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游戏中参照物对大班幼儿建构行为的影响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4524 论文编号:sb2020091414214333198 日期:2020-10-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参照物结构的数量以及参照物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三个方面。幼儿对图片和模型参照物结构的形状和空间位置关系两个维度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异,而对结构的数量认识这一维度有明显的差异,在图片中幼儿只看到图片中未被挡住的结构的数量,对参照物结构的数量的认识不全面。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参照物搭建中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较盲目
积木游戏是一项依托于生活实际,借助于玩具或情境创设,重新建构、铺设游戏的活动过程,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1。国外学者 Harriet Johnson 和国内学者华爱华指出幼儿在 4 岁以后开始对图片或者实物进行模拟搭建。笔者在机构中接触乐高机器人,德国的LASY 积木以及工程模组镶嵌式积木的建构游戏时,观察到在搭建过程中一部分幼儿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来搭,还有一部分幼儿则依据教师提供的参照物进行搭建,在幼儿园进行的积木游戏中笔者也观察到教师也会给幼儿提供不同类型的参照物,包括图片、模型等。虽然在积木游戏中经常会提供参照物,但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一些教师自身依据参照物搭建的经验较少,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给予幼儿支持。因此笔者将探讨积木游戏中参照物对大班幼儿的积木建构行为的影响,以及图片和模型两种参照物对幼儿建构行为的不同影响,便于帮助教师给予幼儿相应的支持。
1.1.2 参照物对幼儿积木游戏影响研究不足
一些研究者认为积木本身就是一种表征,而参照物给予幼儿一个结构表征。彭雅莉(2006)认为儿童在用积木进行搭建时,对呈现的模拟对象,头脑中总有一个完整的知觉表象,在这个整体的形象中有某些清晰的和模糊的局部,清晰的部分正是知觉选择性的体现,通过模拟搭建表现在作品中2。使用同一种参照物,每个儿童搭建的结果又有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每个个体有不同的“视觉思维”,而“视觉思维”或许又与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生活背景而体现出差异性,因此会在同一参照物的模拟搭建中产生多样化的作品3。以上两者的研究探讨的是幼儿模拟搭建的心理过程以及搭建作品存在差异的原因,而未指出参照物具体会对幼儿的建构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田密则指出参照类型的抽象程度不同影响幼儿在表征游戏方面的表现,参照实物模型较实物图片更能引发幼儿表征游戏。
............................

1.2 研究意义
理论上,通过对积木游戏中大班幼儿在图片和模型参照物下建构行为的研究,,揭示在积木游戏中两种参照物对大班幼儿建构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种参照物下幼儿建构行为的异同,进一步充实有关积木游戏中两种类型的参照物对幼儿建构行为的影响的理论观点。
实践上,为幼儿园大班教师开展两种不同类型的参照物的积木活动提供适宜性的支持依据,并为有意识地利用两种类型的参照物开展积木活动提供实证性参考,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园积木游戏中参照物搭建的教育实践。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积木游戏概念的进行了界定。刘焱指出以积木作为物质条件而进行操作和建构的、具有象征性的活动则为积木游戏6。Jonathan E.Roberts(1983)也认为积木游戏是幼儿凭借其行动和语言,通过操作木质方块,来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经验的建构活动7。《幼儿教育词典中》将积木游戏界定为“幼儿操作积木而进行的物体造型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选用各种形状的积木,运用搭建技能,搭建不同的物体”8 。本研究是以大型木质单元积木在地面上依据参照物进行搭建的活动。
.......................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
(1)了解积木游戏中参照物对幼儿的建构行为有哪些影响;
(2)通过对比图片和模型两种参照物,了解图片参照物和模型参照物之间差异。
本研究选取成都市一所公办幼儿园,该幼儿园在户外或者建构室均投放大型单位积木,且每个班每周都会在户外或者建构室进行一次自由搭建活动,在分园班级内还投放了桌面单位积木,一周会进行三次以上的自由搭建。国外学者 Johnson H(1982)74以及国内学者华爱华指出幼儿在 4 岁以后出现对建筑物进行复制和模拟的行为,通过模拟和复制参照物回忆和保存已有的经验。本研究根据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选取了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总园两个大班和其中一所分园的两个大班幼儿共 80 名,依据班额大小以及男女比例抽取人数分别为 24 人,20 人,20 人,16 人,由于班级男女比例差异较大,因此每个班级抽取总数不同。抽取完成之后将每个班的幼儿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中男女比例相同,其中一组依据模型来搭建,另外一组依据图片来搭建。
积木游戏中参照物对大班幼儿建构行为的影响
............................

