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缘由
(一)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分享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及社会性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4-6 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前期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部分。2001 年,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的社会目标。①2012 年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②其内容是为了促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建议教育者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分享的教育意义
分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时候的课本中就学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四岁的孔融学会了分享,同时也在教育幼儿学着分享,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幼儿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激励着现代人对幼儿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的重视与培养。分享作为一种教育意义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发展。通过教育让孩子懂得分享、学会分享、乐于分享,加强幼儿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幼的社会性发展,从而促进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分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时候的课本中就学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四岁的孔融学会了分享,同时也在教育幼儿学着分享,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幼儿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激励着现代人对幼儿分享观念及分享行为的重视与培养。分享作为一种教育意义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发展。通过教育让孩子懂得分享、学会分享、乐于分享,加强幼儿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幼的社会性发展,从而促进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三)幼儿生活情境中分享冲突的思考
在笔者实习的幼儿园中,每周会开展分享日的活动,每个小朋友可以带自己心爱的玩具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出现愿意分享或者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当然在生活情境中也少不了分享的冲突,那么幼儿分享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分享情况呢?本研究通过这样的缘起从而展开幼儿关于分享的研究。
在笔者实习的幼儿园中,每周会开展分享日的活动,每个小朋友可以带自己心爱的玩具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出现愿意分享或者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当然在生活情境中也少不了分享的冲突,那么幼儿分享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分享情况呢?本研究通过这样的缘起从而展开幼儿关于分享的研究。
......................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已有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合作行为及助人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分享观念研究的较少。本研究从幼儿的分享观念入手,研究幼儿分享行为及分享观念在亲社会行为中的意义与作用,丰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同时通过访谈幼儿了解幼儿的分享观念,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幼儿的世界,对幼儿的认识论和世界观进行研究,丰富幼儿认识论和世界观的理论。
(二)实践意义
首先,尽管我国开放了二胎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幼儿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占物品,不喜欢分享、不懂得谦让、不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在学前关键期强调幼儿分享观念培养的重要性,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次,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幼儿在游戏或生活中与其他幼儿分享,不仅能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使同伴关系得以稳固,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本研究对培养幼儿分享观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育建议,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幼儿教师进行相关活动或游戏时可以借鉴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及教育建议。
首先,尽管我国开放了二胎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幼儿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占物品,不喜欢分享、不懂得谦让、不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在学前关键期强调幼儿分享观念培养的重要性,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次,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幼儿在游戏或生活中与其他幼儿分享,不仅能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使同伴关系得以稳固,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本研究对培养幼儿分享观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育建议,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幼儿教师进行相关活动或游戏时可以借鉴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及教育建议。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了解中班及大班幼儿关于分享的认识与评价。
2.通过幼儿关于分享的回答,讨论分析影响幼儿分享特征的因素。
3.通过讨论分析,为幼儿分享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并以质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中主要采用访谈法对中班及大班幼儿进行关于分享问题的一系列访谈。量化研究中主要对 120 名幼儿进行访谈资料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 4-6 岁中班及大班幼儿。研究者选取河南省某市的两所幼儿园,一所公办园和一所民办园。在公办园分别选取两个中班和两个大班,每个班随机选取 15名幼儿,共 60 名幼儿,其中男生 32 名,女生 28 名。民办园分别选取中班两个班和大班两个班,每班 15 名幼儿,共 60 名幼儿,其中男生 30 名,女生 30 名。共计 120 名幼儿。在这 120 名幼儿中,其中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有 48 名幼儿,在家中是大孩的有 35 名幼儿,在家中是二孩的有 23 名幼儿。在研究者研究的公办园中,每周五都会有分享日的活动。幼儿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其中公办园的家长多为上班族。在研究者研究的民办园中,大班及中班幼儿经常会带零食或玩具给其他小朋友分享。其中民办园的家长多为自主创业。
........................
...........................
二、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对幼儿关于分享认识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幼儿的访谈内容与搜集资料的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研究在幼儿对于分享的认识与看法。本研究的难点是访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本研究的资料搜集历时三个月,通过对两所幼儿园的 120 名幼儿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同时将录音内容逐字转译成字稿,之后通过编码、类属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其搜集过程与分析过程是本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创新之处
国内关于幼儿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的研究多为量化研究,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来进行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对幼儿关于分享认识的问题进行质性研究,在幼儿的回答中探索幼儿关于分享的看法和认识,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直接的深入幼儿的内心,探究幼儿对于分享的认识及幼儿对于分享案例的评价。
一、要分享吗? .............. 17
(一) 中班幼儿不同情况下的分享 ................... 17
(二) 大班幼儿不同情况下的分享 ....................... 24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51
一、中班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共性特征因素分析 ............... 51
一、中班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共性特征因素分析 ............... 51
(一) 不同分享物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 51
(二) 分享物数量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 52
第五章 教育建议 .................. 61
第五章 教育建议 .................. 61
一、强化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观念 ........................ 61
(一) 在学习中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 .............. 61
(二) 在生活中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 ......... 61
第五章 教育建议
一、强化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观念
(一)在学习中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
(一)在学习中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
在幼儿的学习中强化其分享意识与观念,只有通过强化,幼儿才能更好的掌握其真正的意义与内涵。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强化,就难以保证幼儿的学习效果。①强化在幼儿行为的塑造及行为强度的保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幼儿分享意识的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需要得到家长与老师的强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良好的分享行为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与鼓励,使幼儿内心产生一种受到奖励的喜悦,并激励幼儿愿意再次跟他人分享。
如研究者所在的幼儿园,老师会告诉幼儿愿意分享的小朋友都是小美女、小帅哥;也会告诉幼儿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其他小朋友也愿意跟你分享,等等。教师把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强调于学习中,使幼儿在学习中学到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教师使用强化时应该遵循适当的原则,适度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强化方式、强化手段及强化物,使得幼儿真正明白强化的内涵,懂得分享,学会分享。若没有适度强化,幼儿的分享观念仅是停留在外部动机的表面行为。我们要选择合理适当的强化方式,使得幼儿的分享观念转化成内部动机,真正的理解分享的意义所在。
......................

参考文献(略)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