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中父母对3-6岁长子(女)“同胞接纳”学前教育现状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955 论文编号:sb2019061112225626700 日期:2019-07-0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文以哈尔滨市长子(女)为 3-6 岁的二胎家庭中的父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自编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开展对“二胎家庭中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同胞接纳’教育现状”调查。一方面,了解二胎家庭中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的“同胞接纳”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二胎家长中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的“同胞接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一)  3-6 岁长子(女)对第二胎幼儿的接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我和弟弟,你们选一个吧,要么要他,要么要我!”4 岁的萱萱气冲冲地对爸爸妈妈说道。作为教育者,我们不禁深思:萱萱所萌发的醋意应被当作玩笑对待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6 岁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当家庭中迎来“第二胎”新成员后,那些还处于前运算阶段的自我中心的长子(女)们,很难接纳“二胎”的到来与其享受爸爸妈妈的爱,巨大的地位落差容易使长子(女)衍生心理及行为问题,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不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父母,都应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
(二)  家庭教育是引导 3-6 岁长子(女)接纳第二胎幼儿的根本
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就幼儿而言,影响其人格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幼儿园,而家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最重要的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二胎家庭中的父母而言,他们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其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如果父母对待长子(女)的异常表现,能够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大大缩短孩子的不适应期,因此,父母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不仅对儿童个体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关系到整个二胎家庭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

二、  概念的界定
(一)  关于“接纳”的概念界定
从接纳的本义来看,《当代汉语词典》将“接纳”释义为: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采纳。???所以“接纳”的本义之一具有“主体接受个人或团体参与某种活动”的涵义。
从对“接纳”的相关研究来看,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接纳”的内涵进行理解。有的研究者侧重于心理学角度,如“Bond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他指出心理接纳(psychological acceptance)也称接纳(acceptance)是个体去体验各种思想、情感和记忆、心理感觉(既有积极也有消极方面)。虞讳在《咨询师接纳问题的探讨》中谈到接纳是属于心理咨询的技术名词,从狭义的方面理解,接纳就是接受与容纳,广义的接纳就是对对象存在的注意、观察、重视,对其事件发生合理性的理解、同情、在意;其核心是理解。???有的研究者侧重于行为角度,如 Cordova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接纳”可描述为“允许、忍耐、拥抱、经历或接触一系列过去可能会引起逃避、回避或攻击的刺激”。
Hays 则将研究者们对“接纳”的理解结合起来,他提出 “接纳”是一个两程序过程的理论。所谓的两程序过程,第一个是意愿,个体自愿的去体验所有的心理事件,而不是去改变、回避或者控制它们,而是接受这些内部事件,第二是行为,个体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在接受一些内部事件的基础上,继续去做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和目的的事情。对“接纳”涵义的理解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情感维度,个体自愿去体验各种的思想、情感和生理感觉尤其是消极的情感;另一个是行为维度,接纳不是回避消极情感或让消极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总而 言之,“接纳”首先涉及体验思想、情感和感觉等所有心理事件的意愿,其次还通过“接纳”内部事件本身,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有效地把原本用于摒弃、回避和控制这事件的能量,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适合自身价值观和目标的方式去行动。
........................

第二章   问卷的编制

一、  问卷的初次编制
《二胎家庭中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的“同胞接纳”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围绕 3-6 岁长子(女)和家庭的基本信息共设计 13 个题目,第二部分围绕父母的教育观念设计了 21 个题目,围绕父母的教育行为设计 30 个题目,整个问卷共计 64 个题目。
(一)  问卷第一部分的编制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长子(女)和家庭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 3-6 岁长子(女)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长子(女)的年龄、性格、长子(女)与第二胎幼儿相差年龄段等共 5 个题目;家庭的基本信息主要涉及填写人的角色(父亲、母亲)、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父母工作与照顾孩子的时间安排、家务是否有人分担,父母从何时开始引导长子(女)接纳弟弟/妹妹、家庭的分工情况等共 8 个题目。
(二)  问卷第二部分的编制
父母“同胞接纳”的观念与教育行为相关调查问卷尚未形成,但是可以根据已有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的编制。通过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卷的编制可以发现,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主要分为家庭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等两部分,因此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整理可知,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维度划分大多围绕着陈帼眉和俞国良关于成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及教子观等四个维度划分的概念框架。因此研究者初步将父母的教育观念维度划分为成才观、儿童观、亲子观、教子观等四个维度。然而,经仔细分析后发现,成才观是指父母对子女成才的观点与看法,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父母在引导 3-6 岁长子(女)接纳弟弟/妹妹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因此,研究者认为成才观不适用于测查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的“同胞接纳”教育观念。因此在初次编制问卷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同胞接纳”教育观念问卷确定为父母“同胞接纳”的亲子观、“同胞接纳”的儿童观、“同胞接纳”的教子观等三个维度进行编制。
...........................

