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东风夜放花千树—新时期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历史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举办了四次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国家法定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从1980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到2012年刚刚闭幕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三十多年来,文艺会演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风貌,记录了社会变迁,传递了人民心声。文艺会演已经成为一种记录历史、体现时代的方式。20世纪30年代史学界曾产生过一场革命,年轻的年鉴学派挑战传统史学。论战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对待“过去和当下的关系”。富有创新精神的年鉴学派在当时摒弃了一向被动的史学观念,把过去与当前结合起来,幵创出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它认为,从当前出发,向过去提问的作法具有启发价值。我们深知:历史学的作用就是回答当今人类遇到的种种问题。年鉴学派也认为:史学论说具有相对性,因为史学不能摆脱它所处的时代,并渗透着当今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便造成了对历史时期的建构和阐释。历史学“从过去寻找和强调那些影响当前的和有启发性的行为、事件和倾向,并借此让人们重温历史……它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塑造过去。可见看见,过去与当前还有一种互动在其中,不容忽视。选择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作为关注点,牵手过去与当前,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一个礼物,由会演带来的种种思考,成为研究的兴趣,并引导我们去研究探索,或者说复活它的历史,唤醒它的生命。《论语》中形容人到三十岁时是“三十而立”,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二十而立”之时,伴随时代成长,需要一 “立”,这一立或许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建构,一种文化的建构,也是一种传统的建构。在古与今的流变中,时间就是一条流动的河,一条生命的河,一条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的大河。历史与叙述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个事件在历史中慢慢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关键看谁在讲述它。电影工作者用影片讲述,它便成了一部电影,作家用笔记写它,便成了一部著作…我们选择这样书写纪实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会演,是一种探索,也会成为一种范式,既是历史的叙述,又是叙述的历史。
第一节会演组织机构
从四届会演举办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精心策划,协力组织是会演顺利开展的良好基础,也是取得会演成功的坚实支柱。从四届会演进行的方方面面,可以总结出倾心落实、通力合作、井然有序是会演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艺术最核心的功能意义就是审美,文艺会演开幕式作为一种艺术表演,首先是营造了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充满高尚情感的气氛。让人们在观看中得到身心愉悦、心灵净化。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得到美的享受,得到心理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由开幕式作为一个触发点、一个连觉点,唤起人们进一步的联想或者说是更深一层的审美满足。因为这绵丽多彩的开幕式表演受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幵幕式作为一个触发思考社会内涵的激活点,是其经久“上演”的重要原因。作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幵幕式有其特殊的地方。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幵幕式中丰富的表演,唤起人们对和平、团结、友爱的归宿;唤起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一场表演中的不同民族,各种文化、各种思想竞相出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以后,才会相互认同,文化的认同感推进了民族认同感、尊重感。开幕式在传播文化方面,强调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宽容,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在经济、思想等方面存在不同与差异,差异往往会产生矛盾,矛盾甚至会产生冲突。从我国近些年出现的诸多事端中可以看到,这些事端多是由文化冲突引发而来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精神就是强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各族人民能够以一种包容的胸怀,摆脱偏见,在各种各样的表演中,看到的将不是隔膜与冲突,而是各种文化、各个民族的百花齐放。比起阅读史书,我们更有兴趣通过艺术的形式去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发展,开幕式恰恰是一种这样的艺术形式。据笔者了解发现,作为普通大众在会演期间,对开幕式更加感兴趣,对于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来说,更是难得的机会,在开幕式上,充分释放自己民族的文化魅力,是每一个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第二章百花齐放又一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第一节会演背景及会演前旳准备
一、2006年以来的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概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宝贵财富。1984年,国家就已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法律上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领域的自主权,保证少数民族群众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集中制定和发布了一批重要法规、规划和文件,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07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等多个涉及或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文件、规划。2009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工作、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从国家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可谓是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黄金时段,“十一五”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别重视、一系列会议的召开、政策的颁布,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这适逢2012年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行之前。回顾这六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文艺创作、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艺发展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守得云开见月明........ 55
第一节少数民族音乐,继承还是重塑........55
一、历史回顾 ........60
二、“万变不离宗”........ 62
二、“旧瓶装新酒”........ 63
四、“反常而合道”........ 64
第二节、不同视角的关注........ 65
第四章往来成古今........ 89
第一节“国家在场”背景下的机遇........89
一、“国家在场”对会演身份的确立........ 89
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97
小结 ........10
第二节另一种叙事——“被发明的传统” ........ 103
一、音乐视野中的传统与“被发明的传统”........ 103
二、“被发明的传统”与传统音乐的变革........ 107
三、会演成为承载少数民族音乐........ 110
结论
新时期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伴随时代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历史。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与历史、民族、社会、传统之间的互动中继承并发展,且呈现出“万变不离宗”、“旧瓶装新酒”“反常而合道”这样的艺术发展规律。会演作为一种新的带有性质的民间或民俗表演艺术形式,在“国家在场”的影响下,这种连续性的、具有固定时间周期的会演,己经演变成一种新的传统,一种承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传统”,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个人对记忆的需求是一种心理本能,确切的说,由记忆唤起的历史感是一种人类心理精神的需要。在当下各种文化充斥的社会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回忆千差万别,通过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唤起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信仰和尊重,既增强了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也满足了人们的心里需求。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历史时间不能倒流的情况下,通过对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体验,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情感归属的路。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认为:记忆不仅属于人的个体官能,还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社会记忆,它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甚至是历史建构的过程。在历史缺席的地方,通过会演唤起我们对历史、对传统的追根,形成属于我们共同的一个纪念,还念过往,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无论人类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幻,都不能忘记过去,我们需要在与过去的对话和互动中,找到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里轨迹,从而构成社会文化的积淀。记忆就像聚光镜,把光束投向历史,但照亮的却是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01]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02]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03]自辛艺兵.在首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首乐学院出版社,2004
[04]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05]王樱芬.听见殖民地一黑泽隆朝与战时台湾音乐调查(1943) [M],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中华民国97年
[06]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07]中国艺术研究院《现状研究丛书》编辑部.艺文论集2 [C].北京.1986
[08]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研究文选[Z].北京.1985
[09]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