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概述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肯定了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0 年 11 月 21 日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简称‘国十条’)突出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表明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别从幼儿、家庭和国家三个层面来说明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如今各个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所以学前教育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它是一个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工程,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困难与问题。相比沿海发达地区,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和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
二、文献综述
牧区:关于什么是牧区,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 放牧的地方, 以畜牧为主的地区。”1牧区就是以畜牧为主业而生存发展的地区,牧民放牧牲畜的场域就是大草原。本文中指的牧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牧区,也包括一部分半农半牧地区。基层:关于什么是基层,《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基层单位/基层干部/深入基层。”2。牧区基层幼儿园:综上所述本文中所指的牧区基层幼儿园特指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牧区(半农半牧地区)幼儿就读的幼儿园,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旗县幼儿园等公办园,也包括一些在乡镇旗县开办的牧区幼儿就读的民办幼儿园等。中国古代对陪读现象已有记载,在古代,为博取功名大户人家、官宦人家为子弟找个书童陪他们读书学习,这些书童的角色多为仆从兼玩伴,年龄与读书人相仿。“陪读”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后,“陪读妈妈”“陪读奶奶”等新名词不断出现于各类大众传媒。当前,对于“陪读”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郑燕娜认为陪读可分为四种形式:一是临陪,主要指为培养学龄儿童学习钢琴、书法、会话、体育等专业特长,家长在双休日或业余时间陪同。此外,父母为使备考的子女更好地“冲刺”在学校附近临时租房,下班后给子女做饭做伴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二是半陪,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初三和高三等毕业阶段等毕业阶段,子女在家中食宿的,家长就陪着子女学习,与子女一同熬夜奋斗,对住校学生,家长每星期去几趟学校甚至天天去看去照顾的也不在少数;三是暗陪,家长表面上是干自己的事,不干涉子女学习,实则是在陪子女读书,这种主要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应用较多;四是全陪,家长将主要精力或全部身心用于陪子女读书,以陪读为明确目的。3本文主要探讨第四种陪读类型。
.........
第二部分 牧区基层幼儿园幼儿陪读现象现状调查
本研究中笔者对内蒙古牧区幼儿陪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内的 6 所幼儿园(锡林郭勒盟乌拉盖镇中心幼儿园、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幼儿园、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中心幼儿园、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阳光幼儿园(民办园)、兴安盟科右前旗民族幼儿园、乌兰察布市民族幼儿园)的陪读幼儿(在园幼儿共计 1062 名,其中陪读幼儿 711 名,占总数的 66.94%)进行统计,并于 2016 年 9 月至 11 月对以上六所幼儿园的陪读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共发放问卷 240 份,回收 228 份,剔除无效问卷 12 份,回收有效问卷216 份,有效率为 90%。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幼儿园选取个别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中虽然遇到内蒙古地区各盟市地理跨度大,陪读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年龄差异较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但经过笔者不懈努力与多方的支持,最终得到了相对客观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如下: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基本情况,陪读家长的性别以女性为主,陪读家长的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陪读家长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陪读家长学历层次是初中及小学,也有一小部分陪读家长的学历是其他(据了解,这部分陪读家长基本是没上过学的,因此在此后的数据分析中归到高中以下学历层次);高中及以上学历的陪读家长占总数的 25.46%。与陪读幼儿的关系一部分是父母,大多数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等隔代老人陪读,亲戚陪读情况相对较少(陪读的幼儿亲戚年龄偏高,人数不多因此在之后的统计表里都归入隔代老人陪读情况,不做单独分析。),无同乡陪读情况。(如表 2-1 显示)
一、陪读家庭及陪读幼儿方面
陪读家长重视对陪读幼儿的智育教育,主要表现在陪读家长选择幼儿园时,公办园并不是首选,很多陪读家长选择民办园,而且笔者对这两所幼儿园进行了比较,公办园是内蒙古科左中旗架玛吐镇中心园,民办园是架玛吐镇阳光幼儿园。无论是在园舍,环境创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两所幼儿园悬殊明显。架玛吐镇中心幼儿园,新园 2013 年 6 月开始投入使用,占地面积 0.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823 平方米,综合楼设计 2 层,能容纳 180 名幼儿。教职工人数为 35 名,各班均配有两教一保。阳光幼儿园是 2002 年开园,园舍是自家小院,每个班级配备教师情况如下:中班、大班、民族班每班各一名教师,小班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保育员,64 岁,是园长的母亲)。两所幼儿园的托幼费相差无几,地理位置相隔不到 1000 米。在走访了众家长和教师之后笔者发现,多数家长倾向于选择民办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民办园的老师教授幼儿一定文化知识,公办园的老师只是天天让孩子玩耍。对以上两所民办园与公办园的硬件进行比较可发现,民办园的教室兼卧室,公办园则教室与卧室相独立;玩教具配备情况来讲,民办园条件很受限,在仅有的一张跳跳床上挤满了幼儿,外围挂满了洗好的幼儿衣物等;公办园幼儿的玩教具比较丰富多样,从室外的滑梯、沙池、趣味轮胎到室内活动区域设计合理而且使用率比较高。两所幼儿园的卫生条件相差甚远,民办园的小班为幼儿安置简易痰盂,而其余全部幼儿到室外的一个有化粪池的老式公共厕所方便,卫生条件极差且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公办园的卫生间与洗手间都设置在教室里,环境卫生安全方面都较有保障。民办园的“小学化”倾向严重,一方面从家长访谈中了解到民办园课堂以语文、数学等基础教育为主,课堂秩序要求严厉。另一方面,当笔者走进民办园的一间教室的时候观察到小黑板上写的是蒙古语的字母表。根据小学蒙古语文新课程标准,蒙古语字母为蒙授小学一年级的内容。(见图 2-1)
