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生活中“边缘人”现象的个案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75421 论文编号:sb2019061817321826854 日期:2019-07-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文认为,幼儿园班级生活既带有班级的社会属性,又带有生活的意味,它是一个“大环境”;是由幼儿个体的日常生活交织而成的世界;是根据一定的成长目的,建立在日常交往互动之上的,在其间进行学习、游戏、生活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
一、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易被忽视的复杂群体一“边缘人”确实存在
“边缘人”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诞生于社会变迁的发展之中。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受各种原因的驱使,必然会形成所谓的“中心”和“边缘”。教育生活作为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班级的生活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成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在班级之中,不仅需要完成各种知识和作业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相关技能,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阶段,他们尝试着融入集体、与同龄人建立友好伙伴关系,从而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而这种尝试性的交往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预想的结果,久而久之,部分团体开始出现分化,导致有些学生逐渐被遗忘在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极其普遍的,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群体存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将精力大多投射于中学、大学阶段的“边缘人”现象的解密,而忽视了在学前教育阶段里面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群需要我们特别留心的群体。进入到幼儿园,我们总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部分孩子活动中表现积极,身边总是围满了不同的儿童伙伴,教师与这部分孩子的互动频率多,他们通常是人们口中的“乖宝宝”;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总是拒绝参与活动的主题,宁愿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的是因为个性腼腆害羞,而容易被同伴、教师忽视。有的是过于顽皮,甚至是常做出一些破坏的行为,以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但经常被拒绝,最终选择退出“中心”,而沦落到班级文化的边界。这部分孩子常常是成人们口中的“坏孩子”,亦是本研究需要关注的“边缘人”。
...............................

第二节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班级生活
“班级”一词最早出自于夸美纽斯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的概念中,由于是在一个年级下再细分为班,故,教学单位称之为班级。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班级是实施教学的组织单位,它是一种集体授课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其年龄与知识程度进行分组组合成固定的班级,而其构成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语义学来看,班级属于一个社会学概念,在班级中,组织和参与活动的发出者都是人,班级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所以,一个由若干人组成的集群不单叫做团体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包含社会的属性,而班级这一概念正好满足。在教育社会学中,对班级的论述一般有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T.帕森斯为代表的,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他将中小学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班级的社会化和筛选功能进行了说明;第二种是以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为代表的,将班级作为一种“集体”来分析。他们认为,班级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带有一种“共同价值、共同的活动目标与任务,并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集体。”故,这种集体具有高度的社会倾向、组织性和社会主体性。第三种是以日本教育社会学家片冈德雄为代表的,他们认为班级是一种“学习集体”。有持续的学习目标,至少包括两个以上的人,而且成员之间存在指导与学习的分工,并且需要一定的物理环境支持。第四种是以吴康宁为代表的,将班级看做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不仅是以社学化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为社会需要培养未来人才的社会组织。”从上诉描述来看,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来考虑的,都承认班级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属性,其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而且,班级是一种特有的“集体”,所以它本身又有其自带的特殊属性。
............................

第二章“边缘人”生活的场域

第一节我眼中的“家园”
一、我的到来:“外来人”与“自己人”
漫步在山间小径,路旁屹立着两排桂花树,随风而来的桂花香沁人心脾,此刻,我第一次与它(幼儿园)如此靠近,那便是号称给孩子“家”一般体验的地方。我迈开脚步,跟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来到山脚。依稀可见,远处耸立着一幢五彩斑斓的建筑,以其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脱颖而出”,那便是“幼儿园”。早上的时光,似匆匆流水,我停下脚步,看着身旁经过的人群,瞥了一眼手表,是啊,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入园了。大手牵着小手,只见,孩子正兴奋地与妈妈谈起园内的趣事,我放慢了行径的速度,想要一同听听孩子的趣事。刚到门口,便听到园所内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看着大门两侧站着的教师和保健医生,我竟有一丝忐忑,不知不觉中,脑海中浮现出我曾经的老师,学生时期的我,教师给予我的印象,总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伴随着教师的问候以及晨检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始了。
来到大门口,门前张贴的开放时间表吸引了我的目光,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入园、离园时),这个大门才会被打开,迟到的孩子只能从旁边的小门刷卡而入。家长和孩子们必须严格遵守门禁制度,否则会面临“拒之门外”的尴尬,旁侧的保安人员“警惕”地看着每一名入园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他们会立马拦下,然后对来往的“陌生人”进行详细地盘查,如询问来园意图、逗留时间、入园者身份等,再跟园长核实信息后,做完登记,取得观摩牌后,这才获得“入场”资格。跟着家长的脚步,我走进了大厅,大厅的装修风格清新淡雅,亦给人一种“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感觉,因幼儿园依山而建的地理位置,所以,它的修建按照山势的走向,各主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大厅位于外层的建筑中,它有三层楼,呈横向分布,因而,它又作为分隔外界和园所内环境的“隔断”。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大厅的开放是严格按照园所规定的。另外,大厅还设有家长休息区,此时,正对着休息区的屏幕播放着孩子们节日的表演活动,只见送完孩子的家长并没有着急离开,一边看着孩子们的表演,一边与其他家长热烈的讨论。这时,保安人员看到了我,立马将我带到门卫室,询问来意后,我表明己经提前跟园长联系过,他半信半疑地给园长拨去了电话,得到授权后,他让我先去办公室,再来办理登记,大厅的另一侧就是办公室。
..........................

