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alB型乳腺癌易感性与BRCA1基因rs1060915单核苷酸多态性关系的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1877 论文编号:sb2021062209243936099 日期:2021-07-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结论有BRCA1 rs1060915 GA 基因型与 LuminalB 型乳腺癌的易感性相关。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下,病例组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下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携带 BRCA1rs1060915 GA 基因型的 LuminalB 型乳腺癌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而发病年龄、月经史、内脏转移、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基因型差异之间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

第 1 章 综述

1.1BRCA1 及作用机制
BRCA1 的分子结构
BRCA1 基因(17q21,染色体 17:43,044,294 至 43,125,482)由 24 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一个 220kDa 的核蛋白,由 1863 个氨基酸组成[4],与染色质相互作用。BRCA1 基因中最大的外显子是外显子 11(3.5kbp),其序列包含了对于乳腺癌患者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频繁的基因突变。BRCA1 蛋白的 N-末端是 C3HC4 型锌指环,由 8 个氨基酸与两个锌原子结合形成环状结构,对形成 E3 泛素连接酶复合物必不可少。当 BRCA1 与异源二聚体伙伴蛋白 BRCA1 相关环区蛋白 1(BRCA1AssociatedRINGDomainprotein1,BARD1)结合,作为 E3 泛素连接酶发挥作用。BRCA1 的 C 末端重复序列(BRCA1C-terminal,BRCT)是 BRCA1 的第二个结构元件,是磷酸肽结合域,BRCA1 通过其 BRCT 结构域与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复合物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转录过程[5,10]。
1.1.2BRCA1 的作用机制
20 世纪 90 年代,两个主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 和 BRCA2 被发现。BRCA1 是肿瘤抑制基因,其在功能上是隐性的,因此当等位基因同时突变,才能导致发展成为乳腺癌[20,21]。BRCA1 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周期检查点在控制和DNA 损伤修复来发挥其肿瘤抑制功能,通过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 HR)无差错修复 DNA 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是其肿瘤抑制活性的重要因素[6,7,8,53]。BRCA1/2 的胚系突变损害同源重组修复,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使个体易患乳腺癌(称为 BRCA1/2 胚系突变型乳腺癌,gBRCA-BC)。除此之外,BRCA1 参与细胞内泛素化调节机制。
........................

1.2BRCA1 基因与癌症的相关研究
1.2.1BRCA1 基因与癌症
目前对 BRCA1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BRCA1 基因突变,而针对 BRCA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相对较少。BRCA1 基因突变可导致多种类型的癌症,如女性发病率较高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男性前列腺癌和较为罕见的男性乳腺癌,以及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等其他类型癌症[16]。乳腺癌信息核心数据库中,记录了超过两千个 BRCA1 基因有害突变,最常见的 BRCA1 突变位于 BRCT 和指环结构域,以及编码 BRCA1 功能的外显子 11-13[14]。不同位置的 BRCA1 突变,其患癌风险是不同的,例如外显子 11 的有害突变与较低的乳腺癌风险和较高的卵巢癌风险相关[15]。最常见的 BRCA1 基因变异类型,包括小的插入/缺失移码,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非同义截断和剪接位点的破坏[11,12]。
1.2.2 BRCA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
BRCA1 胚系突变的女性携带者,患 BC 的终身风险高达 90%,患卵巢癌的风险高达 40%-50%[22,23]。基于不同人群的回顾性研究结果,BRCA1 突变携带者至 70 岁的累积乳腺癌风险,估计在 40%至 87%之间,这些研究的风险估计有很大的置信区间,抽样(基于人群/高危家庭)、人群和突变特征、分析方法以及其他遗传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可能是风险估计差异的原因[25-29]。BRCA1 突变携带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在 30-50 岁之间大幅增加。BRCA1 突变具有群体特异性,一些突变在孤立群体中出现频率很高,被称为创始人突变,据报道中国的 BRCA1 基因突变携带者,患乳腺癌风险比其他国家低[24]。BRCA 基因突变携带者一旦被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患对侧乳腺癌或再次患同侧乳腺癌的风险会有所增高。既往研究报道 BRCA1 影响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转录活性,因而发生的乳腺癌往往倾向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而 BRCA2 有害突变携带者发生的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与散发性乳腺癌相似[30,31,57]。
............................

第 2 章 资料与方法

2.1主要实验试剂
表 3.1 实验试剂
表 3.1 实验试剂

...........................

2.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纳入 1116 例中国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 511 例 LuminalB 型乳腺癌患者为病例组,605 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为 2016 年至 2017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 LuminalB 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入组条件包括抽血前未经过任何治疗且无其他原发肿瘤病史,且所有患者的乳腺原发灶都经病理证实,对照组为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女性。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月经史、家族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子分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脉管癌栓、神经浸润、组织学分级等。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 年版),判定 LuminalB(HER2 阴性)型乳腺癌标准为 ER/PR 阳性、HER2 阴性且 Ki-67增殖指数高或 PR 低表达,LuminalB(HER2 阳性)型乳腺癌标准为 ER/PR 阳性、HER2 阳性(蛋白过表达或基因扩增)且为任何状态的 Ki-67。入组患者均满足上述入组标准。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获得所有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采集每名受试者 5ml 静脉血,保存于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 的试管中留用。
......................

第 3 章 资料与方法 ..........................9
3.1 主要实验设备.........................9
3.2 主要实验试剂...........................9
第 4 章 结果........................14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14
4.2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16
第 5 章 讨论.......................21

第 5 章 讨论

本研究探讨 BRCA1 rs1060915 基因多态性与 LuminalB 型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分析不同 BRCA1rs1060915 基因型与 LuminalB 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比较采用 t 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为 50.12±9.65 岁和 36.84±11.29 岁,两组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调整年龄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rs1060915 位点与 LuminalB 型乳腺癌的关联性,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我们观察到 BRCA1 rs1060915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下,病例组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下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 GA 基因型人患病风险是携带 AA 基因型的人的1.413 倍。超显性结果:携带 GA 基因型的人患病风险是携带 AA 或 GG 基因型人的 1.478 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携带 GA 基因型的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c2=5.157,P=0.023)。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与基因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 Figueiredo 等人[3]的研究结果相类似,Figueiredo 等人发现 BRCA1rs1060915 中特定的 SNP 在携带 BRCA1 已知有害突变的女性中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鉴于目前大多数的SNP 与乳腺癌易感性研究样本量较小,及 BRCA1 基因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关联性,故缺少对 BRCA1 及不同乳腺癌亚组之间关系的详细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BRC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对不同乳腺癌亚型的易感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

第 6 章 结论


BRCA1 rs1060915 GA 基因型与 LuminalB 型乳腺癌的易感性相关。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下,病例组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下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携带 BRCA1rs1060915 GA 基因型的 LuminalB 型乳腺癌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而发病年龄、月经史、内脏转移、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基因型差异之间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