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教育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659 论文编号:sb2019101814153828249 日期:2019-11-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由于听力受损,学前听障儿童感知外界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之一的听觉功能缺位,对儿童会话的音质、清晰度、言语技能的学习、语言能力、认知思维方面的发展产生种种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儿童认识事物与进行语言学习的正常发展轨迹(贺荟中,2011)。而因听觉障碍造成听障儿童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发展阻碍的方面就是语言发展。语言不单只是人类沟通、交流、表达的工具,更是认知思维的载体。在语言系统中,存在一种普遍但又极为特别的语言表述方式,即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在日常言语交往中,隐喻随处可见,具有很大的渗透性和普遍性。然而透过言语表述的表层现象来看,内里实则蕴含着一种认知机制,人类总是凭借已知的、具体而有形的概念范畴来认识、理解、表达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概念,通过构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共同特性,形成一个跨范畴的概念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实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命和活动当中。从儿童幼时起,隐喻就伴随着儿童的成长,成为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隐喻最初被视为一种语言修辞格,早期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修辞学视角开展。随着 Lakoff 和 Johnson 的著作 Metaphors We Live By 出版和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扭转了人们对隐喻的浅表认识,开创了认知学隐喻研究视角的理论基础。近几十年来,隐喻一直都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国外学者围绕着“隐喻”的本质或相关要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儿童隐喻认知方面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则起步较晚,学者们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隐喻的内在机制、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与外语教学、个体隐喻认知能力等方面,以学龄前儿童为关注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学前特殊儿童隐喻认知发展方面更是鲜少涉及,特别是对听觉受损、语音获得障碍从而导致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缓慢的听障儿童的隐喻研究,目前还处于一片空白。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隐喻作为一种日常修辞语言,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认知手段。本研究通过考察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与学前健听儿童相对比,挖掘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总结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合听障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发展水平和特征的形成原因。以此填补国内外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研究的空缺,为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理论提供实验证据,及学前听障儿童语言认知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为今后学前听障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后续开展提供借鉴依据。同时,为儿童隐喻认知理论补充特殊儿童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实证证据,推动学前儿童早期隐喻认知理论体系构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2.2 实践意义
科学合理的早期干预和教育方式能帮助听障儿童获得最大程度的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隐喻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前听障儿童因听觉功能缺陷而较低于同龄儿童水平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将揭示出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分析学前听障儿童隐喻能力表现形成的相关因素,更新听障康复中心及相关机构和听障家庭对听障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的认识;利用隐喻和语言及认知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听障儿童早期语言认知干预策略打开一个新的切入口,推动听障儿童早期语言认知教育方案的改进和完善;从隐喻本质出发,推进学前听障儿童隐喻思维发展,提高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从而促进学前听障儿童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学前听障儿童概述
2.1.1  学前听障儿童的涵义
听障,是听觉障碍的简称,又称为听力障碍、听力残疾或听力损失,是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语言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贺荃中,2011;刘晶波,201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听觉障碍做不同分类。按听力受损程度,可分为听觉残疾一级(极重度损伤)、二级(重度损伤)、三级(中重度损伤)、四级(中度损伤)等;按遗传因素,可分遗传性听障和非遗传性听障;按听觉障碍的性质,可分为器质性听障和功能性听障;按听觉障碍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先天生性听障(出生前)和后天性听障(出生后),或学语前听障(2 岁前)和学语后听障(2 岁后)(张宁生,2002;方俊明,2005;贺荃中,2011)。儿童听力损失的程度和听觉障碍发生的时间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早期干预的方案和特殊教育的方法。在本研究中,学前听障儿童是指,涵盖了不同听损程度、听损时间和听损性质,进行了听力补偿和早期干预康复训练后,以口语为主要沟通方式的 5-6 岁儿童。
2.1.2  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听觉是人的一种主要感觉,是人类感知外界声音信息、认识各类事物的主要通道之一。听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儿童的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即使在采取了一定的助听补偿和早期干预后,学前听障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区别于同龄健听儿童的特点。
与同龄学前健听儿童相比,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张宁生,2002;贺荃中,2011)。一是语言形成的环境不同。健听儿童的语言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口耳相传自然形成的;而听障儿童的语言需要在教学情境中专门培养。二是语言的学习与使用脱节。健听儿童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是融为一体的,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但听障儿童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不同步,即使是在专门的语言康复训练后,儿童语言使用的能力也相对滞后。三是语言发展受听障儿童思维特点的影响。由于受到语言信息输入缺陷的影响,听障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较慢,事物概念掌握不清,影响听障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

