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货币政策视野下的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87
论文字数:26522 论文编号:sb2014101709462310587 日期:2014-10-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目的。货币政策的实质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货币政策的组织实施只是过程而非最终目的。因此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与国民经济的各项目标一致,并且围绕着最终目标实施、检验和调整货币政策,反映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公司的融资能力、投资机会和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密切关系。充足的资金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可见促使公司长远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筹措到公司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公司应依据本身的资金持有、生产经营状况及长远经营发展的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采取相关的融资方式和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来筹措公司所需资金,以满足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对资金的需求。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需要在此过程中考虑公司筹措资金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公司规模、经济环境、盈利能力等角度研究影响公司筹措资金的微观因素,很少从货币政策角度来分析其对公司筹措资金的影响。

作为资金运动不同阶段的筹资、投资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探讨的关键点。公司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筹措到资金,主要是为了公司投资和经营活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公司筹资必然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除此之外,公司的投资还受经济环境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当货币政策趋于紧缩,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公司的融资规模会随着融资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之投资水平伴随着投资成本的上升而下降;反之,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公司的融资规模会随融资成本的下降而上升,随之投资水平伴随着投资成本的下降而增加,故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和制约公司的投资水平。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下,我国决定放松银根,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为了有效的遏制经济的下滑政府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1998年至2002 年我国采取了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 年至2007年为了抑制经济过快增长,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 1997-2007 年整体角度看,我国实施的是稳健性的货币政策。面对 2008 年 7 月至 12 月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银行调整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11 年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在连续两年维持“稳健”基调后,2013 年依然延续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运用了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了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适度增长。2014年 2月上旬,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2013年第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均阐明企业的融资行为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且是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来影响其融资行为的。Qian(2005)等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欠发达,银行受国家的监管和约束,在经济中银行业相对于证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故银行贷款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融资行为。      

Stiglitz  and Weiss(1981)基于信息经济学来解释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即信息不对称会阻碍企业的债务融资)论证了利率的调整不会使一组情况相同的借款人全部取得贷款,贷款人只能采取限定贷款数量的观点。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即借款人相比贷款人拥有较多的信息,会出现贷款人根据自有信息判断利率水平,使得相对风险小的项目退出的情况,致使整体风险水平的提高,因此利率的调整不能引起信贷市场的出清。 

Kashyap 等(1993)分析研究了企业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及商业票据融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他们发现银根的紧缩,随之银行信贷量降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会驱使企业增加商业票据的融资。但 Oliner 等(1996)研究认为货币政策趋于紧缩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影响程度依据企业在信贷市场的级别不同而有所差别,并不是企业在融资方式之间的转换引起的。 

投资作为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故作为拉动 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每个国家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凯恩斯认为,政府控制利率水平是通过采取调整货币供给量的手段来实现的,利率水平的高低影响社会总投资水平,故货币政策对社会总投资规模只能间接发挥作用,而政府财政能直接进行投资,因此财政政策才是调控总投资的主要手段。

长期信奉自由主义传统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宣扬货币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借以消除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该理论发展至今已成为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一大流派,即货币学派。他们认为货币因素是造成整个经济在短期内波动的主要原因,故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等多种手段至少在短期内会对投资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经济人的理性预期会使所有逆经济运转的政策完全失效”的命题(即“国家政策无效性”命题)是由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该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其主要代表人物Lucas(1972)认为经济人可以根据掌握完全的信息提前作出合理的预期及相应的对策,故货币政策不会对投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只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消费、投资等产生影响。“理性预期伦”曾一度受到一些学者追捧,同时对我国影响也较大。但是Fischer(1987)通过模型研究表明,即使存在经济人的理性预期,在短时间内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还是会影响投资等行为,但对货币政策不要估计过高。 

 

第2 章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      

 

充足的资金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为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公司通过研究不同筹资渠道、方式特点,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融资规模和成本,进而影响投资。本章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相关内容、我国货币政策概况及货币政策对公司经济活动的影响,为之后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相关研究

2.1.1 财务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1)财务管理的含义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管理”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界定。这些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种,即财务管理是:①对价值的管理;②各财务职能或内容的总和;③对财务活动的管理;④对资金运动的管理;⑤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双重管理。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可将其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产生的,利用价值形式对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和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并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2)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是指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资金运动是公司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形态,最后又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公司财务活动具体表现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等一系列行为。

a.筹资活动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进行正常运作的前提是要先筹措公司运作所需要的一定数量资金。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看,公司从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了使筹集资金的成本最小且风险最低,公司需结合自身资金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状况来合理的确定筹资规模,分析研究不同筹资渠道及方式的特点,确定出合理的筹资结构。公司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逐步呈现多样化,但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权益资金是指公司股东提供的、长期拥有并自主支配的资金。债务资金是债权人提供的、依约使用、按期偿还的资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均属于公司筹措资金的方式,区别在于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筹资的风险小但期望的报酬率高;债务资金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偿债压力和筹资风险较大,但相对于权益资金要求的报酬率低。在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债务筹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b.投资活动    