2.2研究方法
2.2.1访谈法
研究者每次邀请一名幼儿到建构室,告知幼儿需要搭建一个一样的亭子,不限时长。在搭建之前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幼儿对参照物结构、形状、数量的认识。在搭建过程中当幼儿搭建的结构研究者无法识别或者幼儿对积木形状、数量、距离等进行调整时对幼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搭建的结构以及调整的原因。如果在随机访谈时幼儿不愿配合或者影响到幼儿的搭建时及时停止访谈,告知幼儿继续搭建,在搭建之后再进行访谈,在搭建结束后,研究者再次进行访谈,确认幼儿搭建的结构是什么,了解幼儿搭建时的想法。由于每个幼儿的关注点、搭建行为不同,因此在访谈中研究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调整访谈的问题。研究者将可能出现的进行整理拟写了一个简单地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见附录)
2.2.2观察法
由于幼儿搭建的过程较长且搭建过程中会调整或者直接推倒重来,因此借助手机对幼儿的搭建过程进行全程拍摄记录,采用自制观察记录表以及记叙性描述进行记录,观察内容主要有搭建的顺序、积木形状、积木数量、建构技能、以及在搭建过程中的调整等。(观察记录表见附录)
2.2.3 作品分析法
研究者将对 80 个幼儿搭建的作品进行分析,分析同一参照物下不同幼儿的作品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参照物下幼儿的作品之间的差异,了解参照物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结构的形状、数量、位置关系、大小关系、以及应用到的建构技能等。
图 2-1 Nvivo11 开放式登录节点界面
...........................

3 幼儿对参照物的认识.............................................21
3.1 幼儿对图片参照物的认识........................................21
3.1.1 幼儿会关注图片参照物的结构形状..................................................21
3.1.2 幼儿对图片参照物结构数量的认识不全面......................................22
4 幼儿在参照物下搭建的过程分析....................................25
4.1 幼儿在图片参照物下搭建的过程分析......................................25
4.1.1 搭建过程中基本环节...............................25
4.1.2 搭建过程中的调整...................................27
5 幼儿在参照物下搭建的作品分析................................39
5.1 图片参照物下幼儿搭建的作品分析......................................39
5.1.1 基本结构的搭建.................................39
5.1.2 细节结构的搭建..............................43

6 图片和模型对幼儿建构行为的影响异同分析

6.1 图片和模型对幼儿建构行为的相同影响
6.1.1 参照物结构的形状影响幼儿积木形状的选择与组合
在分析幼儿对参照物的认识时发现无论是在图片参照物还是模型参照物,幼儿都会关注到参照物的形状。在准备搭建之前幼儿讲到“我要用长方形的积木来搭建柱子,用正方形的积木来搭地板,房檐上的瓦片要用长条来搭,先要弯曲它。”“我要用两个大三角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也会选择和参照物结构形状一样的积木或者选择能够组合成参照物结构形状的积木进行搭建。例如 :搭建柱子时,幼儿会直接选择小方柱、长方块、长板等长方体的积木搭建。
在分析作品时也发现幼儿作品中一些结构的形状与参照物形状一致。可见,参照物结构的形状会影响幼儿积木形状的选择与组合。
6.1.2 参照物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影响幼儿积木的摆放位置
在积木游戏中提供的参照物中包括很多结构,而这些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位置。结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上下关系、里外关系、对称关系、垂直关系等。例如:地板在最下面,桌椅在四个内部柱子里面,窗户在一层平面上面,四个柱子两两对称排列,
外部柱子与内部围栏垂直排列等。不管在是图片参照物,还是模型参照物,首先幼儿能够认识到参照物中的每个结构在什么位置,然后能够将搭建某一结构积木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但是不管是图片还是模型中幼儿均会都会出现搭建的结构位置与参照物结构的位置不一致的情况,原因包括未认识到正确的位置或者没有空间可以搭建,调整搭建位置。总体来看,图片和模型参照物的空间位置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积木摆放的位置。
..........................

7 结论

7.1 幼儿对图片参照物的结构数量认识不全面
在分析大班幼儿对图片和模型参照物的认识时,发现幼儿在搭建之前的关注点包括参照物结构的形状、参照物结构的数量以及参照物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三个方面。幼儿对图片和模型参照物结构的形状和空间位置关系两个维度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异,而对结构的数量认识这一维度有明显的差异,在图片中幼儿只看到图片中未被挡住的结构的数量,对参照物结构的数量的认识不全面。
笔着通过观察幼儿在图片和模型参照物下的搭建过程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搭建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幼儿会时刻关注着参照物。在图片参照物下幼儿经历了根据确定搭建顺序、选择积木形状、确定积木数量、应用搭建技能四个环节,在模型参照物下幼儿则增加了确定搭建角度这一环节。幼儿会根据模型参照物摆放的角度将搭建的地板与参照物保持一致,由此奠定了作品的搭建角度,接着在地板上继续搭建上面的结构,完成整个作品的搭建。
不论在图片参照物下搭建还是在模型参照物下搭建,在搭建过程中均有一些调整,这些调整主要包括数量的调整、形状的调整、距离的调整、使用的建构技能的调整、搭建顺序的调整、搭建位置的调整六个维度。调整的原因包括稳定性原因、空间大小原因、注意与参照物关系三个维度。其中在模型参照物下搭建时为了注意与参照物关系这一原因进行调整的方式包括搭建位置的调整、形状的调整,而在图片参照物下由于参照物原因进行的调整则增加了积木长短的这一调整方式,之所以进行调整是因为幼儿关注到了参照物结构的大小关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