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视角下城乡家庭功能差异及对幼儿社交退缩的影响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9986 论文编号:sb2019022111480325022 日期:2019-03-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倾向于家庭功能的过程取向理论,将家庭功能界定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所具备的为其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以维持家庭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各种功能。包括家庭成员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具备的相应的能力,共五方面:情感交流、积极沟通、自我主义、问题解决和家庭规则。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幼儿社交退缩的研究概述 
社交退缩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它的研究主要起源于两方面。一是皮亚杰提出个体知识的获得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幼儿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会极大地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成熟,社会适应不良幼儿往往在同伴互动中扮演着消极角色,在未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可能面临危机。二是发展心理学界对异常行为的关注,幼儿社交退缩作为幼儿重要的内化行为问题之一,表现为自尊水平较低、学习困难、同伴交往困难、缺乏社交及问题解决技巧等,幼儿会常常体验到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出现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幼儿在儿童期的身心健康发展。近 30 年来,幼儿社会退缩越来越成为中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课题。
1.1 幼儿社交退缩的概念及类型
学界关于幼儿社会退缩的概念界定主要有行为描述和社会测量两种取向。从行为描述的角度,奥康纳(O,Connor,1972)把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界定成同伴交往频次较低的行为[1],鲁宾(Rubin,1982)认为幼儿社交退缩是儿童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出的非社会性游戏(如独自玩耍、不经常与同伴交往)[2]。从社会测量的角度,古德曼(Uottman,et a1,1975)把社会退缩幼儿界定成社会测量中的被拒绝儿,包括低水平的同伴接纳以及高水平的同伴拒绝[3]。道奇(Dodge,1984)对此观点不同,他认为社会退缩幼儿是社会测量中的被忽视儿童,被拒绝儿童由于攻击性较强,不应将其划分在社交退缩儿童范围内。
关于社交退缩的类型,学界有多种划分维度,比较常见的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 Asendorpf(1990)关于儿童社会退缩的三类型划分法。Asendorpf 根据儿童在社会参与时的“趋近”和“回避”两种相反的动机趋向,将这两种动机趋向的不同组合应用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得出了社会退缩的三种类型:害羞型退缩(Shyness)、弱社会退缩( Unsociability)和同伴回避型退缩(Peer Avoidance)[5]。    害羞型退缩又称矛盾退缩,是指儿童在而对新异的社会情境和意识到的社会评价时所表现出的拘谨和焦虑,通常表现为无所事事或旁观行为,体现的是幼儿高趋近一高回避的动机冲突;弱社会退缩又称安静退缩或主动退缩,是指儿童对物体比对人更感兴趣,在社交情境中经常表现为单独的探索活动或建构游戏(如搭积木、拼图或阅读等),反映了儿童低趋近一低回避的动机水平;同伴回避型退缩又称活跃退缩或被动退缩,是指幼儿由于社交技能较差以及不成熟、冲动的言谈举止经常被同伴所拒绝,不得己而退缩的行为,体现了高趋近动机—低回避的动机[6]。
...........................

2.家庭功能研究概述
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这一概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抛弃过去单独探讨某个或者某些家庭因素的研究范式,转向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家庭功能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对家庭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和理论模型的探究,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以及对家庭功能对家庭成员身心发展的作用的研究。
2.1 家庭功能的定义
家庭功能的定义是在家庭功能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目前关于家庭功能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以 Olson 环状模式理论为代表的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二是以Skinner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为代表的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家庭功能做了阐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Olson 提出了家庭功能的环状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是指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10]。家庭功能有三个维度: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该理论假定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成员的心理社会功能之间存在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可以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来评估家庭功能发挥的状况,并依此将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健康类型的家庭和需要治疗和干预的不健康的家庭。1980 年 Skinner'等人提出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该理论关注的不是家庭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各项功能的过程[11]。该理论认为,
家庭最主要的目标是完成各种任务,且各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应对,家庭及其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发展,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家庭的整体性也随之增强。其强调用家庭生态系统眼光去研究问题,划分了家庭功能的 7 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这 7 个维度以任务完成为核心维度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评价一个家庭的功能发挥效果。家庭系统内部各项功能实现的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则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家庭出现危机。另外,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也是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Epstein 等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其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家庭如果在运作过程中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危机,以及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1 研究目的
第一,考察城乡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一般特点及其差异;
第二,考察城乡家庭功能一般特点及其差异;
第三,探讨城乡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不同影响,以此为城乡家庭提供教育指导,促进社交退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城乡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存在年龄、性别、居住地等家庭人口学差异;
研究假设二:城乡幼儿家庭的家庭功能存在幼儿年龄、幼儿性别、居住地等家庭人口学差异;
研究假设三:城市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交退缩显著相关,且城市家庭功能能够有效预测幼儿社交退缩。
研究假设四:农村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交退缩显著相关,且农村家庭功能能够有效预测幼儿社交退缩。
研究假设五:城乡家庭功能对幼儿社交退缩的影响不同。
.....................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市区和农村各选取 1 所幼儿园小、中、大共 25个班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 650 份,收回调研问卷 632 份,有效问卷 612 份。其中男孩 310 名,占比 50.7%,女孩 302 名,占比 49.3%。
612 被试幼儿基本状况分布见表 2-1,具体为:城市幼儿 357 名,其中男孩 180 人(50.4%),平均年龄为 4.70 岁;女孩 177 (49.6%),平均年龄 4.64 岁;总体平均年龄为 4.67 岁。其中,3 岁组 102 人(28.6%),平均年龄为 3.52 岁;4 岁组 98 人(27.5%),平均年龄为 4.50 岁;5 岁组 157 人(44%),平均年龄为 5.52 岁。农村幼儿 255 名,其中男孩 130 人(50.1%),平均年龄为 4.42 岁;女孩 125 人(49.9%),平均年龄为 4.50 岁;总体平均年龄为 4.46 岁。其中,3 岁组 87 人(34.1%),平均年龄为 3.46 岁;4 岁组 97人(38.04%),平均年龄为 4.53 岁;5 岁组 71 人(27.8%),平均年龄为 5.60 岁。

