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凉山州的语言使用情况
彝语和汉语都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和汉语一样存在方言之分,按地域来看主要有:分布在广西西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的东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的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大小凉山一带的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的中部方言。各种彝语方言之间的词汇和语音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说不同方言的彝族人民之间无法交流。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属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全州占地 6 万多平方公里,共有 1 市16 个县。据公安部人口统计,到 2016 年年末,彝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51.9%,部分县的彝族人口密度高达 90%以上,例如美姑、布拖、昭觉等。据研究,在民族混居的地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都不高,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彝族认为可以使用汉语方言与汉族进行交流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有必要再学习普通话;一部分汉族在生活或工作中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彝族群众,不需要使用普通话。因此在凉山,彝族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彝族群众能够接触到普通话的场所基本只有学校,但除了大学和相关专业的中职或高职以外,其他的学习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普通话课程。彝族师范生学习普通话基本上是依靠对老师或媒体的模仿,因此,各个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 3-6 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当引起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表明 3-6 岁期间,幼儿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能够达到语音、语调标准,受母语口语影响较小的效果。2002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2]。2012 年凉山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重点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尤其提到幼儿彝汉双语教育。
.......................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的365名彝族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尝试提出能帮助他们学好普通话的一些建议,通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提高凉山州整个民族地区彝族儿童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从现有相关研究来看,将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学习和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从语言学、教育学等角度出发,以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为研究内容,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笔者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已经有一年普通话学习经历的 2015 级学前教育专业共计 365 名彝族师范生,进行了名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调查》的自制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详见附录 1)。内容涉及以下方面:学习各阶段语言使用的情况、对普通话的态度、对普通话在当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重要性的看法、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对目前的普通话课程是否满意、在学习(使用)普通话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当前普通话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进等,通过统计整理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分析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存在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 365 份,有效回收 359 份,排除 69 名不会说彝语的彝族师范生,最后剩下 290 份符合要求的问卷,占调查人数的 79.45%。
2.1.1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按生源地将填写这 290 份有效问卷的彝族师范生进行分类。“老凉山东五县”是凉山州的五大贫困县,共有学生 45 名,集中在四个县内:昭觉县 15 名、布拖县 12 名、金阳县 6 名、美姑县 12 名;有“彝语母语之乡”称号的喜德县 20名;凉山州内(以下简称州内)其他县的学生分布为:西昌市 6 名,德昌县 11名、甘洛县 22 名、冕宁县 58 名、越西县 23 名、会理县 17 名、盐源县 30 名、宁南县 26 名、普格县 19 名、木里藏族自治县 6 名,共计 218 名;州外学生(攀枝花市 2 名、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5 名)共计 7 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彝族学生主要来自凉山州 14 个县,市区学生少,州外学生也少。
...........................
2.2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与教学现状
2.2.1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综合”[37]。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它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毫不夸张的说,课程设置就是教育的“核心”。普通话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应该具备三点目标:一是在重点教授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基础上,使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二是通过普通话语音系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推广普通话和为他人正音的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3.1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自身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0.......................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的365名彝族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尝试提出能帮助他们学好普通话的一些建议,通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提高凉山州整个民族地区彝族儿童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从现有相关研究来看,将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学习和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从语言学、教育学等角度出发,以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为研究内容,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从凉山州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率来看,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有80%左右会成为将来的幼儿园一线教师。通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可以实现提升该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目的。探索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在学习普通话时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可以解决目前普通话过级率低,一部分彝族师范生无法取得幼师资格证的问题,也可为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
...........................
