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园接待活动中的幼儿表演行为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8865 论文编号:sb2020021016255829463 日期:2020-03-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接待情境中幼儿的表演行为,从表演行为是否由幼儿本身意愿出发可以分为幼儿的自主表演和教师安排下的表演这两大类;从个体参与方式角度划分,分为个体及其表演和全体参与者作为整体的互动。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理论来源
人,既然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其社会性,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依据社会学的观点,每一个人在整体社会关系体系的整体构成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
世界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在他的眼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国曾有一副楹联,叫做“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戏剧演员也常有句座右铭叫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中的人应该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某种角色。
从戈尔曼的“拟剧”理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高度创造性的角色,到李政涛的“教育生活表演”理论,他指出表演是生活中具有普适性的现象和行为,人的生命存在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人的基本行为可能具有表演,再到孙惠柱的“社会表演”理论,他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表演是个人自由表演的结果。他们都强调,生活中表演的合理性。
1.1.2 实践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接待成为了幼儿园活动的一部分。幼儿园有各种接待,如接待孩子,接待家长,接待外来学习团队等。
本人在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到,在接待活动期间幼儿园从园长到幼儿都会表现出忙忙碌碌的状态,园长要安排教师迎接外来人员,并向参观者做幼儿园工作情况汇报,行政人员会在一旁辅助园长做好汇报工作;班上的老师会根据接待活动方案安排幼儿的活动,有时一上午甚至是一天幼儿都在玩区角游戏,有时甚至会临时改变幼儿的生活安排,比如到了吃水果的时间却变成了体操展示的时间。同时在参与幼儿园多次接待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当幼儿园有接待活动时,所在班上的幼儿会表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在没有接待时某个幼儿比较调皮,
但在接待活动中表现地十分乖巧,而平时乖巧的幼儿却经常在接待活动中出现捣乱的行为,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本人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好奇,幼儿为什么有与平时不一样的行为,这是幼儿的“表演”行为还是?在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幼儿怎样的心理,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价值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
1.2.1 接待
接待,《语文大辞海》的解释为并列式动词,中性词。接:迎接。待,招待。迎接,招待,与款待、招待同义。[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面接待的解释为迎接、招待。[2]因此,接待具有接纳、相待,迎接、洽谈和招待之意。
朱俊谈到接待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是指发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迎来送往现象。从接待的定义上来说,接待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接待主体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人际交往,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为接待客体提供符合礼仪的服务行为的过程”。
管玮玮在其论文中将幼儿园接待定义为,幼儿园对来访者的接受、要求满足的生活情景,是幼儿园应外界要求承接、接受的,组织自身资源为来访人员提供服务的活动。幼儿园的接待一部分是上级领导部门安排指定的接待任务,一部分是来访者自己要求,在与幼儿园沟通后确定的接待。
基于前人对于接待的定义,本文中的接待是指幼儿园为了迎接外来团体的参观和学习,做出准备和迎接的活动。
1.2.2 接待活动
广义而言,活动指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与生命过程直接相联系的那些变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各种生理活动以及外部活动。狭义而言,则仅指人的行为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活动乃是由一系列有目的的动作或行动所构成的,是实现人的某种社会职能和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的动作和行动的总体。[5]因此活动可以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而接待活动则是接待方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接受来访者所进行的一种迎接、接洽和招待活动。
我国的幼儿园接待活动基本是先由园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教科研工作,接下来观摩体育活动,然后参观幼儿园班级环境,最后再观摩举行的教师研讨活动;下午主要由业务园长围绕幼儿园教科研的管理及如何解决教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交流研讨。
.........................
 
2 接待活动中的幼儿的表演行为

2.1 规则博弈型
班级规则作为幼儿园教育环节中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了生活规则、活动规则、学习规则和交往规则等。在接待活动这种场景之下,大班幼儿根据教师的态度变化进行规则博弈,有的幼儿平时不遵守规则但在接待活动开展时却成为规则的坚决维护者,有的平时比较乖巧的幼儿则利用接待活动的时机做扰乱既定规则的事情。
2.1.1“皮”孩子变“乖”
幼儿规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规则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起规则意识,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规则教育逐步克服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在规则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其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1]规则教育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幼儿玩游戏之前会跟幼儿强调玩游戏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则,在实际游戏活动中,大部分幼儿是遵守游戏规则的,比如教师强调拿玩具应该一次拿一个,不玩的玩具应该放回去。但也会存在着乱扔、乱放玩具的现象。
在接待活动的特定情境下,平时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反转成为规则的坚决维护者,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督促和监督其他的幼儿一起维护规则。
“我要去告诉老师”这是幼儿的一种常用的告状性语言,幼儿的告状大多基于规则,规则倘若多且不适宜,幼儿就会处于动则得咎的罗网中,规则成为了幼儿班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为了获得安全感,幼儿便会机械地维护规则,甚至是其自身也极力反对的规则。[1]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自己在活动中受了委屈,或是发现其他幼儿的行为与班级的集体规范、老师对幼儿的要求不符合时,主动向老师发起互动的行为,目的在于借助教师的权威的影响力,阻止同伴的行为。[2]案例 1 的安安通过“我要去告诉老师”的语言,目的是想让小洲将游戏材料放归于原处,在这里小洲借助班级教师的权威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小洲乱放玩具的行为。
.............................

