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对财务舞弊管理效果之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55
论文字数:38600 论文编号:sb201308211237037766 日期:2013-08-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方法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安然、施乐、环球电讯、世通等国外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公司治理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我国证券市场上也频繁发生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丑闻,如银广夏、科龙电器等事件,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财务舞弊问题仅仅依赖政府加强证券监管等机制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审计委员会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目前在发达资本市场国家得到了普遍的确认和肯定。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在董事会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独立力量,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表的审计,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从而改善公司治理水平。2002 年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1”。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审计委员会的概念。截至 2005 年底,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从西方国家建立审计委员会的实践来看,审计委员会由独立的专业化人员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制度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制度。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进行公司财务监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由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建立的较晚,同时没有比较权威的法律对审计委员会进行明确规范,再加上我国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审计委员会的相关信息,使得有关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披露的并不完整,给我国学者进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以及在阻止和发现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都需要继续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上述问题,并给出经验证据,以期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首先对国内外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进行了综述,并且分析了我国审计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结合我国的特殊背景,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在遏制财务舞弊方面的监管效果,并提出审计委员会发展的有关建议,使论文的观点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目的、职责和有效性等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大多数都肯定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国内学者则更多的是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规范性研究,尤其是对国外审计委员会制度发展情况的介绍。但是,随着我国对公司治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不断深化,我国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证研究也在逐渐增多。因此,下面将介绍国外学者对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研究、审计委员会监管效果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财务舞弊监管的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在近几年对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 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的概念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新生力量,随着全球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趋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接受了审计委员会制度,该制度是关于审计委员会的构成和具体运作机制的一系列规则和规范。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或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以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根据美国 2002 年颁布实施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审计委员会被定义为:由发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设立、隶属于董事会的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目的在于监督公司的会计和财务报告过程以及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是董事会里的一个主要由非执行董事责成的专业委员会;若发行证券的公司没有这种委员会,则其整个董事会就是公司的审计委员会29。审计委员会的出现和发展,融合了独立董事制度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制度的优势,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创新,并且已经被广泛接受。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


一、 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
公司治理是管理、引导和监控公司业务以创造股东价值的机制,是关于公司内外部利益主体协调和平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标在于确保和促进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利益。公司治理不仅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也必须综合考虑与平衡那些与公司生存、运行和发展相关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实现股东与非股东的利益均衡。广义的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与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各种集团。     


第三章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演进.............. 20-34
    第一节 国外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起源..............20-23
        一、审计委员会的起源.............. 20
        二、审计委员会的发展阶段.............. 20-21
        三、审计委员会的深化阶段.............. 21
        四、审计委员会的最新进展.............. 21-23
    第二节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 23-25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萌芽.............. 23
        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正式提出.............. 23-24
        三、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 ..............24
        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最新进展.............. 24-25
    第三节 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25-29
        一、缺乏权威的法律制度的支持 ..............26
        二、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存在问题 ..............26-27
        三、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制度的冲突 ..............27-28
        四、审计委员会报酬机制不完善 ..............28
        五、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28-29
    第四节 各国审计委员会设置 ..............29-34
第四章 审计委员会遏制财务舞弊.............. 34-41
    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定义 ..............34
    第二节 财务舞弊的影响.............. 34-35
    第三节 基本假设 ..............35-36
    第四节 样本选取.............. 36-38
    第五节 回归模型和变量选择.............. 38-39
    第六节 回归结果和结论 ..............39-41
        一、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 39-40
        二、多元回归分析.............. 40
        三、小结 ..............40-41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1-47
    第一节 研究结论.............. 41
第二节 政策建议..............41-45


结论


本文以 2005-2008 年中国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查了我国设立审计委员会对财务舞弊的监管效果,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 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相对非舞弊公司来说更小,说明审计委员会在抑制财务舞弊方面还是发挥了其作用,不是装饰门面的结果;
第二, 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有显著差异,但与舞弊关系不明显,说明独立董事对财务舞弊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作用不显著。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较差。我国的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而作为其独立性保障的独立董事又主要由控股股东提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难以保证,自然也难以履行其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责;
第三,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舞弊关系明显,具有较大规模董事会的公司,可能会增加财务舞弊发生的概率。所以,随着近年来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审计委员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在财务舞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独立董事的作用并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修改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作出规定,使审计委员会制度能够真正地而不是形式上引入公司治理之中。我国应当强制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董事会通过审计委员会章程,明确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与运行规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具备《审计委员会章程》的性质,但是只是针对中小企业,可以用《内部审计工作指引》作为模板,经过修改和完善后推广到所有的上市公司。并且内容应不限于年报这一个阶段,应该涵盖整个日常运营阶段,包括审计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蔡宁、梁丽珍,2003:《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的关系的经验分析》.《财务理论与实践》第 126 期,第 81-84 页。
[2]  陈汉文、林志毅、严晖,1999:《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第 5 期,第 28-30 页。
[3]李爱华,2007:《美国独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演进和启示》,《财会通讯》第 7 期,第 40-42页。
[4]李爽、吴溪,2002:《审计失败与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会计研究》第 2 期,第 28-36 页。
[5]凌江红,2009:《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176-180 页。
[6]刘力、马贤明,2008:《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 A 股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第 7 期,第 84-89 页。
[7]刘立国,2003:《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 2 期,第28-36 页。
[8]娄权,2003:《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证据》,《当代财经》第 7 期,第 100-102页。
[9]孙燕,2007:《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月。
[10]万宇洵、杨朋,2005:《关于审计委员会在中国发展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第6 期,第 25-27 页。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财务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下一篇:成都市L湖项目财务评价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