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之防控作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21
论文字数:36200 论文编号:sb2014101411592510553 日期:2014-10-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定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文化就要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器物、制度、观念的社会价值系统总和。我们论述民族文化就要结合各民族不同的器物、制度、观念去解释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然后我们在解释什么是民族,根据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民族史对民族所下的定义;民族是在客观条件下因而发生共同特异的文化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互团结的集团。有自己的族群例如语言、风俗、宗教、文学、领地、历史、外力等形成自己的民族。在论文中回族和彝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族群,但是这两个族群民族文化中的法律文化却对本民族和地方稳定带来了秩序与规则。民族文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在民族这个外延下无所不包的范畴,它无边无际。举凡人类的一切活动和产物都有理由归于文化的名下。布莱希特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越是对它缺少思考。”文化这个范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运用的如此广泛,以至于说到它不加思索地就领会了其含义。然而民族文化究竟是什么?从总体上看民族文化有两种基本的界定方式,一种是宏观的整体规定,另一种是从比较具体的角度做出较微观的界说。不同学科的人对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解释,考古学认为民族文化是考古记载中的那些各个民族相互可辨识的物质方面的载体;人类学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认同感;社会学则认为,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共同拥有某个地域和语言的群体生活的蓝图等等。其实,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其特定的道理,但这类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透视民族文化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综合性的界说或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建议案》中称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也就是解释为民族间的流传的传统文化。
…………


(二)民族文化中的亚文化
当然民族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们都会把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一词经过查找资料可知它是外来词,它通常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第二是由奉行这些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当前我们生活的社会已从传统社会的保守、单一、超稳定体系中解放出来,而发展成为一个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高度流动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在这种现代社会里存在着多种彼此矛盾、冲突的亚文化群体和亚文化观念,社会生活提供给人们的行为选择方案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不时地存在着各种不良的诱因和犯罪刺激。亚文化通常与主流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风俗习惯和其他方面存在着冲突和对立,在某一亚文化中,既包含一些主文化的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要素,因而就构成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围绕职业种类、社会经济阶层、年龄、地域等形成和发展起来。每个复杂的社会都是由许多亚文化所组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常常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而且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不同的亚文化。某一群体的亚文化不仅可以传播到该群体之外,从一个亚文化群传播到另一个亚文化群体中去,而且也可以影响到主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亚文化是一种对立文化或反文化,往往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因此亚文化常常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且很容易在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下层阶级的青少年中形成。
………..


二、滇西地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亚文化状况


(一) 家族势力为主导的帮会文化
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造就游民之间的“江湖义气”文化传统多方面对于今日的中国地方性黑恶势力都有深远影响,帮会文化几乎无不被当今的黑社会组织所继承和发展。我国有较长的黑社会历史,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并不会随着产生他们的社会基础一起消灭,黑社会特有的文化随着优良的传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如特权意识、宗族意识、行帮意识等等。“帮会文化”中尽管也曾经有过从善积德、鋤强扶弱等值的肯定的思想,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一世,吃穿二字”等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始终是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帮会文化的主流成为地方黑恶势力产生的思想基础。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与中部地区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组成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1.在人员身份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区因为重视本民族之间的交往,对外来民族因为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风俗习惯总是排斥外来民族人员加入到该组织当中,让外来人员也触及不到该组织的主要领导层主要领导层的成员都是来自本民族的人员,因为本民族人员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有着共同的文化共识,更容易在犯罪过程中形成默契,所有在滇西的少数民族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中黑社会的主要成员都是家族内部的成员。就是本民族人员要比较熟悉地方人事、交通、人员结构组成有利于在违法犯罪中更好的掌握有用信息。在少数民族聚集区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竞争中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外来投资者的物质消费和琳玻满目的商品、花样翻新的服务刺激着当地的人们,使得“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的思想倾向蔓延。在强烈的贫富反差下,有些苦日子过怕的人,特别是贪官污吏的发迹史和大量报道出来的非法采矿挖矿的致富路使得不少人心里严重失衡,集结本家族的人员和外来地方黑恶势力形成地方一霸对资源巧取豪夺,社会心里的偏差不断诱导着犯罪的发生,并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的家族主导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


