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的“好朋友们”——大班留读幼儿朋友圈同伴文化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9022212005425062 日期:2019-03-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摈弃对幼儿同伴文化机械化的处理方式,在尊重的前提下放手,让幼儿不再依赖成人的思维去建设自己的同伴文化,不评判幼儿在建设朋友圈时显现出的同伴文化好坏,谨记一个原则:身传比言教更重要,自我建设就是在帮助幼儿辨别同伴文化。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幼儿间的称兄道弟现象
一个周末的下午,外甥揣着新买的陀螺要求妈妈带他到小区篮球场玩儿,说是和朋友约好了时间组队参加陀螺比赛。刚走到篮球场,一个和外甥差不多个儿的小男孩儿朝外甥边喊边挥手:“何哥,快过来耍。”外甥也朝那边喊道:“噢,向哥,马上。”然后转头说:“妈,我要过去跟他们比赛陀螺。”话音没落便急匆匆跑去玩儿了。询问外甥的妈妈:“他们都是这样称呼彼此的吗?是他的同班同学?”她答道:“他们一个班的,平时耍的好,还有其他几个,也是见面互喊哥。”“他们是按年龄大小来喊的吗?”笔者疑问。“不是,我也不知道,反正几个爱在一路玩,都是哥来哥去的。”外甥和同伴间的行为,姐姐的回答让笔者思绪弥满倒漫,孩子们互相称对方为哥的行为是不是儿童他们自己的文化,是来源于成人世界的影响还是电视网络媒体的熏陶,这显然是儿童的一种迁移行为。又突然忆起少时和朋友组过姐妹帮的事,那时朋友们一起上厕所,一起去小卖部买零食,一起完成小组作业,甚至一起创造只有好朋友们能听懂的密语,达成共识后会一起做一套肢体动作说一句英文,这是不是同伴文化的一种。那幼儿呢?在友谊产生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他们是怎样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朋友圈的?和成人一样吗?背后的因素有哪些,性别、年龄、兴趣、长相、家庭和经验发展水平吗?他们的朋友圈组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自发组织的社交群体从两三人到五六人,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在朋友圈中的同伴冲突,同伴交往,同伴关系又是怎样的,他们的同伴文化是怎么形成的,调整的?现象背后的同伴文化有什么内容和特征?这些疑问驱使着笔者去了解幼儿们的同伴文化,并进入幼儿园观察探究。在 2017 年 4 月,笔者进入 N 市一所小学附属幼儿园观察,通过为时半个月的观察,发现笔者所观察的幼儿园大班存在多个小型朋友圈,朋友圈中的幼儿大多因座位临近而开始产生互动,从而产生了他们之间的能被调整的同伴文化,这更加坚定了笔者对幼儿朋友圈同伴文化的研究。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儿童与同伴相处的经历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情境(Berndt,1992;Hartup,1996)。近年来,童年社会学兴起,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童年这一特别的时期,也越来越关注同伴文化。本研究通过观察儿童的同伴群体关系,深入儿童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区角游戏、户外活动、自由活动等作为观察场域,真实、客观地呈现儿童在同伴群体内的生活状态,探究他们创造的独特同伴文化。
笔者的研究着重从多个维度来窥视幼儿自建朋友圈的文化现象并探究朋友圈内无意产生的、有意创造的、被二次调整后盛行的同伴文化。现在提倡多元文化理论,作为以往被边缘化的亚文化,同伴文化的研究能丰富儿童文化,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研究作参考。
1.2.2 实践意义
教育社会学理论指出,班级中会包含若干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苏霍姆林斯基引用实验材料说明,这种小型的、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可以通过引导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关注儿童朋友圈的同伴文化,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特有心态和行为表现,理解孩子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尊重孩子们的自我教育,处理好群体内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朋友圈视为教学和管理资源,以此为场域,制定适合它们活动和交往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从而有助于建立和发展班集体。
儿童成长需要童伴,同伴作为童伴的一部分,对幼儿的学习、心理、社会性发展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幼童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后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增多,研究孩子们的同伴交往和同伴文化还能帮助家庭清晰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鼓励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并揭示孩子们的友情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出和谐的同伴相处模式,帮助家长甄别个别的灰色同伴文化,以便支持、疏导。
.............................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1“好朋友们”的生成
幼儿园是功能性的教育场所,幼儿们在这里开始创设、参与同伴文化活动,社会参与和友谊关系的建立是年幼儿童同伴文化的核心过程。笔者将以好朋友的生成、维系、疏离这三条大路径来探究大班留读幼儿朋友圈中同伴文化的种类、特征、生成的原因等。同伴文化需要现象、符号、行为等将其表述显现出来,好朋友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形容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更加紧密、稳固的进程,就如一个朋友圈的形成,里面包含了事件的发生还受到成员自身因素的影响。笔者观察的幼儿园大七班是留读幼儿重组班级,有的幼儿重组前来自同一班级,并且已经有较为固定的玩伴,所以留读时维持着以往班级的人际关系,那么在新的班级中结成好朋友时就会受到以往人际关系的影响。本章分析留读幼儿“好朋友”生成时不单独就幼儿以往的交往情况作分析,而是在捕捉案例后将此作为影响因素之一来帮助分析大班留读幼儿班级中好朋友的生成,根据观察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对已经稳固的朋友圈成员的访谈分析,笔者发现促成好朋友和朋友圈的产生有着不同的路径和因素,探究朋友圈生成时更需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还原好朋友的生成,探讨生成背后的同伴文化。
2.1.1 好朋友与朋友圈的关系
厘清本研究所指的“好朋友”与“朋友圈”的关系也就能基本确定观察对象,了解朋友圈的生成、冲突、疏离的动态过程,研究其中的同伴文化。
本文分别将好朋友和朋友圈做了释义,两者有相近的特征和紧密的联系,但是又有不同之处。“好朋友”指个体,或几个个体,形容双向关系,本研究中主要是指幼儿主观意识所相互认同的同伴关系,“朋友圈”则更明确指向一个同伴群体,是根据内在含义结合幼儿的主观立场和笔者的客观立场判定的同伴圈子。朋友圈意指的人数较多,同属一个朋友圈的幼儿间不都是好朋友关系,好朋友较朋友圈普通成员的亲密行为更多。
..............................

