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育儿焦虑问题日益凸显
21 世纪新时代,教育观念在变化,我们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也在同步发生改变。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提升了,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现在成为新的关注点和大趋势。育儿的责任和压力让父母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培养孩子。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家长、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育儿经验的缺乏无形中都增加父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现在很多父母都在追求科学有效的育儿,但正是这种从众心理会让家长们陷入一种教养误区。在 2017 年 5 月,针对于中国妈妈们做了一项关于母亲家庭焦虑因素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十个会引起焦虑的因素中,第一和第二名分别是孩子的健康和孩子的教育。2019 年一项有关于成长焦虑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达 90%以上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感到担忧。其中,80 后的父母同时养育两个孩子明显有着更高程度的担忧和焦虑,而 90 后的家长,已经开始规划安排孩子的各项活动,希望给孩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在起点就落后他人。焦虑不仅会让父母处于一种时刻紧绷的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此父母的育儿焦虑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2.心理健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今后的性格、社会交往等能力,很多研究证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与早期的教育与经历有关。近些年不同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各个地区的幼儿都有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在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上问题出现较为严重。虽然我国已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关注与重视,并且提出了顺应幼儿的成长发展需要为主的培养目标,但实际上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出于理论层面的讨论有很多,然而应用于实践的研究则甚少,始终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各个高校虽然开设了各种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没有能够和幼儿园进行深入的交流指导,幼儿园只能了解一些对于表面行为现象的认识,不能深入探究其本质,这就造成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所以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家长、老师、学者们的通力合作。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母亲在儿童成长的初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母亲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负责人。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母亲自身的情绪、教养方式等行为都会在不同方面对幼儿产生影响。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了解母亲会在育儿的哪些方面感到迷茫困惑,焦虑的来源是什么,让母亲对于自身育儿理念、育儿知识的学习程度、育儿方法的把握度等方面都有一个清晰地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为3-6 岁儿童的母亲在育儿行为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丰富母亲育儿焦虑相关理论,进一步深入了解育儿焦虑与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
2.实践意义
本研究拟通过对年龄在 3-6 岁的幼儿及幼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3-6 岁幼儿母亲的育儿焦虑程度,并且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母亲的焦虑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会造成连锁影响,从而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方法。同时了解母亲的育儿焦虑情绪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父母双方共同的重视,帮助幼儿母亲减轻育儿焦虑程度,希望能够对未来家长更加合理的教养孩子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
二 研究综述
(一)育儿焦虑的相关研究综述
1.育儿焦虑的影响因素
母亲育儿焦虑的水平高低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多方面影响,例如生活地区的生活观念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现状等。张英琴(2011)通过对比了山西、河南以及上海三个地区的母亲育儿焦虑水平发现确实存在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并且针对于三个城市如此大的育儿焦虑差异也尝试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发现父母对于孩子的育儿方式,母亲的职业选择,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的结构都会对母亲的育儿焦虑产生影响3。
同时,潘林(2011)也在其研究中得出相似的结论:不同职业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母亲在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方面的育儿焦虑,儿童是否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能力的习得是否正常这些都是母亲感到担忧的方面,甚至一些母亲已经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产生了忧虑。对于母亲焦虑的原因进行探讨发现,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母亲认为现有的教育体制与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母亲自身工作也会产生压力和焦虑,最后是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和父亲角色的缺失也会导致自己产生焦虑情绪1。
不仅外部的社会环境会影响育儿焦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祖辈也会影响育儿焦虑的水平。Yamazaki Sayaka(2018)的研究表示,母亲如果能够和父亲、祖辈共同养育孩子,相比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焦虑程度会更低2。
崔巍(2015)也表示,在育儿参与的积极度上,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承担的责任非常少,多数父亲只有精神上的支持母亲,缺乏实际的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也会造成母亲的焦虑3。

表 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幼儿心理健康的测量
针对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测量,主要使用的工具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引用国外成熟的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试,比如儿童行为问题量表在我国是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不同,对于年龄较小不能独自填写问卷的儿童,一般会选择让儿童的父母填写。
随着我国针对于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入,直接引用的量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需要,所以研究者们又开始对于国外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新量表更加适用于我国的国情。比如,“儿童问题行为评定量表”是根据 Peterson 和 Zill 的量表基础上修改而成,宋君凯(2014)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是对教师报告表进行修订,删除与研究贡献度不高的题目形成修订问卷1。
