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下电力负重管理稀土功能拓展及实施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84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212081130554861 日期:2012-12-0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虽然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工作依然面临严峻形势,而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工业技术水平决定了能源消耗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电网是个规模宏大,资金、技术密集,产品生产、输送、使用同时完成的庞大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系统的大面积崩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美国加州电力危机,加拿大东部及纽约大停电,英国伦敦大停电,意大利大停电和2006年7月纽约市部分区域因气候炎热,配网过负荷造成的再次大停电就是证明。
分析指出,事故大都由需方,即负荷侧引发、快速蔓延造成的。我国从1977年开始进行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以负荷控制为主发展到终端客户用电信息远程采集加工与负荷管理综合应用的转变。经过30余年的发展,该系统已颇具规模,实用性也得到进一步增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不仅支持了我国有序用电措施的成功实施;同时,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支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降耗减排,确保社会稳定,提高电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务院[2006]28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就积极幵发、调度需求侧资源,建设能效电厂、实施能源合同管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资金来源、融资渠道等已做出明确规定。需求侧调峰资源不仅供电成本低,而且响应速度快,无一次能源消耗、无污染,是平抑尖峰负荷的最佳选择之一。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电力负荷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采集基本数据、控制负荷和控制电量。但是,在2000年至2002年间,一些地区由于电力富,余或没有资金来源,负荷管理系统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一些现场终端的维护没有跟上,导致2002年开始的电力紧张时期,原有终端无法正常使用。在2002年以来的电力供应紧张时期,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和电力客户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响应。尽管这一严重缺电时期,各地大力建设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但是系统总体建设及管理现状、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的调峰资源数量、是否具备支持新时期需求响应的功能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2009年,我国智能电的建设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带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智能电网的发展是国际趋势,与低碳经济息息相关,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已写入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以及后续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智能电网强调与电力客户的互动,而互动性恰恰是通过各类需求响应项目来实现的。智能电网通过与电力客户间的信息交互、实施分时电价,对电力i户用电负荷进行全面监控,并提倡使用智能家电和大力发展储能设备,鼓励分布式绿色能源的发电上网,有利于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平稳电网负荷、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能源损耗和保护环境。


1.2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电力工业是一个连续生产的过程,电力生产从发电一输电一供电一电力消费,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为使发电、输电、变电、配屯和供电设备发挥最好效益,应该是连续稳定生产,然而电力消费与众多因素有关,整个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用电的不连续性或多变性等,使电力消费时刻都在变化。为保证用户的用电,发输电设备应该满足最大负荷的需要,然而要随着电力负荷的变化不断调整发电厂的出力,甚至启停发电机组和投切输变电设备甚至改变电网运行方式,这对发电机和电网运行既不经济又不安全。


第2章我国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分析


2.1电力负荷管理与电力需求侧管理
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简称DSM)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适宜的运作方式以及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通过屯网公司、发电公司、能源服务公司、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方面的协作,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电能利用效率,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基础上减少电量消耗,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优、各方受益、成本最低的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34]。电力需求侧是相对电力供应侧而言的。传统的电力规划只注重电源开发,忽视了需求侧资源的潜力,而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节约每千瓦容量的投资不到新建电厂的单位千瓦容量造价的20%。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能够弥补电力供应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和节约资金,实现供需资源的协同优化整合。电力需求侧管理内容包括提高能效(节电)、负荷管理、有序用电和能源替代、余能回收及新能源发电;而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可采取多种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引导手段、行政手段四种。其中,电力负荷管理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 —五”规划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随着我国政府积极完善政策法规和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快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宣传推广节能技术和建立示范工程,加强培训和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节能减排,抗击雨雪冰冻、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和确保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尽管如此,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国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作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和实现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乃至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智能功能,对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3章系统拓展功能分析与设计...................................... 37-46
    3.1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37-40
    3.2 新功能拓展设计...................................... 40-43
    3.3 的成本效益分析...................................... 43-45
        3.3.1 电网公司经济效益...................................... 43
        3.3.2 电网公司管理效益 ......................................43-44
        3.3.3 社会效益 ......................................44-45
    3.4 本章小结 ......................................45-46
第4章 北京地区电力负荷响应资源分析...................................... 46-59
    4.1 北京地区电网负荷特性分析...................................... 46-52
    4.2空调负荷响应资源分析方法...................................... 52-55
    4.3响应资源计算及结果分析...................................... 55-58 
    4.4 本章小结 ......................................58-59
第5章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施及建议...................................... 59-62
    5.1 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 ......................................59
    5.2 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发展方向...................................... 59-60
    5.3 电力需求响应技术研究与实践...................................... 60-61
    5.4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推广...................................... 61
5.5 本章小结 ......................................61-62


结论


智能电网的发展为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发展既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准确把握当前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发展的技术方向,与时倶进,幵拓创新> 不断丰富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内涵,扩展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同时加强前沿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保障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政府、用户、电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实现资源优化配冒,促进全社会科学合理用电。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电力公司和电力用户经济效益,同时还涉及社会的经济发展。
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电价体系、以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综合监控系统可以完善我国现有的需求侧管理系统,到达负荷移峰填谷、节能降耗的目的,促进智能电力需求侧系统的建设和电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围绕目前我国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发展,针对智能电网坏境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及实施保障体系问题展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智能电网环境下应考虑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应用功能的完善,从而发挥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对于建立智能需求响应具有很大意义。
(2)直接得到空调负荷的实测数据很困难,且电网负荷的变化不仅与空调负荷有关,也涉及到很多其他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分析。空调负荷属于气敏性负荷,短期内对于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研究夏季R最大负荷随天气情况变化的规律,可为计算分析空调负荷响应资源打下基础。
(3)提出在空调负荷响应分析中应考虑空调负荷响应潜力和用户空调负荷响应参与度,如此方能准确地计算需求响应的社会效益及各市场参与者的收益,对于建立合理的需求响应效益分享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4)我国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政府和电网公司进一步给予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方能充分发挥系统在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