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1.1.1 基于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对“儿童视角”的理解与发现
儿童世界是个无限宽广深邃的世界,儿童世界也是与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的独立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有太多未知,也有太多的神奇,儿童就像一座宝藏,像一座尚未开采且吸引无数大家为之研究、为之动容的神奇宝藏。我们曾经是儿童,但曾经是儿童的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儿童。当我们不断地发出“尊重儿童”的呐喊时,我们也许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究竟尊重儿童的什么?是啊,究竟儿童的什么需要我们尊重?儿童自己最希望什么得到成人的尊重?从卢梭的“儿童发现”理论被提出来后,许多人对儿童的认识进行了改变,尊重与解放儿童成为了他们奋斗的目标。但时至今日,始终有人提出要爱护保护儿童,这其实是一种人类对弱小关照的本能,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将儿童当作了弱小群体,并没有将他们进行对等对待。儿童的世界常常带给我们感动,然而现实生活中,不理解儿童、不尊重儿童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日,在外吃饭,看到这样一个事件:一个 5 岁多的男孩在饭店门口专门照看孩子的地方坐着看电视,因为没有坐稳跌倒在地,这时候旁边一个陌生的中年妇女,“哈哈哈”的大笑起来,笑的同时,她好心的伸手去扶孩子,结果,孩子并不领情,反倒打了那个中年妇女。她一脸尴尬,大声直呼:“这孩子真没礼貌”。旁边的人也不断责备这个孩子粗鲁。出于对孩子的关注,我找了个适当的时机问那个孩子:“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因为她笑我”。我猛然醒悟,是的,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打人这一事实,却没看到孩子打人前,“自尊、面子”受到了严重伤害。在一般人的眼里打人的行为是不对,孩子也因为不能很好地解释打人的原因,被标签为“不懂礼貌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试想:如果摔倒的是一个成年人,您会在旁边肆无忌惮的大笑吗?不会的,即使想笑,您一定会在心里。只因为他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只因为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很少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未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独立的人,所以您大笑,所以才有了孩子的行为。《儿童权利公约》第 12 条明确指出“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和有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儿童是有着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儿童智慧的个体,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和“梦想家”,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1.1.1 基于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对“儿童视角”的理解与发现
儿童世界是个无限宽广深邃的世界,儿童世界也是与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的独立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有太多未知,也有太多的神奇,儿童就像一座宝藏,像一座尚未开采且吸引无数大家为之研究、为之动容的神奇宝藏。我们曾经是儿童,但曾经是儿童的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儿童。当我们不断地发出“尊重儿童”的呐喊时,我们也许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究竟尊重儿童的什么?是啊,究竟儿童的什么需要我们尊重?儿童自己最希望什么得到成人的尊重?从卢梭的“儿童发现”理论被提出来后,许多人对儿童的认识进行了改变,尊重与解放儿童成为了他们奋斗的目标。但时至今日,始终有人提出要爱护保护儿童,这其实是一种人类对弱小关照的本能,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将儿童当作了弱小群体,并没有将他们进行对等对待。儿童的世界常常带给我们感动,然而现实生活中,不理解儿童、不尊重儿童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日,在外吃饭,看到这样一个事件:一个 5 岁多的男孩在饭店门口专门照看孩子的地方坐着看电视,因为没有坐稳跌倒在地,这时候旁边一个陌生的中年妇女,“哈哈哈”的大笑起来,笑的同时,她好心的伸手去扶孩子,结果,孩子并不领情,反倒打了那个中年妇女。她一脸尴尬,大声直呼:“这孩子真没礼貌”。旁边的人也不断责备这个孩子粗鲁。出于对孩子的关注,我找了个适当的时机问那个孩子:“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因为她笑我”。我猛然醒悟,是的,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打人这一事实,却没看到孩子打人前,“自尊、面子”受到了严重伤害。在一般人的眼里打人的行为是不对,孩子也因为不能很好地解释打人的原因,被标签为“不懂礼貌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试想:如果摔倒的是一个成年人,您会在旁边肆无忌惮的大笑吗?不会的,即使想笑,您一定会在心里。只因为他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只因为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很少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未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独立的人,所以您大笑,所以才有了孩子的行为。《儿童权利公约》第 12 条明确指出“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和有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儿童是有着独特的精神生活和儿童智慧的个体,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和“梦想家”,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
儿童视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也是真实再现儿童的视角。虽然它的研究时间还不长,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启了“儿童视角”的研究。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早期教育中,随着儿童观的改变,学者们逐渐发现儿童是“有能力的人”,“儿童有被倾听的权利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儿童视角作为一种新研究取向应运而生,它特别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采用符合儿童特点的研究方法,使儿童参与研究项目,使他们能顺畅的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体验、 认知看法和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让人迷恋,儿童的所说所做更让人惊叹,非常渴望快点走进儿童,
3.1 对家长的建议 ............................. 36
感受儿童世界的魅力。
........................