2.2 展示邀功型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力发展良好的人很有可能具有以下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团体或他人不同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能参与团队活动,并承担适当的角色等。[2]秦启文,周永康指出角色形象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有价值的。良好的角色形象能使角色承担者吸引他人,赢得他人的喜欢和赞许;能够使角色本身获得他人的好感、谅解和信任感,得到他人的肯定、帮助和支持。在得到他人的赞赏之后可以鼓舞角色主体奋发向上,充分发挥角色技能,更好地实践角色任务。良好的角色形象还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使角色承担者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展示邀功型是指幼儿在接待活动中主动与参观人员进行互动,向参观人员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手头工作和区域游戏的特色,他们通过良好的言语交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赢得客人老师的赞扬。不管是幼儿是自主自愿的表演,还是幼儿基于教师的要求而表演,这类表演行为依托于一定的可操作物向外来人员进行展示,带有强烈的展示性。 
2.2.1 自主的互动
在接待活动中,幼儿会向参观老师问好,问好这一行为无论是在接待中还是在平时与人的交往中都是存在的,问好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交往现象,比如在早上入园时幼儿会主动跟班上的老师问好:“C 老师早上好!”在下午入园的时候,主动跟老师说再见:“C 老师再见”。问好被视为幼儿是尊重参观人员的一种方式,尊重被视为礼貌的象征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移情的含义,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能够尊重他人必然会赢得对方的称赞:这个人很懂礼貌,知道尊重他人。积极与客人老师一起互动的幼儿是非常有礼貌的,一位参观人员说道:“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是非常有礼貌的,无论我走进哪个班,都有幼儿跟我们打招呼,叫我们一起做游戏,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礼貌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行为,是指幼儿根据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日常生活有关情境中用文明行为和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礼貌行为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礼貌行为有利于儿童在集体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接待活动中积极主动又有礼貌的幼儿能给参观人员留下好的印象。
...........................

3 幼儿表演行为的影响因素 ............................... 44
3.1 幼儿园的环境因素 ............................ 44
3.1.1 幼儿园物质环境 ............................. 44
3.1.2 精神环境的营造............................. 46
4 表演行为的价值分析 ............................................... 62
4.1 表演行为的积极意义................................. 62
4.1.1 增强自信心 ................................. 62
4.1.2 提升语言能力 ................................ 63
5 讨论与反思 .................................. 76
5.1 讨论..................................... 76
5.1.1“我希望老师也喜欢我这样”--正视幼儿的表演行为......... 76
5.1.2“能不能像平时一样呢?”--营造轻松的氛围............... 77

4 表演行为的价值分

 4.1 表演行为的积极意义
在日常环境中与非熟悉的他人交往,比如与客人的交往是幼儿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与客人的交往中,幼儿可以学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必要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对发展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起到推动发展的作用。
4.1.1 增强自信心
 幼儿园 J 老师讲到:“要说表演行为对于小朋友的影响,那就是他们会比最开始的时候要大方一点,因为有的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人看,他们会显得不自在。后来接待多了,孩子便完全在游戏中投入自己的兴趣,他们会主动邀请他们一起来玩游戏,在性格方面就会变得自信,不会那么紧张。”
在幼儿表演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幼儿最开始是在教师的要求下与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且老师会多次直接地告诉幼儿问候客人老师好,幼儿在行为表现上,处于被动状态,自发性不强,且幼儿在人多在场的情况下,会出现紧张或抵触情绪。当幼儿熟悉接待活动的场景之后,他们开始出现自发的表演行为,她们的行为逐渐大方、自信起来。
参观人员 D 在访谈的时候,发出“这个园所的孩子更自信”的声音,她谈到:“我看到了每个幼儿都是一个游戏,而且这里的小朋友都很大胆,他们还会主动邀请我们来参观的老师一起去玩游戏,我觉得这点是不错的,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看到有客人老师来的时候都是紧张,但是他们不会,并且还会很自信。” 
...............................

5 讨论与反思

5.1 讨论
在幼儿园接待活动中产生的表演行为,无论是幼儿自发而成的表演,还是教师安排的表演,都具有目的性。在与幼儿的访谈过程中,幼儿会发出“我想这样做”“老师说的”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例如在老师自由参观园内的时候,一位参观人员走进班级的手工区,主动开始了与朋友的互动。
幼儿在接待活动中的表演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表演行为对于幼儿的不良影响,比如我们不能忽略教师为了给参观人员留下好印象,维护良好的活动秩序而出现的安排幼儿表演的行为会限制有自主性的发展,表演行为过多的幼儿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幼儿逐渐失去自我,失去属于原本的童真模样等。因此,基于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发现和启示,希望能为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在接待活动中的表演行为提供一些参考。
幼儿在接待活动中的表演是幼儿在接待中承担被参观者而产生的表演,而不同于舞台上的表演,不用按照剧本按部就班的进行,是幼儿产生于实际情境与平时有较大差异的行为。当笔者问道:“你为什么与平时不一样的时候?”城城说道:“我拼的东西比平时更好看。”当问为什么的时候,城城解释说:“我想获得教师的表扬,我希望老师也喜欢我这样把东西做的好看。”
大多数幼儿的表演行为是想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表扬,幼儿的表演行为不仅是受到幼儿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接待活动这种特殊情境下环境及他人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平视幼儿的表演行为,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感悟他们表演行为背后存在的原因,也应该正确的对待幼儿的表演行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