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结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之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652 论文编号:sb2018121711521724127 日期:2018-12-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对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本着客观、科学、求真的态度,对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状况进行详细论述,并在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教育建议。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释放了内心的喜悦,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获得了幸福感。在他看来,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没有纪律感和约束感,能够放松自我,对幼儿而言,游戏是一个发泄自我的良好环境。结构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游戏的一种,同样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幼儿在参与结构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与大量结构材料的接触,感知到了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基本信息,也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其次,结构游戏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颜色、形状、大小比例等搭配的问题,这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最后,幼儿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苦难、克服困难的过程,有助于幼儿意志力和注意力品质的培养。结构游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结构游戏中用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让幼儿主动发展”和幼儿园课程改革关于“让幼儿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目标要求。结构游戏是在尊重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展开的,然而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同时,是否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是自由的,他们不受教师的约束,可以自己决定要建构什么、怎么建构;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结构游戏中为了提高幼儿建构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恰当的介入,不能一昧的由幼儿自由发展。在幼儿园的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往往认为在结构游戏中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结构游戏就是让幼儿自己玩耍,抱着这样的错误认知,结构游戏中缺乏有效的师幼互动,师幼互动的质量有待提升。
.........................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本着客观、科学、求真的态度,对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状况进行详细论述,并在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教育建议。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水平,改变他们固有的、错误的观念,对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树立正确的态度,促进幼儿主体性和幼教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反思自己的固有理念和行为,合理控制自己的言行,改变价值观,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围绕着幼儿园结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笔者分别以“师幼互动”、“结构游戏”、“师生互动”、“结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和“教师对结构游戏的指导”这几个关键字查阅相关文献,在对查阅到的文献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所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1)通过观察、记录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师幼互动的自然状态,进而了解结构游戏中各年龄班、各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互动主体、互动主题、施动行为方式、反馈行为方式、互动主体情感、互动行为结果的特征。
(2)发现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结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事件进行情境剖析,分析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
(3)为幼儿教师提供可提高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实际水平的有效建议。
本研究选取了开封市某示范幼儿园,在该幼儿园选取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该幼儿园,是因为研究者在研究前进行的活动观摩中了解到这所幼儿园每周为大、中、小班幼儿安排了结构游戏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该所幼儿园开展的结构游戏有室外大型积木建构(木质砖块建构和纸质砖块建构)、室内积木建构、泥工、雪花片和玩沙游戏,有的安排在课堂中进行,有的安排的一日生活之中进行,所以幼儿有充分的开展结构游戏的时间,结构游戏的种类也比较丰富,为笔者的观察提供了便利。
为了研究不同年龄班和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师幼互动的区别,选择了三个大班、三个中班和三个小班,并按照 1-3 年是新手老师,5-10 年是发展老师,10 年以上是成熟阶段老师的标准,分别在各年龄班选择了 1 个新手老师、1 个发展阶段老师和 1 个成熟老师。

........................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征采用主要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较快、较全面地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对于在自然情景下,通过量化研究所无法获取的信息,多采用定性的分析,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具体的调查研究中,主要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一)观察法
非参与式观察法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真实记录幼儿园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情况,在观察现场以事件取样的方式,把教师和幼儿做为观察的对象,将师幼互动事件通过视频先拍摄下来,然后对照着视频在结构游戏师幼互动分析表上对相应的选项进行勾选,做到客观真实,而且不遗漏关键信息。
(二)访谈法
对所观察班级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对结构游戏、师幼互动等方面的看法及态度。对观察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出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访谈,追问互动事件具体细节、前因后果、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事件的看法、态度等
在大样本观察中,本研究主要使用《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观察表》。本研究主要将刘晶波老师在《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一书中所制定的师幼互动研究范式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将研究、分析的维度定为互动主体、互动主题、施动行为方式、反馈行为方式、互动主体情感、互动行为结果六个。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
一、师幼互动行为主体的总体分析 .................... 15
二、  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总体分析 .................... 16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47
一、互动次数的分析 ......................... 47
二、互动主题的分析 ..................... 48
第五章   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研究的结果与教育建议 .................. 55
一、结果 ........................ 55
二、教育建议 .................... 55

第五章   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研究的结果与教育建议

一、结果
1.互动次数: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数量明显多于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数量。
2.互动主题:教师发起的主题以指令性和命令性为主;小班幼儿开启的主题多为寻求指导与帮助,发表见解的次数最少;新手阶段教师以询问这一主题向幼儿开启互动的次数最多。
3.互动方式:小班幼儿主要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开启互动;新手阶段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一种行为与幼儿互动,较少结合表情和肢体动作;幼儿主要通过肢体动作一种行为反馈教师的现象比较突出。
4.互动情感特征:不同年龄班教师发起的互动,负向情感特征最少;成熟阶段教师开启的互动,幼儿表现出明显的进取情感。
5.新手阶段教师发起的互动,幼儿以主动接受为主;大班老师和中班老师发起的互动,幼儿被动接受的居多。
.....................

第六章   发展与展望
本研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结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的主体、互动行为主题、施动行为方式、反馈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主要探讨了结构游戏师幼互动的以上各维度在各年龄班和不同教师发展阶段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建议。基于研究者学术钻研能力、知识储备等有限,该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对象的数量有限。由于研究者在思考论文研究对象期间,思路狭隘,只考虑了河南省开封市一所幼儿园,以至于在选择不同发展阶段老师的时候存在巨大困难,每个年龄班每个发展阶段的老师只选择了一个,样本代表性有限,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第二,本研究将师幼互动的研究视角放在结构游戏中,其他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各维度情况如何是否与结构游戏中相似或存在差异,对这些问题没有进行论述,同时也没有探讨结构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各问题的原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