1.2 概念界定
1.2.1 “儿童视角”的定义
中外儿童观的演变经历了“没有儿童——发现儿童——儿童中心”的发展阶段。儿童的主体性和行动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受众,享有对教育最大的话语权力。文献中“儿童视角”主要集中于文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定义大致相同,即通过儿童的所见所想所述去了解儿童的世界。
1)文学中“儿童视角”的定义
陈昕(2005)认为,通过儿童的眼睛和口吻来对符合儿童价值观的事情进行评价和判断。李瑞婷(2012)同样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借助儿童来讲故事,来讲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故事。绝大部分作家都会用儿童视角来创作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化作品,是一部分成年人用自己的视角理解完毕后,再假借儿童的眼镜和语言将这些内容以儿童方便理解的方式给儿童们讲故事。
2)教育领域中“儿童视角”的定义与“儿童视角”研究的方法论
华东师大莫迪在《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2015)中指出:国外研究者多用“Child's Perspective”或是“Perspective of child”来表示“儿童视角”。“Perspective”,表示观察,用眼睛去看。但实际上儿童了解世界主要靠眼睛,同时也靠耳朵,通过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Dion Sommer、Ingrid Pramling Samuelsson,等(2010)认为儿童视角(Children's Perspectives),即儿童的视角,“代表着儿童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经历、体验、认知和理解,儿童是自己世界的主体。”赵一品(2014)在《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区域游戏——来自幼儿观点的调查研究》指出儿童的视角应当是从儿童内心和外界感官的共同作用。这种研究应当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取对他们有影响,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研究,帮助他们将这些事务建立起联系,并将游戏中的联系关联到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上。
............................
2 儿童对妈妈“生气”现象的理解
2.1 儿童对妈妈生气的感受
2.1.1 男孩和女孩对妈妈生气的感受
从儿童谈到妈妈生气的感受来看:
男孩锐锐说:“爸爸妈妈吵架,乌龟都把头缩到壳里了。”
男孩科与说:“妈妈温柔的说……”
男孩凯凯说:“妈妈就大声说话……她在推我的妹妹。然后妈妈就说‘别瞎推,小心他的妹妹!啊……’。(说这句话时候,孩子声音很大,特别是最后一个“啊”字,孩子在大声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八度,并延长了“啊”字的发音几秒钟,感觉完全是情景再现。)
男孩鑫鑫说:“妈妈生气时候,头上有坏脾气云。她很生气,头上冒烟了。”
男孩博博说:“他们吵架时候,我在哭……星星碎了一颗……我希望他们安静的陪我睡一觉……”
男孩坤坤说:“妈妈生气,我是很害怕的心情。”
女孩纯纯说:“妈妈生气时候脸都掉下来了,嘴巴都是往下的。”
女孩彤彤说:“白天吃饭时候,我和妈妈表情都有点不好。”
本次访谈中,女孩在谈到妈妈生气时候大都是比较平和、平静的在诉说妈妈生气的情况,而男孩在描述妈妈生气时候显得更生动形象,连比带划,把妈妈们生气的模样描述的淋漓尽致。从以上孩子们的感受和表述来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面对妈妈生气时候,都是能深切感受到妈妈生气的场景,内心都是很敏感的。从研究者本人的经验来推理,可能女孩对情感、情绪感受更敏感,事实上,5-6 岁的男孩一样能非常敏锐、细腻的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变化,语调变化,态度变化。本次研究中,也还发现有的男孩在描述妈妈生气时候,显得很理所当然,还比较的无所谓,似乎是已经习惯了:
.........................
