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山东地区人口迁移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84
论文字数:32000 论文编号:sb201211091733304085 日期:2012-11-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灾荒与战争都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具体到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这两个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就全国而论,抗战期间地质活动平静,气候状况大范围好转,但局部地区以及某些年份气候状况却有恶化趋势。加之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中国农村的防灾抗灾能力受到了削弱,即使相对较小的自然变异也会带来极其巨大的灾难,因此灾荒对战时人口迁移尤其是农村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使战时人口迁移的演变过程、流徙路线及具体特点等处处都打上了灾荒的烙印,再加上战争或隐形或显性的影响,使得此时期的人口迁移形成了异于战前同种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
   例如从 1941 年春到 1942 年秋,华北地区旱灾来临之际,侵华日军集中了 64%的主力及大部分伪军,连续发动了 5 次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核心即为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手段之残酷,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华北地区的广大农村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同时日军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物资掠夺和劳役征取,使人民的生产能力急剧下降,生活条件更是极度恶化。而且,为了分割抗日根据地,日寇在其势力所及之地,其中主要是敌占区和敌我争夺的游击区,大量修筑碉堡、公路网和封锁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剥夺了成千上万山东农民的衣食之源。树木砍光了,田园荒芜了,平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原本就不发达的水利设施更加荒废不堪,山东农村的防灾抗灾能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灾荒与战祸的相互作用下,战时山东地区的人口迁移呈现出数量大,多样化的特点。

(一)自然灾害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时,更多的将视野集中于战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城镇人口的迁移上,而相对忽视了自然灾害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农村人口迁移。然而,对以灾害为动力的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完整地把握战时人口迁移的流向和特点,更深刻地揭示出这场侵略战争对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

二、自发移民——难民

   抗战时期,由于日寇的残酷侵略和掠夺,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躲避日军的烧杀淫掳,被迫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转向大后方和安全区域,由于其人数众多、规模巨大、时间长久,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股最大的难民潮。
   随着“九·一八”事变与 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大片领土沦入日军之手,1938 年后山东地区更是全省沦陷。沦陷区内处处之骚扰、拉夫、拉车,为人民所难堪,大批难民举家迁移。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内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急需大批人力来掠夺、开采中国的自然资源,于是便从华北各地掠夺劳工,山东地区也成为其主要的劳工供应地。难民与劳工构成了抗战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人口迁移。 《现代汉语词典》将难民定义为“由于战火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的人”①。人口学将难民界定为“由于天灾、人祸、种族压迫、民族迫害、宗教迫害、政治迫害、阶级剥削、国界变更,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大批人口被迫离开家园,辗转流徙,沦落他乡,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②。具体到抗战时期的难民,学者孙艳魁将其定义为“由于天灾、战祸、种族压迫、宗教迫害、政治迫害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个体无法抗拒的因素的影响,被迫离开家园、流落他乡的人”①。 根据以上定义,本文所讨论的“难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离家外迁;(二)所以离家外迁,非出自愿,而是一种被迫的无奈的选择;(三)其迁徙是自发的、而非有组织的行为;(四)在迁徙的终点,并无预先的就业安排”②。依据这些条件,那些随政府机关、厂矿、学校等有组织地迁徙的人口是不包括在难民范围之内的。当然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因为在抗战中,任何阶层、任何人的命运都是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即使是随政府机关、厂矿、学校等迁移的人口,也同样是被迫离家别业、远徙异乡,所以广义上说,也可算是难民。但是为了将难民内迁与有组织的政府、厂矿、学校内迁区别开来,所以对难民身份做了以上的限定。本文所研究的自发迁移的主体正是狭义的家园被毁,逃亡在外的难民。由于大多是自发的非组织行为,他们的行动往往受战局演变的制约,不仅迁移人数多,而且在迁移流向和地域分布上也显得非常广泛。 .........
.......................

三、强制移民——劳工 ...................................................................................... 21
(一)日本在山东掠夺劳工的途径..................................................................22
1、骗招 ...............................................................................................................22
2、抓捕 ...............................................................................................................24
3、强征 ...............................................................................................................25
4、特殊工人 ..........................................................................................................26
(二)劳工去向 .................................................................................................... 27
1、东北 .................................................................................................................... 27
2、蒙疆 ......................................................................................................................30
3、日本 ......................................................................................................................31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 33
(一)人口迁移极大提高了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 33
(二)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军的侵略势力,支援了抗日战争.......... 34
(三)人口迁移推动了迁入地经济的开发 ...................................................35
(四)人口迁移的消极影响 ...........................................................................35
1、导致了许多“无人区”的出现,影响了各地的正常生产 ...........................35
2、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36
3、加剧了疾病的流行 ......................................................................................36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祸和自然灾害的交互影响,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山东作为全省沦陷的地区,加之人口密度大,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所探讨难民迁移主要分为自发迁移和强制迁移两类,自发迁移即普通的民众为了躲避战祸而进行的迁移,强制迁移的主体则是被日伪所掳掠的劳工。难民的自发迁移往往受战局演变的影响呈现出时段性,即主要发生在战火纷飞时期以及日军进行频繁“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期间。由于没有专门的组织,其在迁移流向和地域分布上显得非常广泛。在省内主要是随着战争的进程而在临近的市县以及城乡之间相互躲避,这样就使一些大城市,如济南、青岛等人口变动特别剧烈。除省内各县市互避外,迁往省外者也不少,其中迁往东北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迁往西南、西北大后方者,另有相对小部分的难民流落南方各省。
   山东省的人口迁移既是战时中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省市的人口迁移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特殊移民——大量劳工的输出。抗战时期,山东省是日伪劳工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以劳工为主体的强制迁移数量也是十分巨大的。日伪通过骗招、抓捕、强征以及使用“特殊工人”等手段大批掳掠山东劳工。被掠劳工的去向,主要是随着日本的所谓“产业开发计划”的调整而变化的。战争初期,基于日本对满洲国的“开发建设”,劳工主要是被掠往东北地区,1939年初日本在蒙疆实施了“产业开发三年计划”,蒙疆地区也需要大批廉价强制劳工,之后,随着日本战时经济的需要,日本政府和大企业开始强征中国人到日本去做苦工。 ......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