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48
论文字数:36200 论文编号:sb2014071610150610128 日期:2014-07-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族群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两个看似相同意义相近的概念。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甚至于研究运用中都经常容易互相混淆。追溯族群(ethnic group)与民族(nationality)这两个概念的由来要从西方学者对这两个词语的研究说起。族群与民族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族群(ethnic group)一词最早由国外提出,台湾学者是最早将“ethnic group”这一英文单词翻译为“族群”二字,并被香港和大陆学者认可及沿用。族群在英语中表示具有语言、种族、文化和宗教特点的人们共同体。在港台和大陆学术界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概念的释义是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的定义:“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强烈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1弗里德里克 巴斯在《族群与边界》一文中通过四个层面来阐述族群的概念,他说:“族群这个名称在人类学著作中一般被理解为用以指明一群人:  生物上具有极强自我延续性。  共享基本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形式上的公开的统一。  组成交流和互动的领域。  具有自我认同和被他人认可的成员资格,以形成一种与其他具有同一阶层的不同种类。”2而民族(nationality)一词同样也是由西方英译过来,从字面意义上看即可得知民族的概念与国家(nation)紧密相关。诸多学者认为,民族和族群比较而言,更像是一个后天自发形成的群体,形成的动因则是大家拥有共同的意愿来构建一个社会。因此这种群体组织是具有可变性的,当群体成员同意遵循这一共同意愿聚合在一起,民族则建立并存在;反之当群体成员不再愿意遵循这一共同意愿的时候便各自分开,民族则不复存在。因而构成民族存在的关键就是人们的共同意愿。所以我们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人为的并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995 年,依托《联合早报》创办的早报网通过“亚洲一号”卫星进入因特网。随着因特网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更喜欢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的方式浏览新闻。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群。《联合早报》也顺势开通了网络平台—联合早报网。除此之外早报网的设立也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需要。在新加坡,由于华人占主导地位,伴随中国大陆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于是《联合早报》也一直十分渴望扩大其在大陆的影响。新加坡作为移民国家的典范,其国民构成是由东南亚及欧洲各地的移民后裔经过一百多年的漫长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新加坡。众多移民形成的社会造就了新加坡多民族和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现状,国内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十分交错复杂。新加坡是一个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多元化的国家。据维基百科 2000 年的新加坡人口数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在全国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华族,占总人口的 76.8%;其次为马来族,占总人口的 13.9%;再次为印度族,占总人口的 7.9%;其他民族占 1.4%。其中包括欧洲人、欧亚混血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尼泊尔人、菲律宾人、泰国人和缅甸人等。5民族的多元性必然产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新加坡国土面积虽小但却汇集了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宗教,包括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及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这个小岛国上找到踪影。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族群认同理论的研究回顾及呈现方式
族群研究和认同研究原本是两个独立研究的领域。族群研究隶属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而认同研究则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长久以来的研究问题。但族群和认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族群是一群有相同或相近特质及追求的个人演变为群体组织的社会化进程,在演变的过程当中,族群中个体之间的认同及对整个群体的认同则是形成组织的基本核心。因而族群认同理论作为当今人文科学新的研究领域引发了学界不同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族群认同所产生的问题已经与国际政治动荡,武装威胁升级产生连带关系,因而成为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所要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族群”一词是由英文词汇“ethic group”翻译而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族群”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关于“ethic group”的学术研究在 195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许多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世界出现了新的国家统治形式和政治势力划分。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包含着不同血缘不同文化的各种群体,它们曾经或为“部落”或为“帝国”,当大家共同存在于一个新的国家形式之下时,彼此之间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认同都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建构的,并且一直随着社会的变革继续不断被重塑。进而族群认同研究就成为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


