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南》的大班入学准备教育内容及实施现状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2555 论文编号:sb2021100822160338674 日期:2021-11-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基于本研究发现大班教师入学准备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教师对《指南》的贯彻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应深入学习理解《指南》,真正了解掌握《指南》的精神及其包含的内容要求、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方法,正确把握其与入学准备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入学准备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在实践中多进行探索反思,总结经验,作为研究者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贯彻落实《指南》的能力,真正做到用好《指南》,将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行为,实现入学准备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的有效对接,达到“知行合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入学准备与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密切相关
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儿童今后的学校生活以及终身学习发展做好准备。《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进入小学后,其能否适应在学校的生活,这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在入小学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幼儿入学准备水平是预测个体后续发展的重要性指标。吕正欣(2008)1卢富荣(2012)2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入学准备水平高的幼儿可以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各方面的生活。由此可见幼儿具备良好的入学准备状态,不仅有助于幼儿从幼儿园阶段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更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幼儿家长过分焦虑,在外给幼儿报各类幼小衔接补习班学习知识技能,幼儿园教师在园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教师出现焦虑的根本原因来源于本应该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的入学准备并没有准备好。幼儿入学准备不充分,身体和心理方面均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厌学,以至影响幼儿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因此怎么才能做好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

(二)《指南》能够为入学准备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国家注重幼小衔接,对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提出要求。幼儿园方面,2010 年国务院发布了第 41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强调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除此以外,2011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的通知》。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提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治理的任务,这些均从负面角度来说明入学准备教育幼儿园不能做什么,至于幼儿园阶段入学准备教育能够做什么就需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指引。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入学准备教育应在儿童游戏和生活中去开展,让儿童在游戏和生活中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研究表明《指南》的研制过程中充分参考和对照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标准以保证两个学段的衔接。而且《指南》的目标也包括了对幼儿入学准备状态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各领域 5~6 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中,涉及到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所要求的儿童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指南》除在学业学习目标和内容方面确保与小学的衔接之外,在社会性、学习品质方面也是立足于后继学习与发展提出目标要求。由此可知,《指南》是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包括了幼儿在入学之前应该而且可以达到的学习和目标,能够为入学准备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幼儿园以此为导向来开展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入学准备
陈帼眉教授(1997)指出,幼儿的入学准备可分为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两个方面。一般准备,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入学准备。这是指幼儿在入学之前,需要达到应有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和社会性、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幼儿入学的基本准备。专门准备,是指幼儿入学之前,针对小学学习生活做有关的准备,即做好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的准备。她主张在入学准备教育中,培养孩子将来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可以称之为前读写教育和前数学教育。3G.R Gredler(2000)认为入学准备是指儿童从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这些关键特征和基础条件由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归纳为儿童的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学习方法、语言能力、认知与常识等五个领域。4闫蔚(2005)从两个方面对“入学准备”进行了界定,即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入学准备是指儿童是否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即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否达到了入学的条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入学准备指的是学校是否做好了接受所有孩子入学的准备。5刘焱(2006)认为入学准备是指幼儿在进入学校时应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6王声平(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入学准备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入学准备是指儿童个体对学校的准备、学校为接受儿童进入学校所做的准备和儿童入学准备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支持三方面的协调,而狭义的入学准备是指对幼儿在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小学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7李文静(2018)结合其研究内容将“入学准备”界定为 5-6 岁的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小学教育中受益,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入学准备活动所获得的对小学(人、物、事件)的基本认识及情感态度。8由此可知已有研究对“入学准备”的界定大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指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入小学前应然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研究内容将入学准备界定为大班 5-6 岁的幼儿通过参与入学准备教育活动以达到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小学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
.....................................

(二)入学准备教育
吴凡(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入学准备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入学准备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幼儿入学准备状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中的教育、社区中的教育等。狭义的入学准备教育主要指幼儿园开展的入学准备教育。
本研究结合研究内容采取狭义的入学准备教育概念,即将“入学准备教育”界定为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根据《指南》的发展要求和幼儿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在离园时能够达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的活动。
本研究结合研究内容将“大班入学准备教育”界定为幼儿园大班教师根据《指南》的发展要求和幼儿的发展规律,在大班上、下两学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班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在离园时能够达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的活动。其中大班教师采用王梓杨(2016)10研究中的大班教师的概念,即大班教师包括主班教师、副班教师和生活老师。大班幼儿为“5-6 岁”的幼儿。
表 1  有效问卷地区分布情况
表 1  有效问卷地区分布情况
...............................

三、相关文献综述与分析 .................................... 4
(一)关于入学准备教育内容及实施的相关研究综述与分析 ............ 4
(二)人口学变量下入学准备教育内容及实施差异的相关研究综述与分析............7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9
(一)研究目的 .............................. 9
(二)研究意义 .............................. 9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9
(一)研究内容 ..................................... 9
(二)研究方法 ............................. 9

七、讨论

(一)大班入学准备教育的全面性及整体性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帮助幼儿获得全面的、基本的发展。幼儿园方面应基于《指南》的基本精神,关注入学准备教育的全面性。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接受全面的教育,情感、能力、态度各个方面都在做准备。”已有研究中也指出入学准备教育应该关注教育的全面性,既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 规律,同时还应关注幼儿各领域的整合教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34本研究调查显示,大班教师认为入学准备教育是身心的,生活的,社会的及学习的准备,且在个案园所的调查可以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大班的入学准备教育是全面的,整体的,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及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如在区域活动中,大班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幼儿可以自行选择活动区域及材料进行为时一小时的自主游戏,教师会适时进行指导。在这一活动中,涉及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及学习准备的教育内容,幼儿在游戏中实现了这四方面准备的有机融合及渗透。因此目前大班的入学准备教育是全面性及整体性的。
表 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表 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

八、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班入学准备教育内容
大班教师对入学准备教育总体内容及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及学习准备教育内容的必要性认识较为全面
在入学准备教育总体内容方面,大班教师在观念层面最重视身心准备,在行为层面最重视生活方面的准备。
在身心准备方面,大班教师在观念层面最重视“情绪状态”,在行为层面最重视“手部动作灵活协调”。
在生活准备方面,大班教师在观念层面最重视“生活自理能力”,在行为层面也最重视“生活自理能力”。
在社会准备方面,大班教师在观念层面最重视“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的能力”,在行为层面最重视“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学习准备方面,大班教师在观念层面最重视“学习习惯”,在行为层面最重视“基本的学习能力”。 不同园所性质的大班教师对入学准备教育内容的总体认识及学习准备教育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
2.大班入学准备教育实施
大班教师的入学准备教育实施整体水平及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及学习准备的入学准备教育实施水平均处于高水平,但在实际中大班教师的入学准备教育实施水平与教师自我评价存在差距。
在身心准备维度,教师过分关注知识技能准备,强调小学学业压力;忽略幼儿的消极情绪;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在生活准备维度,未适时调整幼儿一日作息;未合理引导幼儿参与家庭劳动。
在社会准备维度,缺乏培养幼儿的热爱集体情感的活动。
在学习准备维度,缺乏为幼儿提供广泛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对幼儿学习计划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缺乏重视;缺乏培养幼儿主动提问、有序说话等学习能力;过分强调训练幼儿数学加减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