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古今文献研究
1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
中医古籍文献中虽未有“肺癌”病名的记载,然却有类似其病名、证候表现、病因病机、方药、转归预后等的描述。如在《素问奇病论》有述:息贲症见“病胁下满气上逆病名曰息积。”《素问玉机真脏论》谓“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难经五十六难》云:“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济生方》中:“息贲之状,在右助下,覆大如杯,端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頃,肤寒,皮肿时痛,或如風缘,或如针刺。”这些描述均与肺癌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有相似之处;又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中指出“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疲,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东医宝鉴》述有:“痈疽发于内者,当审脏腑,如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也。”对肺癌的形成机理做出了精辟论述;在方药治疗上,《圣惠方》中记载的治疗息贲咳嗽见血、胸痛喘促、痰點不利、面黄肌痩等症的方药,李东垣所创的息贲丸,陈无择治疗肺之积的咳嗽方,所治之病证均似于肺癌;在转归预后方面,《证治要诀嗽血》中“热壅于肺能嗽血,久嗽伤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已久成劳也。”张景岳曰:“劳唆,声声不能出或喘息气促者,此肺脏败也,必死。”《青囊秘块》谓:“人有久咳之后,肺管损伤,皮肤黄瘦,咽喉雌观……,人以为肺中痈也,谁知是肺疫而生拖乎?此等之症,不易解救。”《张氏医通》曰:“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肺花搭,难治。”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肺癌的转归预后。由此可见,中医“息贲”、“肺积”、“咳嗽”、“略血”、“胸痛”、“痰饮”、“喘证”、“肺壅”、“肺疽”、“肺花搭”等病名可归属于中医肺癌的范畴。
中医肺癌病名的记载,首见于由方药中、邓铁涛等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专立“癌证”一章,对中医肺癌的概念和内涵做了详细的介绍。
2肺癌的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综观古今医家对肺癌发病的认识,不外乎正虚与邪实。主要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降低了机体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宣降失司,气机不畅,而致气滞血疲,津液输布不利,壅结为痰湿,痰湿与疲毒交结久聚于肺而成。
综观古今医家对肺癌发病的认识,不外乎正虚与邪实。主要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降低了机体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宣降失司,气机不畅,而致气滞血疲,津液输布不利,壅结为痰湿,痰湿与疲毒交结久聚于肺而成。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概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杂病源流犀烛》中亦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致湿聚生痰,肺为痰之器,痰池留于水之上源,阻滞肺络,痰疲为患,结于胸中,肿块逐渐形成。④外感邪毒,毒疲内蕴。《灵枢九针论》有记载:“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肺为娇脏,开穷于鼻,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六淫邪气、废气、香烟、矿尘、石棉、放射性物质等邪毒侵袭肺脏,肺宣降失司,肺气郁滞,气滞血疲,毒癖结聚,日久成癌。周仲琪认为,“癌毒”是肺癌致病的基本病理。癌毒留着为先,日久成瘤,狂夺精微以自养,致机体衰弱、失调,诸症迭起。
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肺癌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多年来为求辨证分型的规范、标准化,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而辨证分型依据的多样概括来讲有如下几种:
①根据病因病机分型。李忠等认为,肺癌气阴不足是本,热毒、痰池、疲血内停是标。分为四型:阴虚热毒型、肺热痰疲型、脾虚痰湿型、气阴两虚型;唐文秀等根据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禀赋强弱、阴阳盛衰、正虚邪实等不同的病机特点,分为:肺脾气虚型、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痰湿疲阻型;查人俊等根据病机特点分为五型:肺郁不宣气滞血疲型、痰湿内盛壅阻肺络型、阴虚火旺热毒蕴肺型、气阴两亏热毒内结型、久病正虚气血双亏型。
第二部分临床病案研究
1研究目的
目前为止,尽管学者们对肺癌的中医证候规范研究做过不少探索,但由于证候收集尚不全面和完善,加之临床辨证分型的纷杂,疗效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肺癌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尚未得到共识。五脏系统辨证体系是吴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所创建的辨证思维模式。以五脏系统为病位核心,并按病性分类立证,可以执简驳繁地把握临床复杂多变的证,具有灵活性和普适性。本研究在五脏系统辨证思维模式的指导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肺癌的病位、病性辨证要素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肺癌的疾病本质;通过对病位、病性要素的聚类分析,以探讨肺癌的辨证规律。
目前有关肺癌中医证型与现代客观检测指标的关联性的研究己有多位学者探研,研究结论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研究中制定的肺癌中医证型的多样化。研究者有的按病因病机分型,有的按临床经验辨证分型,有的按文献统计结果分型,分歧较大,且不足以全面概括肺癌临床动态、复杂的证候。②研究采用的方法不一。使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不同等。本研究试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探索肺癌的病理分型、分期、肿瘤标志物等指标与病位、病性的相关性。通过对病位、病性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从而可避免在肺癌中医辨证分型上的众说纷绘。
2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病例434例。副除资料不全和排除标准者,共计400例。
