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给者”与“悦纳者”——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质性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1663 论文编号:sb2019022012455524987 日期:2019-03-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深挖现实处境中关心型关系形成背后激发和感动我们的东西,从而对现实处境中的关 心型师幼关系的形成作出解释,是将“学会关心”融入教育改革中一次有益的努力,也是在复杂的现实处境下对新型师幼关系的一次有益探讨,为有志于建立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幼儿园或教师个人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措施。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会关心:全球范围的人性呼唤
人类在完成将自己从上帝手中解救出来的伟大救赎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逐渐陷入了另一种困境: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夹裹着巨大的威胁,逐渐衍化成一种控制人类的异己力量,人遂异化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理性与科技在帮助人类提高生产力,创造更为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战争与掠夺、国际恐怖主义、网络暴力、利己主义等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问题。而我们一向推崇的冷冰冰的理性与科技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却束手无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天接触的社会、周边的人和物以及我们自身。因此,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培养懂得尊重、懂得理解、懂得关心的年轻一代,以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学会关心成为了21 世纪全球范围的人性呼唤。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 21 世纪的教育主题是“学会关心”。此后,世界各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将“学会关心”列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关心真理、关心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而师幼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有效利用,建构“关心型”师幼关系是实施“关心教育”的重要方面。
1.1.2 现状困扰: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虐童事件频发,不管是携程亲子园还是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让师幼关系不断成为舆论的焦点。这类少数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的负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处境下的师幼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引发人们对师幼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较低的工资待遇和不信任不理解的舆论声音影响着幼儿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幸福感。面对复杂的现实处境,作为关系主体的教师和儿童如何能更好地在关系中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建构起新型的师幼关系是现实背景下具有讨论价值的重要议题。
..............................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旨在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实物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资料收集方法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诺丁斯关心型关系形成的专注、动机移位和反馈三个维度框架下筛选出符合关心型师幼关系建立的个案进行深度研究。如果说诺丁斯提出的三个维度框架为我们展示了关心型关系形成的理论要素,那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分析深挖现实处境中关心型关系形成背后激发和感动我们的东西,从而对现实处境中的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形成作出解释,进而提出促进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相应策略。
学会关心是 21 世纪全球性的人性呼唤,本研究将关注点聚焦在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建立上,是将“学会关心”融入教育改革中的一次有益努力,也是在复杂的现实处境下对新型师幼关系的一次有益探讨。
区别于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本研究旨在利用实物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现实处境中的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形成作出解释,并切实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构建关心型师幼关系的策略,丰富关心教育在幼儿园开展的相关理论。
有志于建立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幼儿园或教师个人可根据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策略。本研究旨在从构建关心型师幼关系这一角度为促进  “学会关心”这一教育主题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更好地实践做出努力。
..........................

 2 关心型师幼关系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关心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关心指的是对其他人或事物的一种牵挂的心情、一丝不苟的状态、最深切的渴望及关注。
而我国汉语词典将“关怀”也解释为“等于关心”。“关心”和“关怀”意义十分相近 。本论文选用“关心型师生关系”,而非“关怀性师生关系”为研究主题,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关怀”,在道德领域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是透露着优越感的单向行动。第二,关怀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而关心可以指向人,也可指向物、知识或者精神。而本论文旨在研究师生间充满情感性的平等的互动交流,助力培养学生对人、事、物的关心品质与关心能力。
2.1.2 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双方在教育情境中相遇而产生的互动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交往过程中,师幼双方都有被认同、接纳和支持的心理需要。
2.1.3 关心型师幼关系
关心型师幼关系是指在教育情境中,以师幼的生命发展作为内在需要,通过师幼双方内在的情感需要进行交流、交往、对话,教师作为关注和动机移位的一方与做出接受、认可与回应的幼儿一方之间双向的互动联系。1关心型师幼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双方投入情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进行交往的基础上的,具有温馨、真诚、和谐的特征。
...........................