(二) 外来传入的暴力恶俗文化
除上述社会中的帮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外,社会不良表象文化如各种书报、音像制品以及网络中的大量出现暴力、凶杀、色情场面。一些武侠影视片中大力這染江湖暴力、帮会事迹,其中有大量的影视音像作品是非混沛、善恶不清宣扬着暴力色情文化。这些东西严重排斥着少数民族地区本源的美育道德文化。现如今手机可以上网也是传播恶俗文化的一个途径,网上流行的恶俗文化多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而且越是我们认为经典神圣的,越被恶俗化了。没有底线的恶搞已经不是恶作剧,更不是幽默和智慧,而是黑白颠倒,将历史和人物丑化和异化,逐渐把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引向一个不确定的方向,它已经渐渐成为恶俗文化的盛宴。这种亵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恶搞我们应当十分警锡并自觉抵制。
……….


三、滇西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9
(一)回族彝族参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文化水平对比....... 9
(二)回族彝族文化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的排斥....... 11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少数民族参与少的原因分析....... 12
四、少数民族文化对涉黑犯罪的润化作用....... 13
(一)回族文化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的预防作用....... 13
(二)彝族“虎日”模式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的预防作用....... 16
(三)民族文化人格塑造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的控制作用....... 20
(四)民族文化对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的净化作用....... 21
五、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 23
(一)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23
(二)发展合适合宜的民族文化....... 25
(三)强化民族地区教育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 .......25


五、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亚文化


(一)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在滇西地区回族彝族民族文化被破坏的相当严重,主要破坏的原因来自没有对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具有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碑文以及口传文化加以保护。对民族语言文字和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的不重视所导致的。滇西地区回族的文化载体都是来源于清真寺的这个场域下,在清真寺里面做礼拜行五功表达对“真主”信条的遵守,但是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却严重破坏了清真寺建筑,因为有些清真寺建在繁华地段,房地产开发商看重了这个地段为了商业的价值和开发者的利益,把地方宗教场所清真寺重新选址并搬迁到另外的地方,但是这个一个简单的选址和搬迁却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原因。原因一是会造成回族同胞的反感,清真寺远离城中心的迁移会造成礼拜做五功的困难宗教活动举行困难文化传播受到阻碍。原因二会造成对古老建筑的破坏一百多年的清真寺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将在迁移中完全丧失了新建的清真寺没有原本清真寺具有的历史印记。彝族的民族文化也是受到严重破坏彝区原本的组织结构和家族头人的地位在快速降低;彝族医学、语言的传承失去了场域。彝族对长老的尊敬程度和家族家规的约束力产生了怀疑。在彝族聚集区不重视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保护导致了现在的彝族年轻人都不会说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语言并在一些地区产生了断代的危险。
………….


结论


在接近论文的尾声的时候做出总结,全篇论文是以回族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主线,对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文化土壤做了叙述,同时也对回族中《古兰经》和穆斯林教义里面提取了美育文化对族群的熏陶和道德指引作用,彝族地区的“虎日”模式实证案例和彝族同胞相互互相帮助的互助文化对找到民族归属感和民族感染力为预防团伙性犯罪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滇西地区近4年的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的给出的数据分析出,滇西地区的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处于上升趋势,少数民族参与犯罪比例也是上升趋势,主要的原因是外来的亚文化对该地区的不良诱导,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民族文化原有的约束力量的减弱等三个原因造成的,在论文就提出了对本土地区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开发并加以推广和保护,这样构建起对外亚文化的抵制,为预防拉帮结伙的黑恶势力的形成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滇西地区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差异等的不同,犯罪动机也各个不同的,因而要结合地方的人文环境和地区差异提出不同的防控策略,提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下对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的防控作用,最主要的防控就是对涉黑犯罪文化土壤的剥离,亚文化对该地区的价值不正确的引导作用,转变近几年来外来亚文化对该地区的涂毒,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学习原有的习惯法来约束自己不良的物质欲望,从而转变人们的价值观防控犯罪土壤的滋生。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