容合理性分析
幼儿园隐性规则除了具有帮助幼儿园实现安全管理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促进幼儿规范成长,帮助幼儿学会融入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隐性规则是否具有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其的认知和执行,如果隐性规则无法和幼儿的生长、发展需求相结合,那么再多的隐性规则也只能成为累赘,甚至对幼儿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笔者针对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或者说幼儿园在设置班级隐性规则时并没有从隐性规则与其对幼儿适用性、引导性等层面进行考量,导致大部分隐性规则体现出来的内容非常单一,价值十分有限,不符合当今社会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甚至有一部分隐性规则与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相背离。换句话说,该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体如下:
首先,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内容更倾向于幼儿园整体的管理职能,即所谓的隐性规则在该幼儿园中与那些显性规则并没有太大差异,绝大多数隐性规则的内容首先都要满足幼儿园本身的管理职能,而且相当一部分隐性规则完全围绕幼儿园管理职能设置,典型的如“统一做早操”、“主动按时饮水”等隐性规则,是明显地基于幼儿园统一、规范管理的需求制定的,对于幼儿本身的成长、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在诸如此类的隐性规则指引下,幼儿在幼儿园内所需要做的唯一动作就是“按部就班”,其他的事项往往都会由教师全部代办,即便是在就餐、饮水的过程,也全部由教师提前安排好,幼儿往往坐在座位上等待。可以发现,这些隐性规则所代表的规则仅仅是“安静地等待”,幼儿只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以及班级的隐性规则执行了要求的内容,教师无需担心幼儿们发生争抢行为,也无需再过多的批评和教育幼儿,整个过程再顺利不过了。但与事实相反的是,由于整个过程几乎都由教师来充当工作者的角色,幼儿在规则执行的时间前期与后期,几乎不参与任何操作,只有接受等待的隐性规则的过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自理能力训练的机会,包括幼儿不需要自己取盘子就无法训练其手的灵活性,没有自己收盘子的行为就无法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间餐不就应该是教师准备好,自己只管吃的吗?”这并利于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

第四章 结论


对幼儿园而言,如何制定并利用规则来帮助幼儿完成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已经成为了幼儿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幼儿最终形成社会规则和规则意识的根本基础。在幼儿园班级中,规则既包含显性规则,也包含隐性规则,如何有效利用好班级中的隐性规则,在更好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效能的同时,也能够为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将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幼儿对班级隐性规则的认知状况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
1. 本文的研究,对被调查幼儿园的隐性规则共整理出 21 条,这些隐性规则分布在不同的活动环节中。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隐性规则在幼儿园班级中的分量并不相同,如“文明规范就餐”、“认真听讲”等规则的分量要明显高于其它隐性规则。同时,幼儿园班级的隐性规则并不像显性规则那样总是被教师挂在嘴边,不会像如显性规则那样不停地对幼儿发出要求和命令。事实上,相对于显性规则,隐性规则在幼儿园内并不是非常明确地、提醒频次高的规则。
2.调查结果发现,在幼儿园的各类隐性规则中,幼儿普遍存在着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性,大量的案例也表明,很多幼儿虽然对隐性规则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但在具体的日常活动中,仍然会不自觉的违反规则,这与规则没有真正内化,没有帮助幼儿形成社会规范有直接关系。
3.研究认为,该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或者说幼儿园在设置班级隐性规则时并没有从隐性规则与其对幼儿适用性、引导性等层面进行考量,导致大部分隐性规则体现出来的内容非常单一,价值十分有限,不符合当今社会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4.幼儿园班级隐性规则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幼儿园管理层、教师等主体对隐性规则认知的局限性有关。笔者就幼儿园的多名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教师对于班级隐性规则的认知差异主要在价值、引导两个层面表现出来。在价值认知层面,表象价值认知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深层价值认知的程度也明显不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