二、  问卷的编制结果分析
研究采用 SPSS22.0 进行信度分析、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效度分析。
(一)  信度分析

通常一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以上,代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系数越高,则问卷信度越高,测量的误差值越小。
研究者对样本的数据进行总体信度系数的分析,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61,然后按照题总相关系数﹤0.50删除该项目后问卷的总体信度系数提高的标准,删除教育观念问卷G10、G14、G15、G16、G17、G23  题,删除教育行为问卷X5、X8、X14、X18、X19、X21、X23、X26、X27、X28、X29、X30题。删除这些题目后,如图2-1所示,剩余题目的Alpha信度系数提高到  0.948,这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测量的误差值较小。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22
一、  长子女与家庭的基本情况 .................................... 22
(一)  3-6 岁长子(女)的基本情况 ............................... 22
(二)  家庭的基本情况 ............................. 23
第四章   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的“同胞接纳”  教育的影响因素 .......................... 41
一、  社会因素 ............................. 41
(一)  缺乏家庭教育相关法规 ................................ 41
(二)  社会支持不足 ................................... 41
第五章   建议 .................................. 49
一、  对政府的建议 ..................................... 49
(一)  加强政府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 49
(二)  提供社会服务 ................................... 49

第五章   建议

一、  对政府的建议
(一)  加强政府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法制大国,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从家庭教育立法来看,我国要稍逊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许多发达国家制订了关于家庭教育的法规,如美国把家庭教育正式写入法规,纳入章程,它规定: 凡是那些不称职的父母,将取消和剥夺他们对孩子的抚养权;2006 年,日本通过了教育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父母的责任,为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等等。
因此,我国政府应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具体条例规定,颁布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管理条例,规定在二胎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对 3-6 岁长子(女)实施“同胞接纳”教育的问题上应行使的职责、科学的成才观、儿童发展观、亲子观、教子观等教育观念;明确父母的教育方法与行为,保证父母在针对 3-6 岁长子(女)接纳弟弟/妹妹的问题上有清晰、明确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
.........................

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哈尔滨市 271 名长子(女)为 3-6 岁的父母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主要了解父母对长子(女)“同胞接纳”教育的儿童观和亲子观、教子观、亲子交流、积极管教等的现状及不足,并分析原因,提供策略。
从儿童观与亲子观上来看,父母在对3-6岁长子(女)实施“同胞接纳”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与长子(女)与自己的相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对其参与权利的看法有着较高的认同;能够把长子(女)视为有具有潜在能力的人。从教子观上来看,在引导长子(女)接纳弟弟/妹妹的各项方法中,父母最为信奉的是自身的教育经验,此外,父母较为赞成动画片、绘本故事等对于引导长子(女)接纳弟弟/妹妹的教育作用。从亲子交流上来看,父母在与3-6岁长子(女)进行亲子交流的过程中,最为重视的亲子交流内容是与长子(女)交流弟弟/妹妹到来的意义,
教导长子(女)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相对而言不太重视的是与长子(女)交流弟弟/妹妹的喜好、成长过程中的故事、生活习惯等,具有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从积极管教上来看,在引导3-6岁长子(女)接纳弟弟/妹妹的积极管教行为上,父母更倾向于使用精神上的奖励和鼓励,如亲吻、赞扬、表达自己的爱意等,而使用物质奖励作为引导相对较少,整体来看更重视精神上的管教。
虽然父母对 3-6 岁长子(女)的“同胞接纳“教育现状整体上呈现较好的状态,但通过对数据的百分数统计和分析发现部分父母的观念与行为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父母对长子(女)的发表意见权持消极否认态度;对长子(女)的参与权持消极否认态度;“同胞接纳”教育过程中存在专制倾向;轻视对“同胞接纳”教育的准备与干预;对“同胞接纳”教育方式、方法认知模糊;重视教育经验,轻视科学教育;与长子(女)“同胞接纳”的亲子交流较少;缺乏“同胞接纳”教育引导与鼓励;对  “同胞接纳”教育的奖励不足;忽视“同胞接纳”教育的情感表达;对“同胞接纳”的榜样示范较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