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的需要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过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共鸣,是自己对音乐真实的感受。[2]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即兴表达就是幼儿最自然、最直接的表现性和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对音乐情感体验最真实的表现。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美的感受和理解,具备即兴表达的可能性。
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在关于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研究中,大多提到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主动性以及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但关于如何促进幼儿将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方面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1.1.2 实践的需要
目前,就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现状来讲,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还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包括教师开展活动的频率,教师的相关音乐素养,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的教育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都是处于薄弱的状况。随着幼儿园对教师学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多数教师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都能认识到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半数以上教师认为音乐欣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音乐欣赏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理解的审美活动,也认识到即兴表达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但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容易的,教师们对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进行即兴表达的特点不了解,对于影响幼儿即兴表达的因素不清楚,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即兴表达。
.......................
3.1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用身体动作进行即兴表达....................... 13目前,就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现状来讲,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还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包括教师开展活动的频率,教师的相关音乐素养,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的教育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都是处于薄弱的状况。随着幼儿园对教师学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多数教师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都能认识到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半数以上教师认为音乐欣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音乐欣赏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理解的审美活动,也认识到即兴表达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但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容易的,教师们对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进行即兴表达的特点不了解,对于影响幼儿即兴表达的因素不清楚,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即兴表达。
.......................
1.2 概念界定
1.2.1 大班幼儿
是5-6岁幼儿,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1.2.2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王懿颖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主体把音乐作品作为对象,在倾听、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上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本研究中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过程,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作品分析、观察等方法探究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即兴表达。目的旨在:
1. 探究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特点
2. 分析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影响幼儿即兴表达的因素
3. 探寻具体有效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策略,提升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能力。
......................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对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进行研究,是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研究的深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通过幼儿的即兴表达可使其的潜在能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锻炼他们的接受挑战的能力和信心,幼儿逐渐变得勇于主动接受挑战,在挑战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开发其巨大的创作潜能。
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关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文献几乎没有。本研究通过对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进行实践研究,能够丰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理论研究。
2.2.2 现实意义
对本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育教学进行审视,聚焦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实践研究,找出问题,进行反思。探寻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合幼儿进行即兴表达的方法,幼儿在进行即兴表达过程中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等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理念,探寻具体有效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方式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结果........................... 13
1.2.1 大班幼儿
是5-6岁幼儿,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1.2.2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王懿颖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主体把音乐作品作为对象,在倾听、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上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本研究中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过程,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作品分析、观察等方法探究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即兴表达。目的旨在:
1. 探究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特点
2. 分析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影响幼儿即兴表达的因素
3. 探寻具体有效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策略,提升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能力。
......................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对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进行研究,是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研究的深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通过幼儿的即兴表达可使其的潜在能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锻炼他们的接受挑战的能力和信心,幼儿逐渐变得勇于主动接受挑战,在挑战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开发其巨大的创作潜能。
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关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文献几乎没有。本研究通过对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进行实践研究,能够丰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理论研究。
2.2.2 现实意义
对本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育教学进行审视,聚焦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实践研究,找出问题,进行反思。探寻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合幼儿进行即兴表达的方法,幼儿在进行即兴表达过程中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等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理念,探寻具体有效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方式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结果........................... 13
3.1.1 幼儿用身体动作进行即兴表达的描述.............................. 13
3.1.2 幼儿用身体动作进行即兴表达的描述分析............................ 14
4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特点........................... 23
4.1 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即兴表达以情感体验为基础............................... 23
4.2 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即兴表达具有直觉性..................... 23
4.3 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即兴表达具有独特性........................... 24
5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影响幼儿即兴表达的因素分析............................. 25
5.1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影响幼儿即兴表达的内部因素........................ 25
5.1.1 原有经验对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即兴表达的影响......................... 25
5.1.2 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对其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即兴表达的影响..... 25
6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即兴表达的指导策略
6.1 让音乐欣赏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幼儿的经验
音乐有音乐的语言,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倾听、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等,与此同时音乐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想象创造等。
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接触音乐,让音乐潜移默化地给幼儿熏陶。如在晨间活动结束时,教师尝试播放《玩具兵进行曲》,并在乐曲中加入一些语言指令,就可以有效地让幼儿快速地收放整理好材料、玩具等。在进餐环节中,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安静愉悦地进餐。在入厕环节,通过弹奏同一音阶,但不一样生物速度、力度,来提醒男生、女生分别入厕,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在户外活动中音乐的作用也非常大,可以作为指令,也可以增加活动的氛围等等。
幼儿的原有经验对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即兴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让音乐欣赏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可以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幼儿一旦拥有了原有经验,新经验就有了基础,便可更好地促进幼儿在音乐欣赏中进行即兴表达。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