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曾经有人说过,“音乐是世界共通的交流语”。可见,音乐是能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被每一个人理解,不需要翻译就能交流情感、相互沟通的世界性语言。[1]在幼儿园一周主题活动中,音乐教育活动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这与幼儿喜爱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展现自己、表现自我的天性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园教育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之间的互动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仍然以教师为权威,更多的是教师与多名幼儿的互动,缺少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这将影响到最终的活动效果及幼儿人际关系的形成。其次师幼互动中还存在负向性互动,教师在互动中表现出对幼儿的不满、厌恶甚至愤怒的情感倾向,幼儿反馈的情感有明显的胆怯、害怕的倾向,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师幼互动不仅是老师与幼儿的简单言语互动,而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任何方式、属性、级别的心理相互作用或行为的交互影响。[2]教师通过与幼儿较好的交流来了解幼儿需要,随之给予恰当的帮助或指导,这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幼儿健康发展提供保障。《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关于艺术领域方面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方便于幼儿取放的原料包、用具或物品给幼儿。并较多的鼓励幼儿唱歌、跳舞,支持与回馈那些不自主的哼唱与跳跃以及其它的音乐表现,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乐趣。[3]《指南》里艺术领域方面还强调教师给予幼儿提供的帮助、指导要适度,不能破坏幼儿的自主活动,更不能干涉引导幼儿按教师的意愿感受音乐。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师幼互动,但笔者所涉猎的文献中有些偏重于五大领域的科学和健康领域,有些偏重于游戏或区域活动,而对幼儿审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艺术领域的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并不多见。所以笔者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拟定为论文题目,并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对现在幼儿园里音乐教育活动有深一步的了解,并能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相应的给出合理性的改进建议。
.........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在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教师和幼儿的双向互动。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概念有不一样的解释。刘晶波老师是我国最早、最典型的系统性的研究师幼互动的人。她再《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一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指出师幼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师幼互动即小学教育之前的教育中老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狭义的师幼互动是专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教师与 3—6岁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陈春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靠师幼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是教师与幼儿用言语、眼神、手势等多种形式的一一对应的沟通,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如果离开师幼的良好互动也是没办法进行的。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对幼儿施以音乐教学的教育过程即称之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6]周素珍认为素质教育之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的、有规划的培养幼儿音乐审美的教育。[7]张欣认为,音乐教育又称之为情感艺术教育,对幼儿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还可以培养道德情怀、美化心灵、提升品位,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8] 由此本文定义为幼儿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幼儿实施的音乐教育活动,以此来促进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的艺术领域的教育过程。
.........
(二)研究综述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以下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方法。FIAS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由美国学者 Flanders 提出来的,是当前师生互动研究中最经常被使用到的,也是引入我国最早的师生互动分析量表。FIAS 是以时间取样的方式,记录课堂状态,将分析定为 3 个维度 10 个子项,可以概括为深入课上去观察速记师生之间的对话,并对记录的数据结果进行矩阵分析。[9]由 Wubbels 等人编制的教师互动问卷 QTI, 翻译成中文名字为《教师互动问卷》[10]该问卷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专家 Leary 的“交流模型”,这个模型分为亲密性和影响力两个维度。[11]QTI 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可以用于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12]Bridget Hamre 等人编制的 CLASS 教学评估编码系统,[13]研究者可从情感支持,课堂组织,教育支持三个维度对师幼互动进行观察和纪录。这个 CLASS 教学评估系统在美国是被充分验证过的,使用这个课上评估系统不仅能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所改观,使教育成绩有所提升,而且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4]除以上三种分析系统外还有克拉斯德分析技术,斯坦林观察系统、师生关系量表等也在我国运用的较广泛。
........
三、研究对象、方法、工具 .......... 7
(一)研究对象 ....... 7
(二)研究方法 ....... 8
(三)研究工具 ....... 8
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 ............ 10
(一)音乐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主体情况 ......... 10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内容情况 ......... 12
(三)音乐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性质情况 ......... 17
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 23
(一)各年龄班教师仍是活动的主控者 .... 23
(二)教师在互动内容上侧重点有偏差 .... 26
(三)活动过程中和结尾处忽视了情境渲染 .... 26
(四)教师关注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 ......... 27
(五)教师较少积极回馈幼儿 .... 27
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各年龄班教师仍是活动的主控者
通过对师幼互动主体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教师为主体的互动远多于幼儿,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年龄班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以教师为主控的原因有一下两点:在访谈中发现,多数教师都对《指南》有很好的理解,都能从理论方面分析出幼儿艺术领域教育活动的特点,例如她们认为幼儿音乐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给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音乐。幼儿感受的音乐与成人不同,教师不能干预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相当多教师恰恰忽视了幼儿的天性,把自己对音乐、对艺术的理解强加给幼儿,追求幼儿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强制性的灌输给幼儿音乐方面的知识,很少给幼儿表达自己体会的机会。 案例一: 中班音乐教育活动——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在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打节拍时,苗苗突然站起来,和老师打着不一样的节拍,并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老师严厉的告诉苗苗:“快坐好”并接着按照自己的节拍啪打并对其他小朋友说:“像老师这样拍打,看谁拍打的与老师不一样”。 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理会幼儿的创造,阻止了幼儿的主动性,要求幼儿按照既定的音乐知识去练习,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在阻碍幼儿的审美发展。幼儿园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有发生,如果教师能多鼓励幼儿创造,幼儿一定有更丰富的音乐感受。这位教师对苗苗的严厉无形中也阻止了很多像苗苗一样有自己想法的幼儿,他们虽然有想法,却不会像苗苗一样表达出来了。


...........
结论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及反馈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反应与要求之间的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幼儿园里,教师的关爱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亲切的问候、关切的眼神、亲昵的语言、耐心的指导都是关爱幼儿的体现。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归属感与爱的需要。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的幼儿,都应该被爱与尊重。即使教师教给了幼儿相当多的音乐知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习惯、强壮的身体,却没有给予幼儿爱与关怀,教师的教育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教师充满爱的教育,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显然,教师的鼓励能够激发、维持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幼儿对自身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并且对自己的活动能力产生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摒弃冷漠、不耐烦、抱怨等消极性质的互动,多一些耐心、爱与关怀,那么教师才能在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的同时促进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开启互动时所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明确,要注意艺术性、儿童性,要注意用语音、语调、音色、节奏的变化来渲染艺术气氛,也要注意使用幼儿喜爱的、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幼儿沟通。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语速,提问后应给予幼儿提供思考的时间,不宜将几个问题一次性连续的提出。另外,还要辅以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34]教师在对幼儿付出爱与关怀时,也能收获幼儿所回应的爱,以此减轻职业倦怠。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