第二种方法是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行编制的量表。例如汪文鋆、付根耀(1992)为了探寻幼儿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规律编订的《3-7 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2,王星(2001)针对于 3-6 岁儿童编制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作为经典的量表大量引用,量表针对了幼儿 7 个不同方面的障碍3。方丰娟(2005)考虑了幼儿的情绪、行为、早期关系和认知功能编制的《上海市幼儿心理健康问卷》4,梁运佳(2005)通过对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控制力、想象等多个维度的考察编制的《幼儿心理健康素质问卷》5。
随着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我国学者根据幼儿在相应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又做了更加详细的问卷。例如,在调查儿童是否存在心理焦虑问题时采用了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该量表是由父母填写的修订版量表,包括了躯体、社会行为的恐惧和焦虑等五个维度。针对于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的检测,采用《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该问卷包括沉默害羞、主动退缩、被动退缩三个维度。

表 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
三、 研究设计.........................................12
(一)研究目的...........................................12
(二)研究内容.........................................12
(三)研究对象......................................12
四、 研究结果....................................14
(一)母亲育儿焦虑的现状................................14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18
(三)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22
五、 讨论与分析.........................................23
(一)关于母亲育儿焦虑的讨论与分析................................23
(二)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讨论与分析...................................28
(三)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32
五 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母亲育儿焦虑的讨论与分析
1.母亲育儿焦虑总体情况分析
(1)育儿焦虑的基本情况
母亲育儿焦虑的总体情况上看,平均分 2.15 处于一个相对中等的焦虑程度。现在的幼儿父母主要以 90 后和 00 后为主,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所以一般来说父母对于幼儿的关注要高于 80 后、70 后的父母。对于如何养育好子女,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也成为父母的主要关注点。而针对于母亲育儿焦虑的总体焦虑情况也尝试进行了两方面的探讨:
一方面,母亲受到环境、他人的影响,会盲目追求科学的育儿方法。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这个概念的提出一些如何正确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书籍和文章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科学育儿观”应运而生。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孩子,首先就是父母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且要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所谓“科学育儿”的概念。但是“科学”真的等同于“正确”吗,这个等式的成立与否是值得探究和思考的。很多的家长陷入了一个“科学迷信”的误区,认为专家说的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值得推崇的,他们自以为有一套科学理论去支持,即使这套理论有时候在面对幼儿各种行为问题的处理时候收效甚微,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学习理论不够深入,没有完全理解理论的真谛,从不去认真反思是否是理论出了问题。其实这种做法已经忽略的科学理所应当包含的对于理论的质疑,批判,辩证地去看待所有的观点和建议。
另一方面,育儿焦虑有时也是自身危机与不安感的转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有些父母自己不是十分的优秀,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或者有些父母自己已经十分的优秀但是自身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取得的成就也不能比自己差得太多。所以产生的不安和刺激很容易在想象层面转嫁成孩子未来所要面对的各种可能挑战和困难。在不安全感的左右下,父母们就很难再去相信两个基本的事实: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征程,此时的落后不等于永远的落后。并且在保障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情况下,即便不需要父母严格地督促和管教,孩子也可以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很多父母表面上会说自己“佛系”,对娃“放养”,但内心还是有很强的竞争心理,总希望自家孩子是最完美的那一个,时刻拿别人家孩子与自家孩子作对比,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家长们会以其他更优秀的人或者以自身为标杆,提前规划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生涯,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殊不知:其实我们选取的榜样对象选取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能完全地作为一个更好的参照。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在发展,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所谓的“完美人生”很可能会被未来的某些东西所打破。
...............................
六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母亲育儿焦虑的四个维度中,育儿支持的得分最高,育儿行为、育儿意识居中,育儿影响最低。
2.母亲焦虑的程度会在幼儿的性别这一变量产生差异,主要表现在育儿意识、育儿行为、育儿影响三部分,男孩显著高于女孩。家庭结构主要对于母亲的育儿焦虑的育儿影响维度有影响。母亲是否在外务工对于育儿焦虑会造成影响,在外务工的母亲在育儿意识、育儿行为的得分高于不在外务工的母亲。不同班级的幼儿也会对母亲的育儿焦虑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育儿行为和育儿支持上,育儿行为上小班幼儿会显著更高于中班,在育儿支持上小班高于中班和大班。
3.幼儿心理健康整体处于一个中等程度,其中社会适应不良和性格缺陷的得分都相对较高,其他障碍的平均分数最低,其他维度的平均分都处于中间位置。
4.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心理健康会造成影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其他障碍 6 个维度上男孩平均分显著高于女孩。家庭结构会在幼儿心理的其他障碍上存在差异,三代人一起居住的大家庭中幼儿的得分要高于夫妇与孩子的核心家庭的得分。母亲是否在外务工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外务工的母亲在情绪障碍上得分较高。不同班级的幼儿心理健康在其他障碍这一维度上,小班幼儿高于大班幼儿,中班幼儿也高于大班幼儿。
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母亲在育儿焦虑的四个维度上得分越高,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得分也会越高,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可能越大。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育儿意识、育儿行为、育儿支持三个方面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且对于心理健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