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实践中备受重视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幼儿园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的地位仍未被动摇,一直备受重视:幼儿园教师招聘常常以集体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的考核为主;幼儿园中开展的研讨也多以集体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去别的幼儿园观摩,常常要观摩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追根溯源,集体教学活动因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发展而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活动形式。它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并不需要一刀切地否定这种形式,而是可以去研究和改革它,使它符合时代精神,回归儿童本位,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更好地贡献于儿童发展。
虽然在幼儿园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颇受重视。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也有新的困境。我们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三中心走向儿童本位,幼儿园教育也提倡游戏化、生活化、班本化。在新的潮流下,集体教学活动也面临着变革。但由于理念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变革中也出现了许多误区。一方面,有些地区因为提倡游戏,教师避而不谈或者不敢谈论教学,使集体教学活动进入一个尴尬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潮流的推动下被迫开始集体教学活动的改革,但由于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生成而生成,又使集体教学活动陷入了假游戏、假生成的困境。在新的理念下,我们没有也无法提供一个好的集体教学活动的模板,因为这正是基于儿童的需要而灵活变动的。在这个曾经习惯于有标准答案的教育系统里,一方面,我们秉承着传统,追随着新理念所提倡的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又困于这个答案给得不够具体,没有标
......................
二、实习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普遍遭遇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作为幼儿园实习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了多年,而较少真正参与幼儿园实践,使其往往面临着较新的理念与较少的实践这一矛盾冲突,在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中也常常遭遇诸多困境。不少研究都曾提到,实习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巨大的“现实震撼”。①在日常生活中,本人也常常听到同为实习教师的同学谈及自己在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而实习阶段教师的经历对其职业认同和自身认同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帮助其解决困境,树立正确的信念至关重要。
在本人实习的过程中,曾多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本人亦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意识到应该把课程还给儿童,要基于儿童的兴趣特点来开展活动;在开展活动时要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另一方面,我常常在孩子提出一个巧妙的观点时感到无从回应;仍会不自觉地在脑中回想教案的流程,而不是关注孩子最真实的反应;仍旧在孩子“无法无天”的时候感到自己无力应对。面对给出的教案该如何思考和改动,如何更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关注幼儿、回应幼儿,如何基于教育情境适当地生成?众多的问题困扰着我。因此,本人想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问题,为在新的理念下如何更好地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提供策略,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
第二部分 研究价值
一、理论方面
幼儿园教学并不等同于幼儿园课程,但以往的理论研究更多集中在幼儿园课程方面,教学方面则较为欠缺。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学相关的理论。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需求,本研究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有关教师成长的相关理论,多集中于在职教师的成长,而较少论及实习教师的成长。本研究则聚焦于实习教师成长路径的梳理,完善相关理论。

.......................
二、实践方面
从实习教师的层面来讲:本研究基于自身(一位实习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展开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梳理总结出实习教师常见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建议可供实习教师参考,促进实习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此外,集体教学活动虽然只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一部分,却也是其中一个缩影,针对集体教学活动提出的相关建议,也可为实习教师如何更好的开展一日生活的各类活动,如何更好地在一日生活中和幼儿互动提供借鉴。
从更广大的教师群体来说:本人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也更为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然和应然的矛盾。本研究中呈现的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也可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从指导教师、幼儿园管理层等方面来看:从本研究中,可以感受到实习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和困境,可使幼儿园指导教师、管理层等更能结合教师的情况提供支持和指导,而依据此提出的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建议也可为其提供借鉴。
《幼儿教育词典》中对集体教学作了如下界定:集体教学是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序分为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连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又称“班级授课制”。①由此可见,集体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班级授课制划等号的。集体教学活动的理论起源则可追溯到夸美纽斯正式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以太阳照万物类比,认为教师也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②这个理论的提出在那个时代(个别教育盛行而其已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是极具意义的。在张杰夫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的历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苏联教育家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等,使班级授课制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③但不难发现,此前的集体教学活动,更多的还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写的:“他站在一个高高的讲台上面 谁也不准做别的事,只准用心听,只准看着他。”④教师处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中享有绝对的控制权,向学生传授着我们认为其需要的知识。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4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相关研究.......................... 4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起源与变革的相关研究 ........................ 4
(二)集体教学活动实施的相关研究 ................................ 5
第四部分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13
一、核心概念界定......................... 13
(一)集体教学活动 ..................... 13
(二)实习教师 ...................... 13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20
一、行动研究的先导调查:问题的聚焦与分析........................... 20
(一)问题的聚焦 ............. 20
(二)原因的分析 .................... 23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行动研究的先导调查:问题的聚焦与分析
(一)问题的聚焦
在以往的幼儿园见习过程中,我看到过不少靠外在力量维持的集体教学活动:靠教师的权威,靠日复一日的常规习惯。常规的集体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均质化的。幼儿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里,被要求学习着已经规定好的内容。这里面有着许多规定,许多成人的想法与要求,而幼儿则被淹没在成人之下。很多时候,教师眼中没有真实的幼儿,只有抽象的群体。他们没有关注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而我深知,教学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在看似均质化的时间和空间中,每一位幼儿的体验和成长是各异的。归根结底,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属于幼儿的,而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支持。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很多问题似乎显而易见。可当我以实习教师的身份真正投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时,一切却未必如我所想的那样发展。在真实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我才发现理念和实践真的不完全等同。尽管明白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聆听幼儿的重要性,但我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仍旧容易忽视幼儿。
通过进一步梳理本科的实习视频及反思日志,加之对本人在 S 园前一周开展的实习进行思考,我发现自身对幼儿的忽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眼中没有幼儿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自己没能关注到一些孩子。而且,在当下我往往没有察觉,要产生某种程度的抽离,才能意识到自己对幼儿的忽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某次向幼儿介绍新的区域游戏时发生的事情。
在介绍完区域游戏后,老师让我选择刚刚表现比较好的幼儿先去活动。面对这份选择,我竟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我只对一两个特别活跃的幼儿有印象。我猛然发现,刚刚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天平上,在幼儿身上没有多做停留。而且目光也往往集中在和我积极互动的幼儿身上,其余幼儿就更未关注了。—— 介绍区域游戏:天平 反思日志(2018.1.4)
.........................
第六部分 行动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一、实习教师基于集体教学活动开展的专业收获
本研究在先导调查中将问题聚焦于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忽视现象。而在进一步的三轮研究中可以发现,围绕对幼儿的忽视问题,几乎可以架构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整个生态。因为,幼儿是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我们的活动大多围绕幼儿来展开。而解决忽视,就是要让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一步看见幼儿,考虑幼儿,贴合幼儿,促进幼儿。
但难点在于,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幼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能不断去平衡,而无法追求一个确定的结果。教学不是已经计划好的事情,而是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真实发生的事情。这不是机械的制造,而是充满创造的艺术。教学的艺术性质使得其不确定性成为必然。可正因为不确定,才需要研究,因为我们探求的不是结果,而正是无数种可能。我们在不确定中寻求的是不确定的千百种方式,以及其中那不确定的确定性。我们要寻求的是一种平衡,却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平衡。平衡从来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只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
在三轮研究的反思中,我们从较为微观的角度入手,而综观三轮研究,相应的反思多集中在教学的目的和教学中的互动上。其中互动更是研究的核心,但目的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互动。杜威曾说,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没有发展的人,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该有的相互作用。①因此第一点,我们便要抓住目的这一点,探讨教师目的与幼儿目的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