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里的儿童——对X村儿童观的人类学调查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899 论文编号:sb2021111110531939575 日期:2021-12-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随着家庭中孩子数目的减少,家庭资源向儿童倾斜,也就是对儿童的人力资源的投资。人们愈发关注儿童,社会转型开拓了农村家庭社会流动的新途径,祖辈父辈一代代的人生经历,也使得父母对子女怀有了更高的期望。社会的转型与结构的变迁,也使得人们开始对男孩和女孩的效用与态度有了新的理解与评价,更多的人们站在了“男孩女孩都一样”的立场。这些家庭内部与和外部社会文化的变迁趋势,导致家庭中儿童观的变迁。

一、村落儿童及其教养习俗

(一)30-50 年代:传承家族的血脉
暮年之人承载了村庄童年的记忆,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村子里的老人不多,大多听力较弱,几乎每次交谈时都是喊着,而能以正常声音与之交流的老人屈指可数。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儿童是什么?儿童是如何被养育的?他们的言语中提到更多的“小子”,男孩才是家族血脉的传承,才能传宗接代;人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容易信奉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神灵”;人们的童年游戏大多出现在农忙后闲暇的时光,村中的花、鸟、虫、石都是人们可以娱乐的对象。
1.戴长命锁的男孩
路过刘阿姨家时,看见她在院子里扯棒子皮,便上前主动帮忙一起剥。自然而然的开始的对话,在被询问到过去有什么诞生礼时,只有男孩才能戴长命锁,她谈到“那时候老人(她父母那一代)生小孩经常死小孩,家里有小子的就是戴着长命锁保命。俺奶奶是大家闺秀,是一个大财主家唯一的一个闺女,她家那陪送可大了(嫁妆多),生了俺兄弟之后,我奶奶就给了他一个长命锁,应该是银子做的,俺还记得那锁长满了锈。俺们几个妮儿可就没有这福分戴长命锁……”(LCP1958-1)她丈夫那时戴的是长命锁,后来传给了儿子,儿子出生那阵子用了用,便收藏封存起来了。在征得刘姨的同意后,便找了出来,摄了照片。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锁呈云头如意锁型,正面是“海福”二字,反面图为“天仙送子”,正反两面均配有花雕、祥云等装饰。
图 1-1   长命锁正面  图 1-2  长命锁反面
图 1-1   长命锁正面                            图 1-2  长命锁反面
.........................

(二)60-80 年代:养育新的劳动力
较之于 30-50 年代,60-80 年代农村社会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乡村民众历经了“新社会”的集体生活。乡村民众步入集体化生活,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群历经了独特的童年生活,大多都念过几年书,但依旧逃不掉要带弟弟妹妹、下地干农活等等。多数人提到自己小时候尽干农活了,比如种棒子(玉米)、喂猪、锄草、拾棉花等等。劳动时间的比重远远大于上学读书的时间,既读书又劳动的儿童,在成人的眼中不仅是延续家族的“香火”,而且是未来的“劳动力”;人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大多是复制粘贴老一辈的育儿经验,如喂食习惯、孩子生病治愈的土方法等等;由于当时的儿童玩具极其匮乏,即便有玩具也买不起,人们玩的都是就地取材制成的玩具。
1.“多生个小孩,多挣个工分”
伴随着土地改革,在国家权力的深度介入下,中国社会进入集体化时代,乡村民众步入集体化生活,也习惯了集体形式的生活,所以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捱过饥饿,在集体化发展阶段内,乡村民众生活方式有了巨大变化,此前以家庭为单位逐步过渡到以集体生活生产模式中,并开启了挣工分的日子。在传统社会,家庭是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其不仅仅属于经济单位,更多的也是社会文化单位。而集体化发展阶段,家庭地位逐步被集体所取代,确切地说被生产队所取代,生产队替代家庭,成为新的社会单元,发挥着经济单位、政治与社会文化单位的作用。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集体公社生产制度,人们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领域的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热情,后续几年发展历程中,农业丰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常态。在这特殊的时代里,儿童既要充当照顾弟弟妹妹的“小爸爸”“小妈妈”,又是潜在的劳动力。刘姨说到“那时候多个人,就多碗饭吃啊,可不就想多生孩子,多个挣工分的人,也多个劳动力啊。后来开始的计划生育,不让生多了,有的人们偷着躲着还是生了几个……”(LXH1973-1)就像王姨的经历一样,“当时俺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了,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又怀上了,怀上了俺就说去打掉啊,当时家里开着小卖部俺怕他们知道了不让开,俺当家的不让打,后来月份越来越大,俺就穿棉袄遮住,又热又不敢出家门,不能让人发现啊。后来人家计划生育的干部,也就是那个姑,到家里吵着闹着不打掉就要拆房子,闹得很凶,最后被俺当家的赶出去了,俺当家的也是厉害。后来还是偷着生下来了,是个小子,高兴坏了。后来也罚了款,还给人送了些钱才拿下的准生证。”(WHC1968-1)
...............................