公司在取得资金后,为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需合理的将其投放于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资金的投放与使用是公司筹集资金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能够使投资者在承受较小风险的条件下取得较高的报酬,公司需要在资金的投放与使用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投资规模,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 

 

2.2  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

2.2.1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等问题。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      

(2)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它只能为货币当局制定措施提供指导思想,却不能提供详细具体的数量依据。货币当局为了能够经常都能掌握经济变化的情况必须找出短期的、数量化的、较准确的指标作为中介目标。目前,中央银行实际操作中,理论界推崇的中介目标主要有三个:    

a.利率指标

利率直接影响需求变量,即投资与消费,进而影响币值稳定和经济发展,政策的时效性较短,且中央银行能及时掌握利率变动情况,对它控制能力较强。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差距较大,致使利率的信息失去价值。      

b.货币供应量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一的货币供应量有明显的优点: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变动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会增加,经济萧条时会自动收缩。第二,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即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货膨胀会压缩货币供应量;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会扩张货币供给去复兴经济。第三,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扩张;货币供应量减少,表示货币政策紧缩。第四,可以明确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c.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构成了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它可满足可测性和可控制的要求,数字一目了然,数量也易于调控,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理想的近期指标。 

我国中央银行历史上曾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使用过多种中介目标,如货币发行、货币供应量、贷款总规模。目前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传导机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调节手段及方法。 

 

第3章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及研究设计 ...... 20

3.1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 .............. 20

3.1.1  从融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 ............. 20

3.1.2  从投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 ............. 20 

第4章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投融资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27

4.1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融资影响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27

4.1.1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融资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 27

4.1.2  货币政策影响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回归分析 ............... 28

4.1.3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影响的回归分析 .......... 29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应对机制的构建............... 34

5.1  研究结论 ............. 34

5.2  应对机制的构建 ................ 35

5.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35 

 

第4 章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投融资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基于第三章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投融资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研究假设,本章将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来重点研究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投、融资的影响。

 

4.1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融资影响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4.1.1  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融资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 4.1 的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可知,公司商业信用融资额最大为 0.205,最小为-0.183,平均增长为 0.6%。公司银行借款融资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 24.6%,公司每个季度银行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增长为 1.4%。Loan 的最大值为 1.876,最小值为-2.041,公司贷款差异较大,可以看出公司银行贷款融资额与商业信用融资额相比变化较大。MC 最大值为 66.7%,即反映在 2007 年第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最为紧缩。由于朝阳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从 Sunrise的均值可以反映出我国朝阳产业所占仅为 32.4%。Q最大值为 6.143,最小值为0.228,反映出我国各个公司的成长速度的较大差异。OPE 最大值为 1.000,最小值为-2.093,反映我国不同公司间盈利能力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各变量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并没有展示结果。从相关系数来看,变量 MC、MC*Share与 Credit 的关系符合预期,并且显著,变量 MC、MC*Q、MC*Sunrise 与 Loan 符号也符合预期,变量 MC、MC*Q 与 Invest 的相关性也符合预期。

 

第5 章 研究结论与应对机制的构建

 

5.1  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然后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及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相关内容及现状,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经济活动的影响,最后以2006-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 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多元线性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

1、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与我国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额呈负相关      

(因为本文采用“偏紧”这一档数值来衡量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偏紧程度越大,商业信用融资额越少,故呈负相关。)      当我国货币政策趋于紧缩时,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额将降低,并且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越多,公司信誉高,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额降低得越多。实证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2、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与我国上市公司获取的银行贷款融资额呈负相关

当我国货币政策趋于紧缩时,公司获得的银行贷款额降低;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公司获得银行贷款额随之上升。朝阳产业获取的银行贷款融资额对货币政策调整敏感,其中高成长性公司相对于低成长性公司对货币政策调整更敏感。

3、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与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额呈负相关      

当货币政策趋于从紧时,公司的投资额将下降;相反,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公司的投资额随之上升;朝阳产业的投资额对货币政策调整敏感,其中高成长性公司投资额相对于低成长性公司对货币政策调整更敏感。实证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公司投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综合考虑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对其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公司财务决策。为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公司在进行融资和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微观经济因素的制约,还需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方案财务风险影响研究
下一篇:微探宁夏路桥集团公司的财务战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