2.2“好朋友们” 的维系
比恩特等人(Berndtetal,1986)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儿童拥有的互选友谊至少维持 6-12 个月。48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情感意识、交流技能、自我调节、意图理解、愿望、对他人的信念、社会信息加工技能以及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在内的各种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技能影响着他们结交“好朋友”和维系“好朋友”。49在幼儿园中,能进入一个小团体尤其困难,因为幼儿倾向保护彼此的共享空间、共享物品,抵制别人加入他们正在玩的游戏。50故本研究将“好朋友”的维系分为维护和联系两个方面观察研究,观察发现“好朋友”间常常有一系列的活动和行为去维系感情,维系感情的路径跟“好朋友”生成的路径有相似之处,比如合作、分享,这两种行为不仅是生成朋友圈的契机,也是维系好朋友和朋友圈的方式。案例 6 的影子画活动和案例 7 的划龙舟活动中,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已经表现出选择、协商平时关系更为亲密的一人或多人进行合作,这不仅是生成过程中的一条途径,也是维系,让朋友圈更有凝聚力的一种方法。本节中,笔者对于和生成相似的路径不再加以分析,而是着重研究了以下 6 六部分内容,并以此来展现“好朋友”维系过程中的同伴文化。
2.2.1 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的安慰
好朋友间察觉到同伴的消极情绪状态时,会试图通过言语、行动或物品使同伴消除不良的情绪,变得高兴起来。皮亚杰提到过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体会别人的感受,当同伴很明显的表现出低落情绪时,才能体会到。观察大七班幼儿朋友圈中幼儿互动和非好朋友关系的幼儿间互动,洞察到了安慰之于好朋友维系情感的重要性。
..........................
3 讨论...........................84
3.1 好朋友生成、维系、疏离与同伴文化的关系.......................... 84
3.2 归纳大班留读幼儿朋友圈同伴文化...............................84
3.2.1 流行于大班留读幼儿朋友圈的日常活动和自创活动....................84
3.2.2 对“好朋友”相处行为方式解读.......................86
4 反思.........................92
4.1 在尊重的前提下或放手或介入......................... 92
4.2 关注幼儿同伴文化加强自我建设............................93
5 研究不足与展望................................95

4 反思

4.1 在尊重的前提下或放手或介入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选择以朋友圈为载体来探究其中的同伴文化是国内少有研究的点,笔者以在园进行观察访谈为重要途径,分析了好朋友生成、维系、更替过程中所显现出的同伴文化。但是,本研究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研究样本还可以收集的更加充足,本研究因为是质性研究,所以样本均取自同一个大班留读班级中的 3-5 个朋友圈,由于地域文化、幼儿的家庭背景、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第二,观察法并不能完全记录好朋友生成和更替的典型事件,只有通过访谈来还原,但是考虑到幼儿的表述能力,很难还原事情的始末,这为分析案例留下了一部分遗憾。
第三,由于时间与精力不足够,未深入总结留读幼儿朋友圈与非留读幼儿朋友圈交往情况的差异,研究在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分析基于幼儿的描述和笔者观察到的表象进行分析的,并没有用专业问卷或量表去评定幼儿气质、性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