2.2  隐喻概述
2.2.1 隐喻的涵义
英语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 carry across,意思是转换、携带或移动。是指“通过一个特殊的语言过程,把一物的某些方面‘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以至第二物被说得仿佛就是第一物”(特伦斯·霍克斯,1992)。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早期被视作为是一种修辞手法。亚里士多德最初在其著作《修辞学》中指出,隐喻是用一物形容另一物的语言修辞手段,或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束定芳,2000)。到 20 世纪 80 年代,Lakoff 和 Johnson(1980)的专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的发表,开拓了认知学研究隐喻的视角,主张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从本质上来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现象和本质的认知形式;隐喻的实质是通过某一领域(始源域)的经验来构建和解读另一领域(目标域)的经验,是一种概念认知过程。
汉语隐喻一词,在《辞海》中意为比喻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密切,又称为暗喻。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为”等词连接(戚雨村,董达武,许以理,&  陈光嘉,1993)。在我国早期的传统修辞研究中,隐喻被视为是一种最典型的修辞格,是比喻的一种类型。语言学家通常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隐喻,认为隐喻就是通过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根据联想来用一种事物来描绘或表达另一种事物(王希杰,1996)。随着西方认知隐喻观的传入,学者们开始从认知学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隐喻。胡壮麟(2004)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重新诠释了隐喻的概念,他认为凡声音、外形、感受或事件均可作为他物来比喻。如果这些表达方式是经由语言体现的,是语言学的隐喻;如不,则是广义的符号学的隐喻。因此,在本研究,隐喻即是一种语言学的隐喻,也是一种广义的符号学的隐喻,研究方法既采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来呈现隐喻,又借助视觉图像信息表达隐喻。
..............................
3 研究方法 ................................ 19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9
3.1.1 研究目的 ................................. 19
3.1.2 研究内容 ...................................... 19
4  研究讨论与结论 .................................. 36
4.1 5-6 岁学前听障儿童的隐喻构建能力 ..................................... 36
4.1.1 5-6 学前听障儿童隐喻构建能力的总体表现 .............................. 36
4.1.2 5-6 学前听障儿童的四种隐喻类型的构建能力 ............................ 39
5  教育启示与反思 ............................... 50
5.1 教育启示 ................................... 50
5.2 研究反思 ..................................... 51

4  研究讨论与结论

4.1 5-6 岁学前听障儿童的隐喻构建能力
4.1.1 5-6 岁学前听障儿童隐喻建构能力的总体表现
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听障儿童低分组和高分组的总得分平均值为 4.03 和6.13,而健听儿童组的总得分平均值为 12.46,三组儿童的总得分差异显著。本测验总分为 36 分,三组儿童都均未达到及格水平,且两组听障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学前健听儿童。这说明听障儿童在完成视觉隐喻匹配和理解的任务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隐喻意识,但是这种隐喻构建能力相比于学前健听儿童来说则处于较低水平。
MTT 测验工具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相似“或“相像”的理解,分析和解读两个刺激图片和目标图片所呈现出的概念、涵义和特征,以及不同图片之间的关系性质,在此基础上匹配图片并解释匹配理由,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构建能力的测验。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石,隐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就是相似性的构建,是基于认知主体对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特征的认知确认(王文斌,2007)。个体根据自己对目标域的概念认知和能反映目标域的某种特征,寻找与之具有相应特征的始源域,将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从来借助始源域来认识和解读目标域的。相应特征就是隐喻的相似性,始域源的选择即相似性的选择(王文斌,2007)。本测验工具要求被试根据“目标域”图选择具有相仿或类似特征的“始域源”图,实质上反映了主体自洽和隐喻相似性构建的过程。
.........................

5  教育启示与反思

5.1  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