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问题成为社会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养老不仅有对老年人日常的起居照顾问题,还有伴随着身体机能退化及免疫力降低而引发的身体健康问题。在国外的相关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的模式非常普遍。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概念。据新浪财经报道,截止 2019 年年底,我国共有注册并在运营状态的医养结合机构 4000余家,共计 100 余万张床位,其中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共计 2800 余家,而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的共计 1000 余家。医养企业的发展为解决我国社会养老问题,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发展模式。截止 2019 年年底,我国医养企业各行业分布占比如下图所示:

.......................
1.2 研究意义
2018 年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 2018 年年底,我国共有 60 岁以上老龄人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17.9%,其中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共有16658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11.9%。按照世界人口发展协会与卫生组织的相关建议,当一国人口中 65 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10%时,该国社会开始是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已比预想的 2035 年的老龄化社会时间提前了整整 16 年。“养老”成为我国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迫在眉捷的一个问题。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在实行了计划生育后,我国现阶段的家庭结构中,以“421”为主,即 4 个老人加 2 个成人加 1 个小孩,成为我国主流的家庭结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在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家庭养老的主力军严重缺乏。虽然近年我国已放开了二胎政策,但由于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在放开二胎政策后,我国育龄青年的生育意愿并不高。二孩出生率并未达到人口健康部门的预计。而根据我国人口健康部预测,至 2035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超过 4 亿人。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养老有关问题的初步调研中,笔者发现大城市的老龄化人口虽然集中,也较多,但是由于大城市有着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的养老矛盾虽然比较突出,但远没有三四线城市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大城市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从 90 年代兴起的进城务工潮,在 21 世纪的现代仍未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三四线城市的工业不发达、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青壮年劳力在家乡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出外谋生成为必然的选择,更有一部分青壮年劳力是由进城务工的父辈带进城务工的,因此,形成了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在这种背景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留守老人在家离世多日才被发现的新闻并不鲜见。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新兴医养产业概念界定
2015 年,我国出台的医养产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医养是指“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产业”,从其概念来看,医养产业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包含了基础医疗护理服务和饮食营养健康管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对老年人的健康实行有效的科学的监护管理,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出预警,提醒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
第二,投入等于或者大于产出的养老模式。我国养老体系体现的是基本保障,对于更高要求的质量方面的投入不足。新兴医养产业的资源有限,主要依赖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投入,而目前最大的投入在于医疗服务和日常生活的投入。新兴医养产业的模式下,通过合理规划和配置资产,这种投入会变成一种投资性的且产出等于或大于投入的投入。
第三,注重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新兴医养产业更加注重老年人从饮食到生活娱乐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甚至是独一无二的需求。比如,从饮食结构上,将老年人对食物的偏好和营养需求结合,定制个性化的饮食。再比如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第四,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一份针对 300 位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调查中,有 95%的老年人表示无法忍受孤独的生活。有 83%的老年人有轻微或中度的抑郁症状。新兴医养产业的模式可以从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处入手。
依据上述表述,本文认为的新兴医养产业主要涉及行业如下表所示:

2.2 企业融资理论
2.2.1 企业融资形式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企业会选择多种融资方式。融资过程中,融资行为和融资成本等都对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大多数公司的融资行为通常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主动融资行为是由于内生性需求,企业决策层有改善、提升企业业绩的需求;而被动融资行为通常表明企业资本紧张,到了不得不融资的状况。
从融资方式来看,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储蓄资金进行投资叫内源融资,其中包含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累积的留存收益以及提取的折旧额,利用他人资金进行投资叫外源融资,是企业从外部其他经济组织中获取的资金,比如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赊购、租赁也是外源融资的一种方式。另外,民间借贷随着近年频发的 P2P 爆雷浮出水面,主要原因是虽然利率相比传统银行借贷高,但由于其操作简单,能够解企业燃眉之急。目前最普遍的仍是银行借款,与其他类型融资相比,虽然银行贷款流程规范,法律风险和借款利率都比较低,但有不少企业可抵押物较少,或是轻资产运营,或是公司规模处于中小层级,想要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而在我国严格的政策管制下,中小微企业想要获取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2.2.2 传统融资理论
传统融资理论认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融资活动作为企业重大的财务管理活动,应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大多数企业希望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规模性扩张,说明融资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融资行为。而公司融资决策受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外部制度的约束。
短期融资通常以债务融资为主,而长期融资以股权融资为主。短期融资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需要保持资本的后续进入,否则企业很快会急速上升后趋于平缓;而依赖长期融资方式的企业,其业绩呈现波动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融资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下面将对融资结构及融资时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
....................
