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个案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89 论文编号:sb2018012920441519569 日期:2018-02-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师资水平决定农村教育的质量。因此,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成为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农村教育备受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2012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也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对于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学前师资水平是普及有质量学前教育的根本保障。然而,师资问题依然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欠账”也较多,集中表现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质量偏低。详观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农村学前教育阶段的生师比较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低,专业对口率也较低,存在巨大的教师缺口。一方面由于学前教师准入制度宽松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幼儿园教师数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相比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与质量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吸引高质量的教师前往农村幼儿园任教,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
 
(二)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之上。结合社会、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客观条件以及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活的主观感受,分析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终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个人层面分别提出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策略。主要研究问题如下:核心问题: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基本状况1.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2.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流动情况3.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态4.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提供的条件5.社会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评价.
.......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农村产生于人类的特定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从历史、生态、经济等不同角度,对农村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农村作为与城市相对的概念而存在,在英语中“农村”与“乡村”一词并无区别,均为“rural area”。早期学者们从统计学角度将人口集中程度作为评价标准,1987 年国际统计学会将:居民人口低于 2000 人以下的地区定义为农村。《辞源》中以“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定义乡村概念。起初,有学者从经济功能角度对城市与农村进行划分,认为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主要依赖自然过程进行生产。以罗德菲尔德(Lordfield)为代表学者认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①目前,我国尚没有明确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②《现代汉语词典》中,农村主要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主要指县以下地区,也包括小城镇。从地域上讲,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区域,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居住的地区。③《中国统计年鉴》中指出,“城市总人口”是指包括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包含镇)内的全部人口。④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对各个阶段学校在地域上划分为“城区”、“城乡结合区”、“镇区”、“镇乡结合区”、“乡村”五种。由于“镇乡结合区”属“镇区”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以往研究者在对农村概念进行界定时的主要分歧亦在于此。由于“镇乡结合区”的主要生活方式多以农耕为主,这一点与“农村”概念更为接近,因此,在本研究当中所提及的“农村”,为与城市相对的区域,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居住的地区,包括“乡村”与“镇乡结合区”,不包括镇区。
.............
 
(二)职业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有关职业吸引力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为三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研究不同个性特征求职者的偏好差异,以及不同个性特征对吸引力产生的作用;二是从激励理论出发,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对个体产生的作用;三是从社会认同理论出发,研究社会认同对个体意识产生的影响。以往研究运用以上理论作为基础,揭示了相关变量为何以及如何影响职业吸引力。个人一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源于组织行为学中人与情境双向互动研究。针对个人与组织相容性问题,以克里斯托夫(Kristof)为代表的学者指出,个人与组织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相容性影响着二者的匹配。其一,组织文化、氛围、价值观、目标、规范与个人的性格间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其二,则是组织是否为员工提供财政、物质、心理资源以及发展给予,或者员工在努力、承诺、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能否适应组织的需求。①依据克里斯托夫的观点,个人与组织的互选通常发生于双方的某些属性特征相似或互补时。由于存在兴趣、偏好、需求和个性的不同,以及组织提供的物质及心理资源等的差异,每个人被某个特定组织吸引的原因都是不同的。组织的文化、结构等特性与潜在求职者的目标、价值观等越相似,该组织对他们就越有吸引力。②同样,组织与个人在职业提供与职业能力方面的需求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匹配结果。此后,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对于组织而言,员工报答组织的方式之一就是持续参与。员工亦因组织支持感而有较少的职业流动与离职行为。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7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17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18
(三)研究的基本过程 ......... 20
(四)研究的伦理与效度 ....... 21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基本状况..... 23
(一)走进两所农村幼儿园 ..... 23
1.S 幼儿园基本情况 ........ 23
2.Y 幼儿园基本情况........ 25
(二)教师队伍的流动 ......... 27
1.扎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 28
2.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教师.... 29
3.“过渡性”的工作........ 30
(三)多样的工作状态 ......... 31
(四)特殊而暗淡的职业 ....... 36
(五)对艰苦工作的抱怨 ....... 43
(六)困境中的留守 ........... 54
五、结论与建议......... 61
(一)研究结论 ..... 61
(二)相关建议 ..... 65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基本状况
 