纳入标准:确诊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未经手术治疗或经放化疗结束2个月以上;观察的临床内容能为辨证提供依据者。排除标准:不符合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临床资料不全者。
聚类分析是一对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归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和处理,来判断个体是否有聚集现象。其原理为:先将若干个变量各自看作一类,然后将相似系数最大距离最小或相关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为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的相似系数,再选择相似系数最大的两类归为一类,如此重复,直至所有变量都归类完成。近年来,聚类分析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中,是中医诊断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探索性思路与方法。


结果显示:与腺癌相关的病位依次有:肺、脾。与鳞癌相关的病位有:肺。与小细胞肺癌相关的病位有:脾。与大细胞癌相关的病位依次有:肝、脑、骨、心、肾。与腺癌相关的病性依次有:气虚、血癖、阴虚。与麟癌相关的病性有:痰阻、阴虚。与小细胞肺癌相关的病性有:痰阻。与大细胞癌相关的病性依次有:疲阻、血癖、阴虚。
第二部分临床病案....................9
1研究目的....................9
2研究对象....................9
2.1病例来源....................9
2.2病例选择标准....................9
3研究方法....................9
4诊断标准....................10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与分析....................23
1肺癌病证辨证规律研究....................23
1.1肺癌基本病理研究....................23
1.2肺癌辨证规律研究....................23
2肺癌病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探析....................25
2.1肺癌病证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探析....................25
第四部分创新点与展望....................28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与分析
1肺癌病证辨证规律研究
结合病位和病性的聚类分析结果,肺癌的正虚以脾气虚者居多,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易踉生痰,痰独内蕴,阻碍气血运行,而致气滞血疲,痰独与血疲交阻于肺,发为肺癌。痰池和癖血具有两重性,它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故肺癌的基本病理为痰瘀阻肺。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400例肺癌患者常见症状分布情况显示:脾与肺之间紧密相关。脾虚运化失职,水湿不运,停聚于肺;肺失宣降,水液不能布散和通降,停聚于肺,化为痰饮。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忙痰之器。”肾的功能失常与肺有一定的关系。五脏之阴都由肾阴来滋养濡润,五脏之阳都由肾阳来温胞推动。“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肺脏虚损到一定程度,势必导致肾之阴阳的虚衰。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关系。肺失宣肃或是肺气不足,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导致血行异常,癖阻心脉,亦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所以肺癌的病变本位为肺,常涉及脾、肾和心等脏。结合统计出的常见病性要素:血疲、疲独、气虚、阴虚、热(火)、阳虚、水停、血虚、气滞。
①明辨肺癌的病位要素
患者有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咳痰,皮肤干燥、瘙痒、斑疫等症,为肺系病位特征;有腹痛,腹胀,呃逆,暖气,纳呆,恶心,呕吐,便溏,肢体困重,舌淡,舌苔薄或白腻,脉沉细等症,为脾系病位特征;有心淨,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面、唇、舌青紫等症,为心系病位特征;胁痛,胁胀,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善太息,视物模糊,两目干湿,脉弦等症,为肝系病位特征;腰膝酸软,腰痛,耳鸣、听力减退,呼多吸少,齿摇发脱,五更泄湾等症,为肾系病位特征。
②明辨肺癌的病性要素
患者有胸闷,咳痰,痰质點,胺癌,舌苔腻,脉滑等症,为痰病性特征;有胸痛、刺痛拒按、痛定不移、夜甚,咳血,面色晦暗,舌紫騎、有疲斑、癖点,脉湿等症,为血疲病性特征;有气短,乏力,神疲,自汗,痰白质稀,面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等症,为气虚病性特征;有干咳,或痰少难咯,咳痰中夹血丝,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为阴虚病性特征;有胸痛,面红目赤,口渴饮冷,身热烦躁,尿黄,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为热(火)病性特征;有咳吐涎沫,量多质稀,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胖嫩,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症,为阳虚病性特征;有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水肿,尿少,口渴不欲饮,舌淡胖,苔滑,脉沉弦等症,为水停病性特征;有胸胁部胀闷疼痛,或为窜痛、痛不固定,善太息,情志不畅,脉弦等症,为气滞病性特征。
第四部分创新点与展望
遵循吴师构建的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的五脏系统辨证新体系原则,不拘泥于己有的纷繁不统一的病证分型,对肺癌的病位、病性辨证要素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肺癌的疾病本质和辨证规律。
首次以病位、病性为研究对象,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探讨其与肺癌的病理分型、TNM分期、肿瘤标志物与的相关性。本文所探讨的肺癌病证与现代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尚缺少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还有待于不断完善。
病证与现代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尚属探讨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肺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诊断学。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