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少数民族学生之社会适应概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94
论文字数:38620 论文编号:sb2014071310293710104 日期:2014-07-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进行深造,而由于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导致了学生多元化与多样化。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入学人数规模也在增大。穆斯林少数民族有独特民族心理特点与语言文化背景,其思维方法、生活方式等与汉族学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会遇到与汉族学生不一样的困难。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东部、中部世俗文化为主的校园时,他们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而他们的适应状况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题研究。目前国内关于适应的研究都比较分散,尤其以在主流文化中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为研究对象的几乎没有;目前关于适应专题有少量的研究,但是研究内容专注于适应方面的某个方面,如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等,这些研究只能测定其中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全面的研究来揭示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本研究以南京高校的穆斯林大学生为例,对其生活适应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以得到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发生的原因,并给以相对应的建议与意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接触逐渐频繁,在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增加,但在社会适应研究中,对于穆斯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较少。因此,本作品可以丰富此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内地求学,他们必须面对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应,而目前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并不是很理想,此文的研究可以为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内地校园环境提供建议,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他们个人本身发展与再社会化角度出发,都具有现实意义。
……………


1.2基本概念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民族词典》中对少数民族的解释为,少数民族指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除了人数最多的民族外,对人口居于少数的其他民族的统称。在我国,少数民族是对人口居于少数的很多民族的总称。在我国除了汉族外,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他55个民族均为少数民族。穆斯林泛指伊斯兰教徒。此外,穆斯林可指称整个穆斯林世界,也可特指现今伊斯兰国家或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中国的穆斯林民族主要包括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等十个少数民族。适应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本研究中的适应是从生物学衍生而来的,是指个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与环境发生协调的过程,这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最终达到的一种状态。具体来说,个体通过同化、顺应两种方式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即达到了适应状态,个体在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时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变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沃德认为,适应还包含着多层含义,有心理方面的适应、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等。心理方面的适应是指人们的生理、心理的健康。而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是指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很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学生的适应,就是寻求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积极动态平衡,最终达到适应的良好状态。
………


2.文献综述


2.1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国内研究并不是很多,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是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别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心理适应、民族文化适应等。笔者以“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为关键词在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中文章数量较少,这也表明目前国内对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的缺乏。王亚鹏在其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适应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也是一种过程。少数民族个体对文化适应的状况,不仅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直接影响整个群体对国家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前者是因为文化变迁使得自身微观心态的变化,后者是因为文化变迁导致更深层的文化态度和政治态度的变化。瞿明安在其研究中指出,民族适应机制由不同构成因素组成,包括有内在接受机制与外部传播机制,他们相互形成联系的整体。内在接受机制指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控制,是民族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旳现实价值体现,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导向作用等。外部传播机制指由于本民族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心理满足需要,对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的接受。罗康隆在其研究中指出,适应是对社会与自然的双重调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双重适应辩证统一中得到平衡,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在调适双重性中失去平衡都将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
………………


2.2已有研究的不足
从以上国内外文献综述中看出,虽然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适应有过探讨,但只是局限于单独某个方面,而且社会学角度入手的探讨较少。
第一、专门针对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内容都比较零散。
第二、从文献搜索看,很少有学者能够对少数民族适应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而且从特殊群体的适应方面入手研究更为缺少。
第三、少有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并没有将民族宗教信仰区分开来,笔者则主要针对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研,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实证分析,对高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由上得出,在我国,对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社会适应问题尚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因此,笔者在前人己有的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


3.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9
3.1研究方法.........9 
3.2文化适应理论 .........10
3.2.1文化休克......... 10
3.2.2文化适应阶段......... 11
3.2.3文化适应模式......... 13
4.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 14
4.1研究说明......... 14
4.1.1研究分析 ......... 14
4.1.2方法运用 .........14
4.1.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4
4.2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情况分析......... 17
4.3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 22
4.3.1微观方面的分析......... 22
4.3.2宏观方面的分析......... 29
5.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解......... 35
5.1生活适应层面的路径选择......... 35
5.2人际适应层面的路径选择......... 36
5.3学习适应层面的路径选择......... 37
5.4宗教文化适应层面的路径选择......... 38


5.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


5.1生活适应层面的路径选择
首先,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应该解决的是生活的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汉族学生都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平时在家读书时都是父母帮忙料理生活杂事,但是进入到大学后几乎所有的生活都是自理的。同样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幵父母进入学校,面临的不仅仅是离开父母生活需要自理,更重要的是在异文化中进行生活适应。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消除依赖心理,大胆实践,积累曰常的生活经验,学会处理好与宿舍人之间的关系,自觉的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并友善对待他人。其次,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一个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有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父母、亲戚朋友高期望的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学习的并不是很多,能进入内地学习更是父母的骄傲,这样会给予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大学生都是在金字塔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生活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少,独立能力又差,想法过与理想化,对环境的变化难以适应。而且人生的价值观也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多元文化给予他们很多选择性,但给予更多的是冲击,需要他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观中找到符合自己人生期望的价值观,选择的困难性会影响他们心理。大学生应该在此阶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调和与控制情绪,创造良好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


结论


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是本课题所关注的重点,民族学生能否适应内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对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到对汉文化的态度。根据研究,笔者认为穆斯林民族大学生对于这里生活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首先,是个人主观原因的影响,诸如:性别因素(男生适应能力强于女生)、汉语因素(汉语越熟练适应程度越高)、个人性格因素(外向、乐观的学生强于内向、悲观的学生)。其次,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城市的学生适应能力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来校时间长的优于来校时间短的。此外,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狭隘民族思想也会对社会适应带来不利影响。总之,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为了让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笔者建议如下:从个人来说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整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最大限度内改善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不适应,用积极的行动改善环境。从学校来说要秉承宽容开放的理念,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充分尊重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学生在继承本民族优良传统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北京城市社区图书馆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族特色概述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