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71241 论文编号:sb2019010914221924498 日期:2019-01-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通过以“园本教研”、“教师共同体”和“教研与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关系”三条线索作为逻辑点:从“园本教研”的兴起、内涵与价值、内容与模式、效果与评价、理论基础及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试图找到“园本教研变革发展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一缘由的相关论据;从“教师共同体”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理论基础与视角等方面,是为“教师共同体文化”本体探源寻得可行的理论依据;而以“教研与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关系”作为文献梳理的逻辑点,旨在剖析二者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更是为本研究“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提供立论基础。

一、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意蕴阐释

(一)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理论内涵
1.“文化”与“幼儿教师文化”的理解
文化既抽象又具象。从文化人类学范畴上来讲,“文化”一词的概念复杂多义,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达三百余种。无论怎样,“文化”概念还是有其源流与演变。“文化”一词在英文中被翻译为“culture”,其在西方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其本意是指耕作、栽培、养育等。“在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中,它通常具有‘耕耘’或‘掘种土地’的实在意思。”①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家西塞罗(Cicero)把提出“哲学心灵中的‘cultura’”,认为“cultura”具有改造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具有理想的公民素质的意思,他把其由物质领域引申到人类精神活动中,拓展其含义。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于 1871 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概念,“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③。中国古代关于“文化”解释,如《周易》的《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实际上是在说人文化成即人化,是通过人事和人为实践来把周遭的自然世界能动地改造为一个更贴近人们意志和特有生活方式的属人世界,进而找到自我存在之意义的同时更好地去认识世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文化由物质文化、关系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而观念文化居于文化结构的核心。④“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⑤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多层次体系,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人类实践活动的行为层面以及活动成果的制度。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一词的释义就采取了这样的界定方式:“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

(二)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价值取向
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不是无中生有,是幼儿教师具体实践的产物,自然其文化生成的主体必须是指向于作为人的幼儿教师,在园本教研实践中形成与演变。文化存在的灵魂是呈现人独有的存在与活动方式的价值,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过程,就是对幼儿教师能在教研中产生自然合作行为及其共同教研实践背后所带给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等这一价值不断追求、选择和实现的过程。因此,在园本教研中生成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考虑三个方面:作为主体的幼儿教师、作为客体的园本教研实践和由幼儿教师在教研实践中创生的共同体文化。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特性必须是属人的、有文化性的和根植于实践的。
1.走向人文自觉:幼儿教师是“文化之人”,凸显教研的文化引领
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要走向人文自觉。这里所论及的人文自觉指共同处在园本教研场域中的幼儿教师对其形成的群体组织文化要有所觉知,在这种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过程中能动地完成“文化之人”的主体建构,为文化塑造的同时一切从园本教研的文化场中去理性审视、去理性选择、去理性创造属于园本教研的文化,以人本立场引领园本教研实践的有效进展。之所以把人文自觉作为生成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因为该教师共同体文化必须要先是生成于一种文化的可能。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的生命存在”①。文化的存在是人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园本教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实际上就是幼儿教师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幼儿教师在教研中体现教师应有价值。具体而言,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幼儿教师的文化性,表现出在教研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倾向性;其二是园本教研的文化性,从器物表征、制度载体和精神意象等方面引领教研关键主体及其相关主体的发展,去研究主体间尤其是作为主体的师幼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教学现象。所以生成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的价值取向要让幼儿教师自觉地完善“文化之人”的主体建构,凸显教研的文化引领作用。
........................

二、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总体情况及四大维度得分与分析
1.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总体情况及各维度得分
本研究以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 504 名园长、保教主任(教学园长)、年级组长和一线教师等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园本教研实践,围绕教师共同体文化及其生成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框架进行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分析,旨在反映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总体得分情况及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大维度上的各自得分情况(见表 2-1-1 所示)。

如表 2-1-1 所示,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总体情况的均值为 4.083,全距介于[1.793-5]区间,标准差为 0.481,按照本研究采用的 Likert 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均值 4.083 大于 4 分,达到高水平,说明总体情况是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情况达到符合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状态。

.........................