2.2 关心型师幼关系的理论基础
2.2.1 关心型关系的孕育摇篮:关怀伦理学的兴起
在“后工业社会”,莱布尼茨式的“原子自我”已经走到尽头,人们已经认识到关系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怀伦理学问世了,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试图在人们之间建立起关心和情感的纽带,以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来弥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裂变。2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发展》中提出的女性道德发展理论奠定了关怀伦理学的基础。她指出女性把自我看成是一种相互关系的存在,把道德视为对他人的责任,推崇一种强调关系和责任的关怀理论。
在吉利根的基础上,诺丁斯对关怀伦理学进行了重构,他认为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只有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将关注点放在关系本身,深入具体情境,关注情境中的关系与情感才能促进关怀关系的最终建立。这种强调关系本身的理论为关心型关系在教育领域的提出提供了孕育的土壤。
2.2.2 关心型关系的提出动因:美国德育模式的困境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校园中暴力、吸毒事件频发,列考那倡导的以灌输为主的“人格教育”德育模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内尔·诺丁斯深入剖析了该德育模式的缺陷,提出人的“自我实现”绝不仅仅局限于自我个性的实现,还应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与外界建立起关心型关系。诺丁斯认为关心型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的课程应当围绕关心型关系的建立重新组织。
诺丁斯首次在教育领域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和外界之间关心型关系的重要性。对比学术训练和技能培养,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诺丁斯在美国推崇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背景下,主张让教育回归个体的感受和需求,提出成功的教育体制不应该是通过制造失败来培养人才的。唯有学生建立起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良好关系,才能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
3研究设计 ...................................... 10
3.1  研究对象 .................................... 10
3.2  研究方法 ................................ 10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3
4.1  关心型师幼关系根植于关心者主动远离自我 ........................ 24
4.1.1  体会你的感觉——“我想知道紧紧的味道是什么味道“ ..................... 24
4.1.2  理解你的情绪——“我知道你很难过” ...................... 25
5  促进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策略 ........................ 34
5.1  乐给者:关心者的道德行动 ............................. 34
5.1.1  建构双重视野——乐给者的胸襟 ............................ 34
5.1.2  持续更新承诺——乐给者的原则 ............................... 35

5 促进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策略

5.1 乐给者:关心者的道德行动
道德行动在这里指即关心者在伦理理想的鼓励下采取的实际行动。何谓伦理理想,即最好的自我愿景。1在关心型师幼关系中以“乐给者”形象出现的关心者,在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我和被关心者的双重视野解决了关心者在关心型师幼关系中远离自我时“度”的把握;根据关系发生的真实情境和被关心者的现实需求不断更新承诺,并根据承诺调整自己的行动是关心者应秉持的原则;在持续庆祝关心经验中关心者获得维持伦理理想的不竭动力。
5.1.1 建构双重视野——乐给者的胸襟
关心者在关心型师幼关系中如何远离自我,以走出自己的框架走向被关心者?这需要关心者以开放的态度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建构起自我和被关心者的双重视野。一方面,关心者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跨度内将自我悬置一边,为看和听提供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在以直觉的、感性的方式感受现实后,关心者需带着被关心者的需求回归自我,在自我视野中采取行动,避免关心型关系因完全停留在感性层面而忽略外显行动。
在关心型师幼关系中想要以伦理英雄——关心者身份为幼儿作出榜样示范的教师需放下固有的道德判断标准,以观察者的身份充分感知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的情绪、需求和行为表现,再带着幼儿的感觉和需求回归自我视野,形成对应的行动策略,通过外显的关心行为让幼儿感受到温暖。教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在幼儿和自我两重视野内来回切换,让感知、理解和行为在过程中统一起来。
..........................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理性与科技在帮助人类提高生产力,创造更为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战争与核武器、国际恐怖主义、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而调和这些问题需要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型关系。其次,近年来频发的虐童事件让师幼关系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关系主体的教师和儿童如何能更好地在关系中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建构起新型的师幼关系是现实背景下具有讨论价值的重要议题。结合以上大时代背景和社会热门事件,本研究将关注点聚焦在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这是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对新型师幼关系的一次有益探讨。

  再者,研究者对筛选出的符合关心型师幼关系建立的个案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将获取的原始资料编码进行主题提炼,在诺丁斯关心伦理学的基础上对现实处境中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展开深度探究,形成了现实处境下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四个解释维度:关心关系根植于关心者主动远离自我、关心关系发展于关系双方的互相信赖、关心关系受限于关系双方的现实处境、关心关系圆满于被关心者的温暖回应。根据现实处境下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四个解释维度,研究者从关心者、被关心者和现实环境三个角度提出促进关心型师幼关系形成的相应策略,明确以“乐给者”角色存在的关心者、以“悦纳者”角色存在的被关心者和现实环境分别应为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建立作出的努力,以丰富关心教育在我国幼儿园开展的相关理论,使“学会关心”这一全球化的教育理念能落实到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为现实处境下我国幼儿园师幼关系的改善作出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