2.2 妈妈生气是什么样
2.2.1妈妈生气产生的影响
生气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妈妈生气”对孩子具有的功能影响负向多余正向,“妈妈生气”孩子会感到害怕、紧张,“孩子变得安静、胆怯、哭泣”或选择“借故离开。生气的初始功能是正向的,是针对冲突或挫折的事件,提供解决问题、控制行为、矫正评估等的目的。但如果人们控制不当,生气情绪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而引起攻击等非建设性的行为。因此,当我们了解生气情绪的正负效应后,更重要的是了解生气的经验在何时何地很明显地造成问题,从而能适当地应对生气并从中获益。因为孩子与妈妈之间天然的依恋关系,妈妈是孩子最爱的人,所以妈妈的生气对孩子影响巨大。妈妈生气时候,“声音大”,“脸是黑的”,“脸是丧的”,“头发是竖起来的”,“头上冒火苗”,“头上有坏脾气云”,“天空是黑的”,“星星碎了一颗”……孩子是“难过的”,“害怕的”,“想听话的”……妈妈生气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负向的影响。
........................
1.2 概念界定
1.2.1 “儿童视角”的定义
中外儿童观的演变经历了“没有儿童——发现儿童——儿童中心”的发展阶段。儿童的主体性和行动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受众,享有对教育最大的话语权力。文献中“儿童视角”主要集中于文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定义大致相同,即通过儿童的所见所想所述去了解儿童的世界。
1)文学中“儿童视角”的定义
陈昕(2005)认为,通过儿童的眼睛和口吻来对符合儿童价值观的事情进行评价和判断。李瑞婷(2012)同样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借助儿童来讲故事,来讲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故事。绝大部分作家都会用儿童视角来创作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化作品,是一部分成年人用自己的视角理解完毕后,再假借儿童的眼镜和语言将这些内容以儿童方便理解的方式给儿童们讲故事。
2)教育领域中“儿童视角”的定义与“儿童视角”研究的方法论
华东师大莫迪在《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2015)中指出:国外研究者多用“Child's Perspective”或是“Perspective of child”来表示“儿童视角”。“Perspective”,表示观察,用眼睛去看。但实际上儿童了解世界主要靠眼睛,同时也靠耳朵,通过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Dion Sommer、Ingrid Pramling Samuelsson,等(2010)认为儿童视角(Children's Perspectives),即儿童的视角,“代表着儿童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经历、体验、认知和理解,儿童是自己世界的主体。”赵一品(2014)在《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区域游戏——来自幼儿观点的调查研究》指出儿童的视角应当是从儿童内心和外界感官的共同作用。这种研究应当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取对他们有影响,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研究,帮助他们将这些事务建立起联系,并将游戏中的联系关联到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上。
............................
2 儿童对妈妈“生气”现象的理解
2.1 儿童对妈妈生气的感受
2.1.1 男孩和女孩对妈妈生气的感受
从儿童谈到妈妈生气的感受来看:
男孩锐锐说:“爸爸妈妈吵架,乌龟都把头缩到壳里了。”
男孩科与说:“妈妈温柔的说……”
男孩凯凯说:“妈妈就大声说话……她在推我的妹妹。然后妈妈就说‘别瞎推,小心他的妹妹!啊……’。(说这句话时候,孩子声音很大,特别是最后一个“啊”字,孩子在大声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八度,并延长了“啊”字的发音几秒钟,感觉完全是情景再现。)
男孩鑫鑫说:“妈妈生气时候,头上有坏脾气云。她很生气,头上冒烟了。”
男孩博博说:“他们吵架时候,我在哭……星星碎了一颗……我希望他们安静的陪我睡一觉……”
男孩坤坤说:“妈妈生气,我是很害怕的心情。”
女孩纯纯说:“妈妈生气时候脸都掉下来了,嘴巴都是往下的。”
女孩彤彤说:“白天吃饭时候,我和妈妈表情都有点不好。”
本次访谈中,女孩在谈到妈妈生气时候大都是比较平和、平静的在诉说妈妈生气的情况,而男孩在描述妈妈生气时候显得更生动形象,连比带划,把妈妈们生气的模样描述的淋漓尽致。从以上孩子们的感受和表述来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面对妈妈生气时候,都是能深切感受到妈妈生气的场景,内心都是很敏感的。从研究者本人的经验来推理,可能女孩对情感、情绪感受更敏感,事实上,5-6 岁的男孩一样能非常敏锐、细腻的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变化,语调变化,态度变化。本次研究中,也还发现有的男孩在描述妈妈生气时候,显得很理所当然,还比较的无所谓,似乎是已经习惯了:
.........................