二、村落民众的儿童观

(一)30-50 年代:家族的儿童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②婚姻、血缘、家系、收养等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生活、生产、消费的初级社会群体,因此可以这样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是个人建立社会关系的起点。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如此写道,“中国家庭是自成一体的小天地,是一个微型的邦国。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才是当地政治生活中负责的成分。”③“家庭”与“家族”的概念镶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X 村的家庭当中都是使用父系血缘作为建立家庭的基础,家庭的划分根据“五服”而定。其中子辈、孙辈、曾孙辈、曾孙辈之子、曾孙辈之孙分别是一至五服。家庭与家族的伦理,被默认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纲领。诸如,操办家庭丧事的过程中,针对子孙后代服孝的传统习俗是五服之内服孝,对于操办家庭的婚嫁喜事的过程中,也是“五服”以内的亲人共同进行操办,外者较少参与。“五服”再延伸构成家族。旧时,以族中辈分最大者为族长,族中大事由族长定夺。每年族中男子聚会一次,吃会饭,费用由族产或按户分排。多数家族有续家谱之习,每年续修一次,春节期间将家谱挂出。这些旧时代的传统习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又有部分习俗开始恢复。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俗语道出了这个时代乡村民众童年生活的苦楚。普通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帮着父母做事,诸如看孩子、放牛、割草、捡柴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十几岁,则下地干活,出大力,为家庭的生计着想。儿童观似乎不能解决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实际问题,但却是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养儿防老是绝大多数父母无可厚非的必然选择。在人们的观念中,童年时期并不是一段无忧无虑欢乐时光,更是一段早已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早早挑起家庭重担的时期,可谓是短暂而艰苦的童年。在人们的观念中,孩子劳动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

(二)60-80 年代:国家的儿童
生育的观念一直根植于传统社会中,这是不可反驳的事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同时也关系着家族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 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出台,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结束了一夫多妻的封建制度,19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自然的、无计划的生育变成强制的、有计划的生育,这也是人们生孩子从个人的事情、家族的事情,逐渐变成了国家的事情。儿童可以为家长所用,儿童傲人的成绩与出人头地的作为是光耀门楣的体现,是家长脸上贴金的工具;儿童为国家所用,儿童是未来建设祖国的花朵。可见当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类似的口号深入人心。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的农村社会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乡村民众历经了“新社会”的集体生活。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国家主导的、以革命运动的形式推进的社会工程和社会试验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也带来普通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变化。伴随着土地改革,在国家权力的深度介入下,中国社会进入集体化时代,乡村民众步入集体化生活,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群历经了独特的童年生活,大多都念过几年书,但依旧逃不掉要带弟弟妹妹、下地干农活等等。多数人提到自己小时候尽干农活了,比如种棒子(玉米)、喂猪、锄草、拾棉花等等。劳动时间的比重远远大于上学读书的时间,既读书又劳动的儿童,不仅是延续家族的“香火”,而且是未来的“劳动力”,更是读书光耀门庭的“工具”。
捱过饥饿,我国社会进入集体化时代之后,广大乡村民众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变,很多人的观念开始被动改变,以前以家庭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向以集体为核心的思想观念转变,此时的社会进入了工分时代,人们开始了挣工分的生活。家庭这个特殊的组织是传统社会当中最基础的活动单位,担任着众多的社会角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单位。在我国社会到了集体化时代后,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被代替,主要是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集体所取代。我国自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集体公社生产制度后,人们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领域的体制改革,提高了我国广大农民群体的社会生产主动性,实现了农村地区的丰产。
图 1-4  村民家“多子多福”墙贴画          图 1-5  村民家“多子多福”墙贴画
图 1-4  村民家“多子多福”墙贴画          图 1-5  村民家“多子多福”墙贴画

.........................