第二节有“秩序”的生活时空
班级场域的展现,亦证明了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因其身份的不同,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才得以保持“平衡”。幼儿在园的生活按园所规定进行,在制度化的管理体系中,形成了“有序”的生活状态。为了保障教育的有效进行,班级组织的形成必须要依赖生活制度的建立。制度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组织当中的人和事,对人的作用表现在:成人将其制定的班级生活制度当作幼儿生活的“参考标准”,这也意味着成人按照自己对幼儿的“规划路线”将幼儿无拘束的生活进行“规范”,使其生活“条块化”、“程序化”,无形中被赋予了“秩序”的含义,受这种“制度化”生活的影响。
一、有“组织”的班级生活
幼儿园班级作为一个初级的社会组织,个人在班级中的生活亦受到组织的管理。作为社会组织的班级而言,中小学班级除了教师外,通常还分设“班长”、“班干部”、“小组长”等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与其相比,幼儿园班级没有正式的结构,它直接由教师负责,教师享有组织和管理的绝对权力,因而在生活的组织上显示较强的“成人化”倾向。班级以教师为中心,活动的开展与实施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教师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扎根过程中,我亦发现,班级的周计划都是需要提前一周制定出来,制定者当然是我们的教师,教师有权对活动先后的顺序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持在周计划内,如果有大的变动,这必须是要提前“中请”的。因而,教师们对来班观摩的研究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是因为她们担心被打乱计划的“顺序”,并且因为“来访者”的部分请求还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负担。所以,在之前与园所“守门员”协商中,园长也表示,教师们有自己的安排,研究者需要自己跟她们协调好时间。
............................
第三章“边缘人”的生活故事...........................55
第一节寻求存在感的“局外人”...........................55
一、渴望靠近...........................55
二、分享遭拒...........................55
第四章“边缘人”的特质分析........................80
第一节“边缘人”的行为特征........................80
一、“投机取巧”:“边缘人”的应激行为........................80
二、“忍受”、“逃避”和“反咬一口”:“边缘人”的应对策略........................80
第五章“边缘人”现象的成因分析.........................94
一、教师:无意的推动者........................94
二、同伴群体:教师的附和者........................94

第六章关于“边缘人”现象的思考

第一节“边缘人”与“中心人”——教育中的差序格局
“边缘人”之于教育,见之教育中的“不完美”,诚然,教育中“强势-弱势”、“中心-边缘”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表明的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亦体现了教育中的多样与多元。更显著的问题是,这种划分已经成为了权势和地位的象征。“中心人”占领了绝对的资源,收获了同伴和教师的喜爱,甚至能够以自身的“权力”带动主流的文化,独留“边缘人”尝尽苦楚,备受冷落,双方间的防线濒临崩溃。当“平衡”被打破时,教育这一方净土的安宁,还能继续维持?
随着孩子生活世界的展开,在个性因素的助力下,个体在班级交往中逐渐表现出不同的境遇,形成“强与弱”的鲜明对比。“当权者”以“亲近”的关系来维系彼此的互动关系,而显现出“分别对待”之势,即不同的地位享有不同的资源。这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平衡”被打破,孩子按照“先后”顺序被一一放置于金字塔的排序中,亦影响了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而逐渐形成“差序化”的班级生活格局。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人际交往的“亲疏远近”、“分别对待”,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差序格局”。它原是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启发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在研究西方“团体格局”时提出,“差序格局”即以“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域关系,从横向来看,它以“五因”(即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为界划分“圈子”,“圈内人”就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圈外人”就是关系疏远的人群;从纵向来看,身份地位的高低决定着“圈子”的范围,而在“圈内”享有不同的权利,形成鲜明的等级次序。“差序”的形成也意味着人群所处的相对位置划分,诚如教育活动中的内外,师幼互动的频次与教师、同伴的关注度,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对立,“中心人”充分占有主动权,享有“圈子”的一切资源,而与之对应的“边缘人”被动接受一切,失去选择的权利。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