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一)在大班美工区观察发现的问题
美工区活动是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活动。材料是美工区活动的基础,幼儿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操作材料来获得。大班教师在美工区给幼儿投放了各种材料和工具,然而,在研究者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些现象:孩子们在美工区活动时大部分选择绘画活动;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割裂;材料更新周期长……基于这些现象,笔者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材料投放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材料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艺术探究活动
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的操作对象为材料,与材料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在美工区中能自由选取材料进行创作,并由此获得相关的艺术经验与创作技能。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美术技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具体形象性,在通过操作直观的物体来进行感知,获取经验和技能。所以,在美工区中投放什么材料,以及怎样投放能够不断促进幼儿艺术探究的材料等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本人的研究兴趣
在研究者日常工作中发现本园的很多教师对美工区的创设存在困惑,而且大部分教师对美工区的材料投放缺乏一定的依据,基于这种情况,研究者对大班美工区的材料投放产生了兴趣,并且希望在自己的研究中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美工区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美工区价值的研究
胡文英指出,美工区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感受和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开展活动,美工区中材料丰富,幼儿可以自由、大胆地探索与实践,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获得主动性、得到满足和乐趣。1李琳认为美工区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能帮助孩子解放头脑、眼睛、双手等各种感官,对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2方虹红认为美工区给了幼儿一个开放、灵活、多样的空间,使幼儿能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使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逐步养成积极主动、乐于想象、敢于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3陈心缘认为,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需要自由地欣赏和创作,幼儿在这过程中进行表达和宣泄情感。4胡斯维认为美工区活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5此外,魏婷认为美工区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美工区活动能支持与丰富集体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儿童活动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提供合作、分享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创造。
虽然各研究者对于美工区价值上的阐述略有不同,但是他们对美工区价值的看法大致相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工区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自由地表达情绪、情感;另一方面美工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关于美工区教师指导的研究
在关于美工区教师指导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当前美工区活动存在的问题,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美工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为主,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材料多为封闭型材料,开放型材料较少,活动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动评价不足等等。李琳指出,美工区活动中存在三个问题:主题事先制定、活动过程强调模仿和活动评价不足。7王茜认为,教师在美工区活动的理念与行为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师控制较多,很少关注美工区本身在活动目标和内容上的独立性;教师对幼儿的知识和技能较为重视;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注重观察和指导,但存在记录不足的情况。8谈雷认为美工区环境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儿参与的较少和开放型材料较少。9张德荣和张馨予也提出,教师主导环境创设,缺乏对幼儿兴趣和需要的考虑;盲目模仿,没有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认为忽视对幼儿作品的展示;环境布置超出幼儿的高度。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幼儿园大班美工区所投放的材料、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情况以及教师的指导现状,分析当前美工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利于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美工区投放材料的改进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观察大班美工区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情况以及教师的指导,了解目前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
2、通过分析现状,结合相关案例发现目前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3、根据问题及原因,探寻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幼儿在美工区活动的质量。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研究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针对真实情境中的现象或问题,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步骤,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了解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的基础上,与班级教师展开合作,共同协商制定行动方案并进行实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改,最后做出总结。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结合论文所需,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是目的性抽样——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具体策略是强度抽样——抽取具有较髙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进行研究。41根据现实情况,本研究选择江苏省镇江市 A 园大二班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教师为笔者自己与大二班的主班老师 S 老师,笔者深入大二班美工区与 S 老师进行合作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其中,S 老师任教 12 年,设计的活动、撰写的论文数次获奖,是一位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区级骨干教师,对于美工区的材料投放与活动的开展有着自己的见解,能够为笔者提供很多有价值、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大二班幼儿共 35 人,其中男生 19 人,女生 16 人。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12
第一节 行动计划的制定.............................12
一、当前美工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12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15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35
第一节 行动计划的制定..............................35
一、 研究目的.......................35
二、 具体研究阶段..............................36
第五章 研究结论、研究反思与教育建议....................................54
第一节 研究结论..............................54
一、 观察与反思是材料调整的重要前提....................54
二、 适宜的材料支持了幼儿的艺术创作.............54
第五章 研究结论、研究反思与教育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观察与反思是材料调整的重要前提
幼儿在游戏时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处于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这段时间里并不是老师放松、休息的时间,而是了解幼儿活动情况的最佳时机。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观察、记录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才能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通过反思发现材料投放产生的问题,并通过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及时调整材料,提供给幼儿最需要的材料,以促进游戏的生成和发展。回顾两轮的行动过程,研究者在不管是在发现材料投放的问题上,还是对材料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都是基于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反思,记录的主要内容有: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情绪的变化以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的具体行为。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观察与记录,教师就无法发现材料投放出现的问题,导致材料缺乏调整与更新,不能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保障。相应地,教师对材料投放的反思也不足,材料投放就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造成材料调整的效率低。
二、适宜的材料支持了幼儿的艺术创作
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物质支柱,它可以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和形式,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从而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在选择材料时,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依据,为幼儿投放适宜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是适宜的呢?研究者通过第一轮的行动,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一步步地反思、调整材料来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从而总结了材料的以下几个特性:新颖性、层次性、丰富性、多功能性以及与主题相结合。比如:在“折纸”活动中,研究者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不仅能让能力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获得精神满足,也能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向着更高的难度挑战。在材料投放前,教师可先与幼儿共同讨论可以投放哪些材料,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收集工作中来,这种形式的材料投放更能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
........................
结语
本研究从大班美工区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出发,在充分研读了国内外区域发展、美工区活动、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研究者自身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美工区材料投放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了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行动研究。
研究采取的是行动研究法,目的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研究围绕大班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展开了两轮的行动研究,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中,通过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一方面改变了原来美工区与主题活动相互割裂的状况,另一方面促进了材料投放的动态性,让幼儿的经验更具整体性。在第二轮的行动研究中,通过投放自然材料,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通过对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的细致观察,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个体差异提供支持,促使大班美工区中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对材料投放的一步步观察、反思与调整,以幼儿为中心是实施改进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只有通过大量的观察,对幼儿行为进行科学分析,从而进行反思,并及时给予指导与支持,才能推动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的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研究者观察与反思的水平,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如何通过材料支持幼儿的情感表达、哪些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等等,这将成为研究者在大班美工区活动中进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的延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