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化瘀止痛方加减治疗痰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455 论文编号:sb2023100915550751163 日期:2023-10-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临床医学论文,笔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祛痰化瘀止痛方加减联合艾拉莫德和单独使用艾拉莫德,都能有效的改善痰瘀痹阻型RA患者的ACR20标准各项指标、疾病活动度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但祛痰化瘀止痛方加减联合艾拉莫德改善程度更优,对疾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1.1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描述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祖国医学古典书籍中并无RA的具体记载,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类于“痹证”。在古代医家著作中有“肾痹”“历节风”“风冷”“白虎病”“热痹”“骨癖”“痛风”“鹤膝风”等各种病名的记载,但其根本不离“痹证”的范畴。“痹证”病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其对于痹证病因的阐述为后代中医各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痹病篇”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风寒湿等外邪伤人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皮痹、筋痹、脉痹、肌痹、骨痹。东汉末年医圣张机另立“历节病”,并确立该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经典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用。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记载“历节风候”的病因病机。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是对RA晚期骨关节变形生动地描述,另记载大批民间验方,使其治疗手段得到丰富。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根据其疼痛程度和时间特点立“白虎病”,金元四大家李明之,朱震亨二人立“痛风”病名,朱震亨注重患者体质问题,并将“痰”作为病因引进其论述,在治疗用药上区分上肢下肢不同用药。清朝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致病因素,在治疗痹证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现代中医焦树德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查阅大量资料文献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体会提出“尪痹”作为RA的中医诊断病名。
.............................
2.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2.1流行病学研究
RA的发病率为0.5%~1%,与低纬度地区相比,高纬度地区的发病率更高,同时乡村患病率也高于城市[28]。在中国内陆发病率约在0.2%~0.4%,在不同种族之间RA的发病也存在着差异性,女性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3倍[29],据调查研究发现[30]针对我国RA患者10年随访,其关节畸形发生率可达15%~30%,若不经规范治疗患者极易丧失工作能力,影响患者的自身心理及生活水平,会对家庭、国家医疗保障系统等带来沉重的负担。
2.2病因及发病机制
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小关节受累为主的持续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严重者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结构损伤以及全身炎症的发生,该疾病易累及多个系统[31]。该疾病最根本的病理学改变是滑膜炎症和血管翳的产生,滑膜无菌性炎症主要导致关节的损伤与软骨的破坏,病程的终末期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残疾的情况发生[32]。R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但经过近年来风湿病领域专家研究表明RA的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人群中某些特异性受体识别、机体免疫耐受功能被炎症反复破坏、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很大的关联性。
2.2.1遗传因素
近年来科学研究者们发现了近百个等位基因与RA遗传易感性相关,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非HLA基因。在遗传易感基因HLA中,HLA-DRB1位点与RA的发病密切相关[33],其中HLA-DRB1*04等位基因已被证实能够使北美南部地区人群患病风险增加[34]。在非HLA中,PTPN22可通过激活T细胞诱发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患病[35],PADI4在亚洲人群中有着很高的易感性等[36]。近年来随着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基因表达等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RA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2.临床资料
2.1病例来源
本研究的病例来源于2021年11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痹阻型RA患者共60例(实际完成57例)。
2.2诊断标准
2.2.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10年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61]详见表2-1。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注:适用人群:至少有一个关节明确滑膜炎,滑膜炎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
(1)评分时,四个部分中的每一项均应选择最高得分;
(2)中/大关节:双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
(3)小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拇指指间关节、第2至5跖趾关节;
(4)受累关节任何急性滑膜炎,包括肿胀、压痛;
(5)超过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受累);
(6)四部分总分等于或高于6分即可诊断RA。
......................
3.研究方法
3.1病例分组
采用随机对照原则,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将采集病例60例(实际57例)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1例患者随访失联而脱落,1例患者擅自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予以剔除,实际完成28例)和治疗组30例(1例患者改用其他生物制剂而脱落,实际完成29例)。
3.2治疗方法
3.2.1研究用药及治疗方案
对照组:艾拉莫德片(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84,规格:25mg×14片/盒)25mg/次,2次/日,口服。
治疗组:在口服艾拉莫德片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汤剂。组方:半夏9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陈皮10g、胆南星5g、白芥子9g、半枝莲15g、鸡血藤15g、威灵仙10g、延胡索10g、秦艽10g、茯苓10g、白术10g、穿山龙15g、徐长卿10g、白芍10g、甘草10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煎药室煎制)日一剂,早晚餐后温服各150ml。(加减用药:睡眠不佳者,加首乌藤、酸枣仁;痰浊互结心胸者,加薤白、瓜蒌;血瘀经闭,腹痛者,加三棱、莪术;气血凝滞,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湿热下注者,加苍术、薏苡仁、黄柏、牛膝。)
治疗过程:两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每1周复查1次调整方药,并嘱患者治疗期间注意调节饮食、适度锻炼、调畅情志、慎起居。
.................................
第三部分 讨论......................... 31
1. 选题依据 ................................... 31
2. 导师对痰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31
3. 痰化瘀止痛方组成与浅析 ................................ 32
4. 中药药理与临床 ................................ 33
结论 ................................ 40
第三部分讨论

1.选题依据
RA作为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免疫疾病,近年来患病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迹象,该病致残率高,给患者心理,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据相关调查显示[62]普通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10%,而在RA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高达65%,若在疾病发生后不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患者极易出现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工作能力,这会对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全世界尚无彻底治愈RA的方法。目前对于RA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缓解疼痛、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所带来的炎症反应、保护关节功能的正常结构、控制其他系统或脏器受累等,在用药上多以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为主,但该类药物起效缓慢,个别患者易产生抗药性,生物制剂治疗RA效果显著,但其安全性和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证明,生物制剂往往费用更高,部分患者无法接受,非甾体抗炎药能够缓解RA的关节症状,但其主要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且易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上述治疗手段虽可以联用但长期应用易造成机体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急需一种更加安全、有效、患者接受度高的疗法治疗RA。
随着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医在治疗RA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认可。中医可以做到在辨证的同时兼顾患者体质差异,在治疗上灵活的对中药进行加减,得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控制疾病的活动度,减少并发症,改善疾病症状,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者个人体质盛衰以及地理气候、生活条件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使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导师认为痰瘀痹阻型RA的发病多由脏腑亏虚所致,脾胃亏虚,无以运化水湿,积聚成痰,阻碍周身气血运行,久而成瘀,复受外淫杂感,痰瘀胶结于四肢筋脉关节,发为此证。导师从事多年风湿病临床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基于导师治疗RA思想,探讨祛痰化瘀止痛方治疗痰瘀痹阻型RA的疗效。
..............................
结论
祛痰化瘀止痛方加减联合艾拉莫德和单独使用艾拉莫德,都能有效的改善痰瘀痹阻型RA患者的ACR20标准各项指标、疾病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但祛痰化瘀止痛方加减联合艾拉莫德改善程度更优,对疾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