.........
二、牧区基层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园方面
牧区基层幼儿园教师对陪读现象的认识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陪读幼儿的态度。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则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及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笔者试图通过访谈了解,幼儿园教师对陪读现象的理解与观点。访谈内容如下:在陪读幼儿的行为观察中,发现隔代老人陪读的幼儿出现经常不明原因哭闹、胆小、不爱交流、孤僻、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现象。但是在与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园教师并没有关注到幼儿如此多的行为表现,对此类行为表现认识不够深入。尤其在隔代陪读的幼儿方面,幼儿园教师主要关注到了在陪读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没有关注到陪读幼儿更多的心理需求。
..........
第三部分 牧区基层幼儿园幼儿陪读现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5
一、陪读幼儿及陪读家庭方面 ............35
(一)陪读家长对陪读的认识方面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5
(二)陪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7
(三)陪读家长对家园合作认识方面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8
二、牧区基层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园方面 ....38
三、牧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人员方面..........40
(一)牧区基层幼儿园的设点与布局不合理 ......40
(二)牧区教育行政人员对陪读现象的关注度不够 .........40
(三)教育行政人员对幼儿陪读现象认识不到位,管理无措施.......41
第四部分 改善牧区基层幼儿园幼儿陪读现象的对策建议 .........42
一、陪读幼儿家庭教育方面 .....42
二、牧区基层幼儿园及教师方面 ..........43
三、政府及教育行政层面 .......44
第四部分 改善牧区基层幼儿园幼儿陪读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陪读幼儿家庭教育方面
(一)陪读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陪读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已成为目前牧区蒙古族家庭面临的首要任务。牧区陪读家长寄希望于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如果将这种希望盲目地追求知识教育上,不注重培养幼儿能力培养,而忽略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是不可取的,陪读家长应把育人功能置于首位,淡化盲目追求智育第一和城镇资源,审视城镇化进程中牧区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变迁与重要意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进行家庭教育不仅是对陪读幼儿施教的过程,也是陪读家长自身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二)发挥陪读家长的榜样示范功能
首先,家长要多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意识地接触新的文化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其次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把牧区家庭教育中重德育、重鼓励、重赏识的优良教育传统发扬光大,帮助孩子在新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再次,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功能,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孩子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往往是家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作为家长,再苦再累再忙都不能放弃对孩子良好品质的教育培养。


.........
结 语
牧区陪读幼儿是我国学龄前儿童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全国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广大牧区幼儿的学前教育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和科学发展。本论文笔者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牧区基层幼儿园幼儿陪读现状进行现状调查。笔者认为,随着国家教育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牧区基层幼儿园幼儿陪读现象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从牧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看,近几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陪读仍是牧区家庭的主要选择。因此笔者希望相关部门重视牧区幼儿陪读现象,并给予有效帮助,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员关注到牧区陪读幼儿,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献计献策。鉴于本研究缺乏陪读幼幼儿相关的研究,可借鉴和参考的文献非常有限,在问卷调查的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基层教育行政人员及幼儿园教师访谈中,他们在很多方面也有所保留,也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使得本研究结果比较浅显。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