通过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有外显性与内隐性两种表现形式。其中,外显性表现直接体现于优秀教师能否前往农村幼儿园任教,以及最终能否稳定于工作岗位。内隐性表现则体现于教师对于各类职业提供的内心感受。因此,本研究从进入情境入手,首先通过分别介绍两所幼儿园的园所环境,尝试将读者带入研究场域,体验研究对象的工作环境。随后,通过教师的队伍基本情况、教师的流动情况,以及教师的工作状态反映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实然状态。之后,分别从阻碍因素与吸引因素,对职业吸引力的社会因素、职业提供因素进行讨论,旨在从教师的感受角度挖掘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
 
(一)走进两所农村幼儿园
S 幼儿园是 F 县 SY 乡的一所农村公办幼儿园。SY 乡位于 F 县与其相邻市 S 市的过渡地带,在地理位置上近 S 市,距离 S 市市区三十五公里,行政区划属 F 县。S 幼儿园位于乡镇西北方,依公路而建,西临敬老院,北部与东部被粮库包围,南部紧邻公路与大片耕地。S 幼儿园作为当地唯一的公办幼儿园,按照年龄阶段分别设置小、中、大、学前四个学段,五个班(学前两个班,其他学段各一个班)在园幼儿 96 人,现有教师17 人,其中专任教师 14 人,每班配备 2 至 3 名专任教师,无保育员,教师间不区分主配班教师。S 幼儿园建园时间较短,办园条件简陋。S 园于 2012 年由该乡一所闲置中学改建而成,占地 1534m2。幼儿园大门与主干道相连,主干道将院落分为东西两部分。主干道两侧分布着前、中、后三排平房。幼儿园根据自身需要选取了原学校的部分区域为幼儿园所用。将幼儿园前排西侧、中间东侧,与后排东侧的平房经过收拾、整理之后分别用作教师办公室,幼儿园教室,以及师幼食堂之用。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的空地西侧作为操场,铺上了红砖,增添了供孩子们玩耍的蹦床、滑梯等三座大型玩具,但由于常年无人使用而落满灰尘。大型玩具前方矗立着的旗杆,旗杆顶部飘扬着略显破旧的五星红旗。东侧是裸露的荒地,已经被闲置了,任由野草疯长。主干道的尽头是供幼儿与教师共同使用的一间简易露天厕所,由于没有冲水设施气味难闻,卫生条件较差。此外,S 幼儿园的缺乏应有的基础设施,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保教工作。教室依照原中学的教室进行简单改造(教室布置见图 1),外墙依旧采用原貌,教室内中均设有黑板,小班内配备有小板凳,中班、大班配备有木质课桌椅。教室的空余处摆放着供幼儿午休的大铁床,每张铁床可供四名幼儿休息。教师用于办公的课桌椅也摆放在教室后方。教室的墙面依然分布着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墙饰,显现出有别于小学和中学的活泼。作为乡里唯一的公办幼儿园,该园虽然能够获得一部分财政投入,但无法完全覆盖幼儿园的改造与建设,幼儿园中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尚未配备齐全。教室中虽安装有水管与洗手池,由于园内始终没有接通自来水,师生的用水颇为不便。东北的冬天时间较长,气温寒冷,供暖设备尤其重要。原中学并未配备暖气,一直用煤炉取暖,S 幼儿园在成立一年后才改装了暖气,但仅仅覆盖了幼儿教室,教师所使用的办公室阴冷潮湿,园长与教师常常前往幼儿教室中取暖。由于财政开支有限,S 幼儿园与当地小学共用校车,校车每天先接送幼儿园孩子入园,再接送 S 小学的学生上学。无论寒暑,幼儿早 7:00 开始入园。
.........
 
结 语
 
农村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之一,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农村幼儿园职业吸引力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农村地区幼儿园更好的吸引与留住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整体层次,进而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在研究中发现,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水平较低,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强,在工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薪资待遇偏低,教师在职业选择时多数出于家庭因素被动选择,以民办教师为代表,多数教师将幼儿园教师作为勉强糊口的过渡性工作。面对农村幼儿园的简陋环境与艰苦的待遇条件,农村幼儿园教师内心存在诸多不满,然而在这之中也蕴含着促使教师留守的希望。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幼儿园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改进现有情况,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在质化研究中,研究者从教师的物质条件、工作状态与职业感受三方面,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进行现状的描述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以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为研究问题,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时受客观条件限制,仅选择在职教师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描述在职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并通过访谈得出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于职业提供的真实想法,从而客观描述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现实样态。因此,今后研究中希望能拓展研究对象,增添对潜在教师调查,从而获取更多资料,使结论得到丰富。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