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现实儿童观与儿童教育扭曲所引发的思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尽管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和认可,然而我们也感受到每个家庭对子女的高期望和面对众多早期教育项目与宣传的迷茫与无奈。在这种迷茫与无奈中,我国的儿童教育陷入了种种困难,学前教育小学化屡屡得不到有效的改治,各种特长班和兴趣班的泛滥,儿童与成人各自人性的彰显与权力实现中冲突与摩擦依然不绝,儿童的人格与权力常常因成人的意志被轻而易举地践踏——儿童的“未来自我”被成人所设计,不少媒体中的儿童被包装成给成人添乐的“小丑”,多数教育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仍以教材设计和教师的意志为根基。 这些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不体现出当下成人、社会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这就是说我们社会、家庭依然缺乏对儿童、儿童教育的正确认识。休谟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①因此对儿童的研究应该回归到对人的研究上,儿童教育的回归必须回到对人本质的研究上。只有在对人的生命本质有全面的理解和解释之后,才能真正把人从动物世界中提升出来,进而全面理解“人”。只有在深刻理解人的基础上,才能有对儿童全面的把握,才能有正确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因此,从人的本质——人性来谈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才能透彻地理解其要义。人性问题与教育更是密切相关,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必然涉及到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人性和教育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且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始终;教育是造就人性的一个重要工具,是维系和改善人性所必须的,内化为人的潜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理想的人性。.............
........................
第二章 人性观、儿童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教育学既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人,又要基于人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人”,教育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人”进行教育之前,都必须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思索。而对这种人的本质的思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观或人性假设之上。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也就是说我们的儿童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论或人性假设之上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历史上的人性论、儿童观作一梳理,探讨其内涵和关系,以便我们对儿童、儿童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不同视角下的人性观
简而言之,人性观就是对人的本性之观点和看法。严格来说,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涉及到许多学科,如哲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等,所有这些研究基本上回答两个问题:人性是什么和人性应该成为什么。①人性也许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而又相对完整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完全相同的。古往今来,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性,并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家之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一)自然人性论
人们通常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自然人性”这个概念。有时候人们用“自然人性”专指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在这个意义上它多被限定在人的物质性、动物性、生理性方面的概括上。在另外一些时候,人们又用“自然人性”涵盖那些先验人性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凡是认为人性天赋、本性天生的观点,就都被概括为自然(先验)人性论。因此,就人们实际使用情况看,“自然人性”概念具有狭义——人的自然属性,和广义——先验人性论两种涵义。
自然人性论在中国人性论传统和西方人性论传统中一直都存在。不过,在中国哲学史上,认为人性天赋、本性天生的观点占主导地位;在西方更注重从人的物质性、生理性上来理解“自然人性”。对自然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儿童的不同理解。我国春秋时期的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
第三章 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系谱......................................................................22
一、自然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22
二、社会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26
三、理性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29
第四章 儿童教育中儿童观的误区与人性反思........................................................31
一、儿童的物化与人性认识的抽象化..................................................................31
二、儿童的工具化与人性认识的片面化..............................................................33
三、儿童本真的异化与人性认识的静止化..........................................................34
第五章 儿童观的人性回归与儿童教育的人性化..................................................37
一、人性与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所在..........................................................37
二、教育与人性相互不断完善............................................................................38
三、不同人性论对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和要求....................................38
(一)性善人性论与性恶人性论对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和要求...........38
(二)预成人性论与白板人性论对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和要求...........41
四、儿童观的人性回归......................................................................................43
(一)儿童是自然的存在..................................................................................43
(二)儿童是社会性的独立存在.......................................................................44
(三)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45
(四)儿童是未完成的、需教化的...................................................................46
五、儿童教育的人性化回归..............................................................................47
(一)对儿童只能以人的方式来把握...............................................................47
(二)教育生活应适应儿童的生活...................................................................47
(三)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48
(四)儿童教育要开发儿童的可能性...............................................................48
结 语: 认识儿童 认识自己
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还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都表达了人类了解自身的渴求。从古至今,无论东方和西方,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从没有停止过。为了认识世界,为了塑造自身,为了创造未来,人类在不懈地努力着。对儿童的认识与人类认识自身一样久远,一样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可是“人”太过复杂以至“人是什么”所包含的意义决定了对它的任何一种回答都是不完备的。对于“儿童是什么”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且不尽相同。
对于这样两个永恒问题的探究,衍生出了“形而上”的关于人和儿童的本质的探讨——“人性论”和“儿童观”。由于人性论与儿童观有着历史的逻辑的一致,因此,从人性论的视角探讨儿童观有着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历史上儿童观的梳理和探究,我们发现人性论与儿童观有着天然的联系。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对人性的观点和看法,决定着对儿童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我们认为人性观是单一的、静止的,那么相应的儿童观也只可能是单一的、静止的;而如果我们认为人性观是多样复杂而发展的,人有共同特性的同时也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那么,相应的儿童观也应当是多样复杂而发展的,并且在承认儿童有共同特性的同时,也能看到儿童的差异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人性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可以对人性产生作用。人性是教育的本质规定性,而教育使人性不断的完善。因此,从人性论探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儿童观与儿童教育。针对我国现有儿童观和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视角分析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51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