第 3 章 研究设计...............15
3.1 研究方法.................................15
3.2 研究假设............................15
第 4 章 对策与建议................35
4.1 优化融资结构.......................35
4.1.1 提高内源融资比例............................35
4.1.2 配置错期的商业信用外源融资....................35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38
5.1 结论...........................39
5.2 展望.........................39
第 4 章 对策与建议
4.1 优化融资结构
4.1.1 提高内源融资比例
根据对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内源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从企业经营发展内生动力的视角解读这一结果,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原始股东自有资金出资,或者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据企业发展需求再次吸纳现有股东的自有资金增资,用于企业经营发展。由此可见,内源融资中,以股东自有资金出资的方式进行融资时,股东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捆绑更加紧密,使得股东更有内生动力监管好企业。因此,适当提高内源融资比例,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内源融资在新兴医养结合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主要有三种实现途径,一是直接提高内源融资规模,二是提高内源融资的占比,三是调整股利分配政策。从提高内源融资规模来看,新兴医养结合企业可适当增加原始股东的出资比例,股权仍然集中,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新兴医养结合企业的发展,增加新兴医养企业经营绩效;再看提高内源融资占比,在新兴医养结合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以股东或创始管理层自有资金出资的方式进行内源融资,可以选择增加部分表外融资,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但是使用权实质上已经转入,这种方式类似于战略联盟,有利于实现资源互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协调成本,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又不改变原有的表内资金结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调整股利分配政策优化融资结构,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利分配政策,如果将税后利润分配给股东,股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少发或不发股利,将税后利润用于扩大企业规模,可能会引发股价上涨,股东将股票转让取得收益来替代股利收入,其所缴纳的资本利得税远低于个税,会更受股东青睐。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我国大部分企业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对债务融资兴趣不大,这种偏好表现在对首次公开发行的青睐,还有企业再融资的强烈动机,只有政府管制发行节奏时,企业才会选择债务融资。如前文所述,我国大部分企业融资行为是非理性的,尤其是普遍存在股权融资滥用现象,大部分企业为再融资创造条件,会努力维持在证券市场的企业声誉,同时也为了避免监管、退市等处罚,会利用盈余管理措施来操纵利润。
无论哪种融资方式,从企业融资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提高经营绩效。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融资结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最大,偏好债权融资的企业绩效优于同期偏好股权融资的企业。对新兴医养结合企业相关融资结构的研究中,某部分外源融资是新兴医养结合企业管理层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比如商业信用融资,一般而言商业信用融资是以企业与合作方企业签订错期的付款合同,是企业以占用当期应付款项,将应付款项往后延展的方式而获得的信用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会受外界合作方的影响,一旦展期商业信用融资过多,则会影响企业声誉,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总体来说,在上述的新兴医养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中,以养老地产和医药制造业为主要模式,在进行融资时,新兴医养结合企业的融资结构为内源融资加外源融资,其中,内源融资占据整个企业融资的 25%左右,而外源融资则占据整个企业融资的 75%左右(其中债权融资占 40%左右),根据实证研究可以看到整个新兴医养行业债权融资中以商业信用融资为主,且养老地产企业相较于其他类型企业对银行借款的利用率较高,且由于其经营特殊性,预售带来的预收账款占比较大。对于这类企业可能需要考虑去除预收账款后的真实负债水平来评价融资结构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