(二)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六大结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除了对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总体情况和各维度进行分析,既然基于园本教研生成的教师共同体文化本就是同教师文化相联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是幼儿教师在具体幼儿园教研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那么需立足于园所地区、园所级别、园所性质、教师教龄、教师职称、教师学历、教师专业和兼任职务等九个人口学变量差异对其具体内部的六大结构进行分析。而支持性条件、共享的领导和规约、有意义的关系和相互依存、合作与参与、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共同信仰等作为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六大结构,也是四大维度的二级结构要素,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四大维度和总体情况的水平。
1.不同地区幼儿园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 ANOVA 分析法对主城区、区县和乡镇等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进行差异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
三、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问题归结与原因剖析 ............................. 95
(一)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问题归结 ............................................................ 95
(二)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主客观原因剖析 ................................................ 99
四、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优化路径 ............................................... 105
(一)实现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存,走向共享”意义关系 .............................................. 105
(二)构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向教研管理机制,实现权力下放 .................. 107
五、结论与展望:教师共同体文化观照下园本教研的变革发展逻辑与未来路向 ................. 113

四、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优化路径

(一)实现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存,走向共享”意义关系
教研主体是教师共同体文化得以在园本教研中生成的关键要素,教师共同体成员要共存于园本教研中,在共生关系基础上达成共识,最终走向共享的意义关系。因此,实现教研中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存,走向共享”的意义关系,是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首要路径。
首先,保证教师共同体成员共存于园本教研实践中。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得以生成的首要前提是实现以幼儿教师为关键主体、以教研专家、教研管理者和其他参与者为多元主体共同存在于园本教研实践中。作为共同体成员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亦是必然存在的实体。他们不仅仅只是指向于一个群体,更是指向于一个有着共同教研愿景和信仰、彼此间相互依存、以意义关系存在于教研场域中的整体。所以教师共同体成员间要有机地共同存在于具体的教研实践中,共存是前提,为教研主体间建立合作关系和外化教研行为奠定基础。
其次,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成员间要形成共生关系。共生是重点。“共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而形成的生态关系。”①园本教研中的教师共同体成员都是共生单元的主体,要兼顾园本教研场域的内外部教研主体的有机统一和互动。而教师共同体关键主体、多元主体和相关主体又必须是以互惠共生的关系存在,各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主体能动性和职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的共生关系中。在此关系中才可以让共同体成员间彼此调适、融合、激励,进而在教研中逐步生成“和而不同”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共同体。当然,还应重视为共同体成员营造共生环境,如教研经费、教研场地、教研时间安排、教研多媒体设备等物质环境,教研现场氛围、教师尊重与信任等精神环境,教研相关管理方面的制度环境等,以及园本教研场域外的生态环境。
........................

五、结论与展望:教师共同体文化观照下园本教研的变革发展逻辑与未来路向
本研究立足于通过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去提升园本教研质量的视角,以文化哲学理论和教师共同体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进行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理论架构:其一,探寻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理论内涵,强调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是在园本教研和幼儿教师各自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遵循一定生成逻辑和机理,使得幼儿教师“和而不同”的文化不断内生、演变和传承,进而在生成与演变中再次逐步达成新的统一、共识和共享的过程,是一种能与幼儿园教研实践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普遍联系、处于发展的、处于矛盾运动的过程。其二,提出“走向人文自觉、生命自觉和实践自觉”的价值取向,强调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所应考虑的价值取向,让这样一种教师共同体文化的特性是属人的、有文化性的和根植于实践的。其三,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理论与实践耦合与共生所需,故从“和而不同”文化的变革逻辑与时代需要、幼儿教师角色转型、幼儿教师文化和园本教研的性质与任务等角度进一步寻绎和探讨其生成的依据存在。其四,让理论构想具有实践的可操作化,以“教师共同体”、“文化与文化生成”和“园本教研”三方面的理论找到结构要素的确立依据,进而建立和深究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主体”要素和四大维度、六大结构的“内外部”要素,并进一步探寻了各要素间的互为关系。其五,梳理了基于园本教研的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三个逻辑理论路径。其次,基于科学合理的理论架构,采用目的取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主城区、区县和乡镇的部分各级各类公、民办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教师问卷调查、教研相关主体深度访谈、园本教研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采集真实有效数据,并采用 SPSS2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呈现研究结果。主要涉及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总体情况及四大维度得分与分析、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生成的六大结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四种文化样态生成的具体分析、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主体的现实分析、以及具体呈现基于个案分析的现状扫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