.............................
3.结果与分析 .................... 13
3.1 家庭功能与幼儿社交退缩的描述性分析 ............................ 13
3.2 家庭功能、幼儿社交退缩的城乡差异分析 .......................... 18
4.讨论 ..................... 27
4.1 城乡社交退缩的一般特点讨论 ................. 27
4.2 城乡家庭功能的一般特点讨论 ................... 29
4.3 家庭功能与社交退缩的城乡差异讨论 .................... 30

4.讨论

4.1 城乡社交退缩的一般特点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社交退缩的年龄差异上,城市幼儿社交退缩的年龄主效应不显著,农村幼儿在社交退缩各层面及社交退缩总分上的年龄主效应均显著,具体表现为在沉默害羞方面,3 岁组和 4 岁组幼儿的退缩得分均显著高于 5 岁组幼儿;在主动退缩和社交退缩总分方面,3 岁组幼儿得分显著高于 5 岁组,4 岁组幼儿得分显著高于 3岁组和 5 岁组;在被动退缩方面,4 岁组幼儿得分显著高于 5 岁组。农村幼儿社交退缩各亚型的得分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4 岁组幼儿的社交退缩得分最高。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可能的原因是,4 岁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高峰期,幼儿的主要活动由独自的个体活动发展到与其他幼儿一起玩的联合游戏活动,幼儿强烈的交往需求与自身交往技巧不足的矛盾突出,一部分幼儿可能因此焦虑、畏惧,一部分幼儿可能由于自身不成熟的社交技巧、社交冲突的不当解决被同伴群体所排斥,最后,由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也有的幼儿仍停留独立的个体活动阶段,因而被误判为存在沉默害羞,导致 4 岁成为幼儿社交退缩的高峰期。而 5 岁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技巧逐渐成熟和内化,能够有效地开展同伴交往,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幼儿的社交退缩也随之减少。城市幼儿的社交退缩相比农村幼儿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幼儿的社交退缩更具有普遍性,也有可能是城市家长更加重视对幼儿交往技能技巧的训练及培养,因而 4 岁组幼儿中因焦虑、社交技巧缺乏而导致的社交退缩情况相对较少。另外,本研究只是横断研究,关于幼儿社交退缩发展的稳定性问题无法考察。
.......................

结论
从父母文化程度来看,城市父亲的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幼儿的沉默害羞和社交退缩总分,且表现出父亲学历越高,幼儿的社交退缩越明显的趋势;农村母亲的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幼儿的沉默害羞和被动退缩,表现为母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幼儿的沉默害羞和被动退缩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幼儿。因此,对于城市高学历父亲而言,建议他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有效与幼儿沟通,与幼儿母亲密切配合,发挥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学历较低的母亲而言,要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和教育素养,可通过参加社会或幼儿园组织的家长学校或利用媒体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与技巧,及时发现幼儿生活中的行为问题,有针对性与幼儿沟通,对于沉默害羞和被动退缩的高趋近动机,教授幼儿有效的人际交往的策略和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减少幼儿的沉默害羞和被动退缩行为。
从父母职业来看,城市母亲职业为个体经营者的幼儿家庭自我主义水平显著低于母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或国家机关、军队、公司或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幼儿家庭;农村父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农村幼儿家庭情感交流得分显著高于父亲为临时工、无工作或待业中的幼儿家庭。因此,建议城市家庭中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或国家机关、军队、公司或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母亲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家庭中去,在日常互动交流中更多地考虑幼儿父亲和幼儿的想法,互相理解、尊重,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对于农村家庭中职业为临时工、无工作或待业中的父亲,他们的职业处境较差,建议他们要首先明确自身发展对幼儿的发展影响巨大,进而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积极向家庭教育较好的家庭学习,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手段和方法,弥补自身职业的局限和不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家庭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