2.2 妈妈生气是什么样
2.2.1妈妈生气产生的影响
生气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妈妈生气”对孩子具有的功能影响负向多余正向,“妈妈生气”孩子会感到害怕、紧张,“孩子变得安静、胆怯、哭泣”或选择“借故离开。生气的初始功能是正向的,是针对冲突或挫折的事件,提供解决问题、控制行为、矫正评估等的目的。但如果人们控制不当,生气情绪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而引起攻击等非建设性的行为。因此,当我们了解生气情绪的正负效应后,更重要的是了解生气的经验在何时何地很明显地造成问题,从而能适当地应对生气并从中获益。因为孩子与妈妈之间天然的依恋关系,妈妈是孩子最爱的人,所以妈妈的生气对孩子影响巨大。妈妈生气时候,“声音大”,“脸是黑的”,“脸是丧的”,“头发是竖起来的”,“头上冒火苗”,“头上有坏脾气云”,“天空是黑的”,“星星碎了一颗”……孩子是“难过的”,“害怕的”,“想听话的”……妈妈生气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负向的影响。
在整个研究中,有 16 个孩子的绘画作品显示出了“妈妈生气”是因为爸爸。这其中有父母因为家务问题争吵,有因为琐事争吵,还有因为孩子的问题争吵,更有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争吵。有的家庭,爸妈吵架还惊动了婆婆、三婆、五婆等亲戚;爸妈吵架,“天上的星星都碎了一颗”,孩子非常敏感,孩子的愿望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安静的陪我睡一觉”;孩子觉察到父母吵架,乌龟害怕,连头都缩到龟壳里面去了,为了不害怕,孩子把乌龟装到了瓶子里,虽然孩子表面上说不害怕,但是乌龟的害怕又何尝不是孩子内心的恐惧呢?何况两个孩子还都带着“哭脸面具”。父母争吵的原因很多,对孩子的伤害也非常大。透过儿童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受伤的心灵,做家长的更应该反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的很多妈妈已经不再是全职妈妈,她们走出家门参与工作,家庭和社会中地位比过去提高了很多。研究中爸爸原因引起的妈妈生气,也是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表现,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
...........................
3 对策与建议 .............................. 36
3 对策与建议 .............................. 36
3.1.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36
3.1.2 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 38
3.1.3 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 39
3.1.4 父母应公平对待多个孩子 ................................. 41
4 结论 ....................... 45
3 对策与建议
3.1 对家长的建议
家庭的情绪氛围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自身的情绪表达构成的,孩子天生会模仿的,他们可以通过诸如模仿和受感染等方式进行表达和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母亲在家庭中的积极情绪表达甚至能够缓和儿童的困难气质倾向。已有研究充分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子女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儿童是好模仿的,3-6 岁的儿童主要照料者是母亲,主要陪伴者也是母亲,母亲对待儿童及家人甚至朋友的应对方式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孩子的成长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母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将陪伴孩子一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与社会的相处模式,应对姿态。
3.1 对家长的建议
家庭的情绪氛围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自身的情绪表达构成的,孩子天生会模仿的,他们可以通过诸如模仿和受感染等方式进行表达和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母亲在家庭中的积极情绪表达甚至能够缓和儿童的困难气质倾向。已有研究充分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子女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儿童是好模仿的,3-6 岁的儿童主要照料者是母亲,主要陪伴者也是母亲,母亲对待儿童及家人甚至朋友的应对方式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孩子的成长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母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将陪伴孩子一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与社会的相处模式,应对姿态。
当今社会处在飞速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快速、广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吃穿住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一胎到二胎,从专制到民主的亲子关系,正在经历大变革,这些都影响着母子互动的策略。良好的母子互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
.........................
4 结论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子关系、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行为、人格形成、情绪发展、人际关系乃至学习成绩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母子冲突、夫妻冲突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很多,本研究重点从 41 个儿童的视角了解了母子冲突、夫妻冲突中“妈妈生气”的现象及原因分析,儿童视角与妈妈视角的对比,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
4 结论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子关系、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行为、人格形成、情绪发展、人际关系乃至学习成绩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母子冲突、夫妻冲突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很多,本研究重点从 41 个儿童的视角了解了母子冲突、夫妻冲突中“妈妈生气”的现象及原因分析,儿童视角与妈妈视角的对比,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