2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
2.1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普通话水平及普通话学习情况分析2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
笔者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已经有一年普通话学习经历的 2015 级学前教育专业共计 365 名彝族师范生,进行了名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调查》的自制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详见附录 1)。内容涉及以下方面:学习各阶段语言使用的情况、对普通话的态度、对普通话在当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重要性的看法、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对目前的普通话课程是否满意、在学习(使用)普通话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当前普通话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进等,通过统计整理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分析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存在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 365 份,有效回收 359 份,排除 69 名不会说彝语的彝族师范生,最后剩下 290 份符合要求的问卷,占调查人数的 79.45%。
2.1.1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按生源地将填写这 290 份有效问卷的彝族师范生进行分类。“老凉山东五县”是凉山州的五大贫困县,共有学生 45 名,集中在四个县内:昭觉县 15 名、布拖县 12 名、金阳县 6 名、美姑县 12 名;有“彝语母语之乡”称号的喜德县 20名;凉山州内(以下简称州内)其他县的学生分布为:西昌市 6 名,德昌县 11名、甘洛县 22 名、冕宁县 58 名、越西县 23 名、会理县 17 名、盐源县 30 名、宁南县 26 名、普格县 19 名、木里藏族自治县 6 名,共计 218 名;州外学生(攀枝花市 2 名、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5 名)共计 7 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彝族学生主要来自凉山州 14 个县,市区学生少,州外学生也少。
...........................
2.2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与教学现状
2.2.1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综合”[37]。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它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毫不夸张的说,课程设置就是教育的“核心”。普通话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应该具备三点目标:一是在重点教授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基础上,使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二是通过普通话语音系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推广普通话和为他人正音的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和其他专业毕业生不同是,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而办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获得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等级证书,这也是在为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语言表达的基础。由于凉山州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考虑到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凉山州教育局降低了办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州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只要能够获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证书就有资格申请办理幼儿教师资格证。但是,笔者走访了州府西昌市内的 7 所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了解到他们在招聘幼儿教师时,更倾向于聘用能够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应聘者,这说明虽然政府机构放宽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要求,用人单位却并不买账,如果学生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普通话等级的高低有时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程应该帮助该专业学生顺利取得较高等级的普通话证书,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并且培养规范、流畅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提高表达、沟通、服务的能力。
.........................
3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0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程应该帮助该专业学生顺利取得较高等级的普通话证书,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并且培养规范、流畅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提高表达、沟通、服务的能力。
.........................
3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0
3.1.1 普通话学习缺乏热情、没有自信 .............................. 20
3.1.2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参与度不明显 ........................ 21
4 改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的几点建议 ................ 33
4.1 改变主观意识,创设语言环境 .................................... 33
4.1.1 弘扬民族文化,端正学习态度 ................................. 33
4.1.2 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克服急躁心理 ............................. 34
4 改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的几点建议
4.1 改变主观意识,创设语言环境
4.1.1 弘扬民族文化,端正学习态度
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和多样而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也随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王元新的《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论裕固族的语言态度》、戴庆厦和陈卫东的《论普米族的语言观念》等文章,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对本民族语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本民族的其他支系语言、方言以及本民族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着明确的认同感。第二、对学习和使用汉语文以及兼用汉语文持肯定态度,愿意主动学习。第三、对汉语文本身持肯定态度。但是凉山州的语言环境复杂,语言众多,形成的语言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前文提到,虽然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彝族师范生都意识到了学习普通话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学习、包括将来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仍有 6.21%的学生,
由于受到民族认同感中排他性的影响对汉语普通话的学习持消极态度,导致自己的汉语水平一直处于一种很差的状态,更不要提说普通话了。对待这部分学生,一定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普通话对继承和弘扬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辩证的对待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不能为了推广普通话而贬低学生的母语,否则会加重这部分学生对普通话的抵制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反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彝族同学先朗诵一首彝语诗,然后让他们再用普通话朗诵给不懂彝语的同学听,比较不同语言下诗歌的旋律与韵味;也可以在练习材料中加入彝族的民间故事,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彝族,或者加入彝族诗人——如 2016 年获得艺术“荷马奖”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提升彝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彝族学生真正意识到,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推广,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结束语
(一)研究的创新

参考文献(略)
结束语
(一)研究的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