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管理的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1055 论文编号:sb2018121711593724128 日期:2018-12-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选取 F 市公立、私立两所幼儿园的 5 个班级为观察对象。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收集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资料。又采用访谈法辅助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背后的理念。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归纳出幼儿教师课堂管理的类型及分布特征,揭示出影响幼儿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外因素。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模式下,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幼儿课堂问题行为都是普遍存在的。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活动目标,教师会进行相应的课堂管理,如:课堂纪律管理、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等。然而大量的课堂管理行为中,有些管理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而是教师为了管理而管理的行为。教师的这种管理行为引人深思,其背后的机制、观念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发生在课堂中的许多行为常被教师视为“课堂问题行为”。在这些行为中,有些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教师会在某些情景下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加以管理或制止,使用类似于“小眼睛,看老师”、“小手背背后”、“小脚并齐”、“坐直”等语言口令——这被看作是一种“习惯性的管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中,其中相当一部分行为属于“习惯性的管理”,表现出的是一种不由自主、下意识的管理,为了管理而管理。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最初的目的是达到活动目标,为了这一目标,教师运用课堂管理的手段进行辅助。在此过程中,原本服务于活动目标的课堂管理行为,演变成了习惯性管理,而这种习惯化的管理却背离了当初的活动目标,独立成了目的,成为了终点,直接满足了教师的管理需要。正如这种管理手段本身成为目的的情况,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在少数,其背后隐藏的教师的观念往往被我们忽视。
.......................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研究从实践出发,理论肇始于实践,实践又使理论得以升华。一方面,本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归纳,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学前教育学者对师幼互动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幼儿教师与问题行为幼儿之间的互动有限,因此对幼儿教师与问题行为幼儿互动问题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对教师与问题行为幼儿互动中的研究能促进人们对学前教育论知识的深入探究,丰富师幼互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实证性的课堂实录反映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近距离的了解幼儿教师的教学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研究丰富了幼儿园课堂管理方面的资料。
(二)实践意义
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高效、保质地进行,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可以使教师明确学生在课堂中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再者,教师平时对自己课堂管理关注较少,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观察,从局外者的角度审视教师的管理行为,益于教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的课堂管理行为,为其提供一面镜子,使之能够更加真实的正视自身的课堂管理。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观察,以幼儿的课堂问题行为为背景,归纳分析出教师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手段,总结教师课堂管理的类型及分布特点。本研究还对教师的习惯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究幼儿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本研究选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 6 位教师(新手型,发展型,成熟型教师各 2位)进行访谈。事先准备好了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课堂管理的方法、课堂管理理念、日常生活、园所制度,个人经历等问题。事先与各位教师约定好访谈时间和地点,每次只对一位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时间大约为 1 小时-1.5 小时。必要时会对个别教师进行二次访谈,之后会根据教师的回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最后形成访谈提纲。在访谈中,用录音设备对访谈的内容进行记录,结束后形成文本,方便后期资料的整理和提取。
本研究选用非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了为期 2 个月的预观察,3 个月的正式观察。在正式观察期间,对集体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视频录像,并且就现场的特殊情况进行记录。本研究一共收集到 48 节集体教学活动,共计 1195.43分钟。拍摄录像的时间段为:从教学活动开始(包括课前准备)到教学活动结束(包括教师对教具、多媒体的整理)。首先对收集到录像反复观看,然后再对一手资料归纳处理,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对教师的管理方式进行取样,选取 576 个符合要求的片段,在多次的比较归纳之后,将各个片段归类整理。
......................

二、理论基础
(一)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它在人际互动研究领域里有较大的影响力,几乎成了互动理论的代名词。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生活需要互动。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体和个体之间就需要互动的联接,互动是维系人与人联系的基础。②互动的媒介——符号。“一种能够有意义地代表某种事物的东西,包括示意、动作、手势、共同遵守的规定以及最为主要的书面和口头语言”即符号。符号具有代表性,每一种符号都代表着某一种特殊的语言,或是动作,或是事物。符号在互动中,更有着其特殊的价值。人与人的中,一方是根据理解另一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行动。因此符号连接个体与他人的行动。要值得注意的是,一方所发出符号能够生效的前提是,双方都要理解此符号所代表的意义。③互动产生心灵。人类有反思的智能是因为具有心灵,心灵能够让个体明白他人发出符号的意义,并且能够对符号作出正确的理解与运用。心灵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是互动经验的总结。④主我与客我的产生。心灵这种心理特征是人类独有的,拥有心灵的个体就具有“主我”与“客我”,就能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幼儿复杂社会化的开始。一个班级主要是由幼儿和教师以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幼儿是集体中的一员,幼儿参与活动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这样彼此间形成了联系。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用规范来约束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中,幼儿凭借着教师的语言和身体姿态来获得教师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些符号无形之中成为了双方交流的中介,这些符号也可能成为维持和保持课堂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手段。师幼间的互动与符号互动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着。在课堂这样的小环境中,主要的互动就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是师幼间互动的主要发起者。幼儿面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发展到只要教师一个眼神,幼儿就能够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的状态。
.......................
第三章 被教师所标识的幼儿课堂问题行为 ................ 13
一、理论上的问题行为 ...................... 13
(一)对课堂的影响 .............. 13
(二)对人的影响 .................. 14
第四章 教师管理行为的类型与分布 ........................ 20
一、教师的管理类型 .................. 23
(一)反应性管理 ................... 23
(二)预防性管理 .................... 36
第五章 影响教师管理行为的内外因素 ................... 45
一、园所氛围 ............................ 46
(一)“攀比”风气 ................... 47
(二)幼儿园的气氛 ........................ 48

第五章 影响教师管理行为的内外因素

一、园所氛围
本研究从样本调查差异化的初衷出发,特选了两所风格各异的幼儿园。在调研观察期间,不论是对教师的访谈、与园领导交谈,还是观察课堂活动的情况和日常其他活动的组织,都给人带来差异化的感受。样本 G 园是公立幼儿园,在 F 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管理相对来说更严谨,更细致,更有层次;样本 Z 园是一所私立幼儿园,其中教职工人数较少,管理相对更宽松,更随意,气氛更自由。以下是教师们对自己幼儿园的认识。
F 老师访谈
研究者:我听说咱们幼儿园经常会有客人来参观?
F 老师:对!如果说精神面貌不好的话,对咱们幼儿园整体的印象也就不太好。公立和私立幼儿园不一样,公立幼儿园经常做接待工作,大家都想把自己班级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研究者:每个班级的管理为什么会这么严格呢?
F 老师:因为我觉得咱们幼儿园的老师都比较好强,相互攀比着的。如果说我们班比别的班差太多的话,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会感觉到很丢人!就是不能比别的班差,反正就是这种感觉。
研究者:这种相互攀比的现象是一开始就有吗?是怎么形成的?
F 老师:一开始就有,接小班的时候就想着要把这个班级管理好,让孩子精精神神的。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是班级和班级挨的比较近,看到别的班级做得很好,自己也会受影响。
........................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