2.2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外有关族群认同理论的文献之后,认为派别众多的各种理论最终大致可以归类为“原生论”和“建构论”两大类。从理论的主要论点来看,“文化论”和“原生论”看法较为类似,都是认为族群认同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族群身份抑或是族群文化都是天然被赋予的,一旦赋予,就很难被否认或改变,因此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客观性和稳固性;而“边界论”、“工具论”其实都可以归属为“建构论”的细化和分支。它们都认为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塑造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过程紧密相连。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经济形势或社会体制对族群认同的建构都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建构论”强调族群认同是流动的,可建构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而改变。笔者认为建构论更符合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正如建构论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吉登斯所言,“事实上,族群绝不是天生的。它纯粹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现象。”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在族群认同研究方面成果突出。他在继承建构论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影响族群认同建构的因素是哪些。在 2004 年出版的《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影响族群关系和族群认同的十五类因素。它们分别是:体质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制度差异、经济结构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心理因素、人文生态因素、历史因素、偶发事件、政策因素、传媒因素、外部势力的影响、主流族群对待其他族群的宽容度。其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分析和测定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
………


第三章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报道..........15
3.1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报道..........15
3.2 定性分析 ..........26
第四章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认同..........30
4.1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相关报道..........30
4.2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相关报道..........33
4.2.1 精英人物 ..........33
4.2.2 国际关系 ..........35
4.2.3 法律政策 ..........35
4.3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偶发事件..........36
第五章 结论:大众媒介与族群认同建构..........40
5.1 大众媒介与族群认同的关系..........40
5.2 大众媒介与族群认同的启示.......... 41


第四章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内容分析


4.1 《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相关报道的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发展牵动着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关心。文化和发展基本概括了少数民族生活的两大方面:精神需求和物质保障。少数民族族群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民族群体长久形成的优良习惯和传统。这种宝贵的习惯和传统所体现出来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在少数民族族群中深得人心,并且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思想深处,这也成为整个族群凝聚力和团结力的主要源泉,对构建族群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反映文化发展的报道总计 105 篇,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三大方面内容:人文风貌、宗教事务和发展建设。人文风貌相关内容比重最大。在 105 篇有关文化发展的新闻报道中,介绍和传播人文风貌的报道多达 42 篇,占总数的 40%。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 56 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结晶。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之中,闪烁着光和热,发挥着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代表一个民族历史沉淀的精华。中国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由来已久,文化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是连接海外华人与国内少数民族情感相通的纽带。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侵袭也与日俱增,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继承困难的危机。海外华文媒体致力于保护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稀缺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对国内少数民族族群的人文风貌特别感兴趣。如各种民族节日,2009.4.11 佤族木鼓节或语言的发展,2009.8.2 《人民日报》发行藏文版等等报道都体现了《联合早报》对少数民族族群人文风貌的热爱和关注。
…………


结论


认同是人类社会在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共同要面对的“我是谁”的哲学命题。族群认同则是认同概念下个体以某种特殊的形式或纽带连结在一起,进而形成群体的组织形式。换而言之,族群认同就是将“我是谁”的认同问题细化为“我们是谁”和“他们是谁”的类比问题。经过历史的经验和前人的总结,我们已经获悉族群认同是可以被建构的。族群认同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呈现出弹性、流动性、和多重性的特征。大众媒介作为族群认同的主要传播工具,它的功能不仅仅只是单一的传播,更成为了构筑族群认同、争取族群利益、塑造族群身份、反映族群生活的重要资源与手段。中国少数民族作为区别于汉族的另外一个人口数量较少的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长久以来都是备受讨论的内容。新加坡《联合早报》作为华文媒体之一,用新闻媒体的独特视角诠释了发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族群当中的真实事件,包括大事要闻也有生活常态,表现了大众媒介在族群认同建构上的重要性。阿多尼和梅尼(Adoni and Mane)早在 1984 年就对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提出了三个部分的模式,即客观真实(由事实组成,存在于个人之外并被体验为客观世界的真实),符号真实(对客观世界的任何形式的符号表达,包括艺术、文学及媒介内容)和主观真实(由个人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建构的真实)。大众媒介在族群认同建构中也遵循了这三种模式。首先大众媒介对族群中的现象和活动必须是客观属实的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大众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客观存在和新近发生的事实真实的呈现出来。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