三、乡村民众儿童观的变迁 ................................... 49
(一)儿童是什么? ................................. 50
(二)儿童怎么养? ................................... 52
(三)儿童做什么游戏? .................................. 54
四、乡村民众儿童观的走向 .................................... 57
(一)变革场域:成人视角走向儿童视角 .................................... 57
(二)突破惯习:性别平等育儿实践落地 ................................ 57
(三)反思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互动 ....................... 58
结语 .................................... 60 

四、乡村民众儿童观的走向

(一)变革场域:成人视角走向儿童视角
儿童观是认知主体以儿童为对象建构出的一种社会知识,随“儿童形象”的诞生而形成,并影响着“儿童形象”的塑造。儿童观的社会建构属性使得儿童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认识论的演变而不断更替。儿童观是人们赋予“儿童”一定的意义,是儿童的自然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主观反映,虽是主观反映但却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反映,而是依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所作出的反映,即为人们的社会建构的产物。①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儿童观就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建构过程。教养习俗与儿童观念不是静态固定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儿童观既然是人们社会性建构出的,那么就不免在不同的建构主体间存在差异,在不同时代存在差异。
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乡村文化实践场域中,多是高高在上的“成人视角”,譬如,不把儿童当回事,眼里“看不见”儿童,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是未来的劳动力等等。在一个完全是“成人霸权”的乡村社会中,“儿童”是被遮蔽的,是沉默的。在研究中,不同年代民众的儿童观呈现出一种愈发关注儿童的趋势,人们开始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观不仅仅止于家庭,它还是各种力量可介入操控的对象,比如家族、国家、社会文化等,争夺对民众儿童观念的文化霸权,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与观念。人们心中应然的儿童,从单一的“听话的”“顺从的”,逐渐成为“可对话式的”;在定义儿童时,人们开始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自身的“儿童视角”出发,构建儿童与童年概念。“文化反哺”现象在乡村文化实践中尤其突出,“像孩子学习”的口号与行动并行。
...........................

结语


总结上文内容,大致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农村民众儿童观的一个雏形。在传统复杂多样的教养习俗中,渗透着来自神灵的“文化权威”,不同年代出生人群的经验与观念在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儿童的特性逐步被乡村民众“看见”,儿童的地位也一跃成为家庭的核心,认识到了儿童的教育与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年长的村民多次感叹年轻人的想法更周到,应该像孩子多学习,“后喻文化”也逐渐在农村民众心中萌芽。人们的儿童观,经历了从家族、到国家,再到个人的过程;儿童与成人关系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儿童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安排,更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其强调儿童就是儿童自己;“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字眼也较少出现在人们的口中;较于从前人们对儿童的熟视无睹,现在人们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儿童。
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父母一代的人生经历,构成了影响到人们儿童观的重要条件。随着家庭中孩子数目的减少,家庭资源向儿童倾斜,也就是对儿童的人力资源的投资。人们愈发关注儿童,社会转型开拓了农村家庭社会流动的新途径,祖辈父辈一代代的人生经历,也使得父母对子女怀有了更高的期望。社会的转型与结构的变迁,也使得人们开始对男孩和女孩的效用与态度有了新的理解与评价,更多的人们站在了“男孩女孩都一样”的立场。这些家庭内部与和外部社会文化的变迁趋势,导致家庭中儿童观的变迁。
人类学关注的是“文化”,是“人”。直观来讲,相比实打实的数据说话的社会结构,而“文化”就是个很虚的东西,但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创造文化,而同时又被文化束缚。在中国急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各部分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往往是很快的,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化则较慢,城市变化较快,农村较慢。但是,儿童没有高低之分,希冀人们口中提及的都是“儿童”,而非“城市儿童”“农村儿童”。当社会把目光聚焦于经济、文化、技术等的发展,同时也不应忽略文化最初的载体——儿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