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与吐蕃进行茶叶贸易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吐蕃是藏族在西北青藏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史》载:“吐蕃本汉西羌之地,其种落莫知所出。或云南涼秃发利鹿孤之后,其子孙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册府元龟》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地也。后魏神瑞初,南凉秃发樊尼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吐蕃在吐谷浑之西,本西羌别种,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以秃发为国,音讹,故曰吐蕃。”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吐蕃位于西北地区,原西羌之地,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吐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十分恶劣。史书中对吐蕃的地理环境有这样的描述:“雷雨风雹霰雪,每隔日有之,夏节气如中土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其草细不过三寸,牛马皆食之。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其俗重汉僧,而贵瑟瑟。”《西藏简史》中载:“地势高峻,海拔都在三千五百米以上。气候属纯大陆性,春秋降雪,有霜冻;夏季很短;冬季风雪严寒,气温最冷时可至摄氏零下四五十度。这一气候区主要包括西藏的北部(那曲专区的全部和阿里专区的大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南部,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州的大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北部等地”。由此可知,吐蕃地区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区,海拔高,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气温变化大。茶树是一种对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有严格要求的经济作物,它适合生长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需要较高的气温和充足的雨量,全年的降雨量需要在 1500毫米左右。茶树需要生长在全年平均温度 15~23 度的地方,如果气温低于 14度时,难以存活。茶树喜酸性土壤,土壤的 PH 值需要在 4.5 至 6.5 之间,陆羽的《茶经》开篇就对茶做了这样的描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由此可得,茶树生长在南方。且书中提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可见茶树品质会因土壤的不同而不同,对土壤的要求十分高,而南方地区具备茶树对土壤的要求。“南方在扩大土壤利用范围,解决地少山多这一矛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重视培养地力的耕作方式,从而促进了土质的优化”。南方地区具备茶树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南方开发较晚,森林保护较好,雨量充沛,气温高,林木被采伐后更新快,森林植被相对完整且充分发挥调节气候,蓄水保湿的作用。这为茶树生长创造了最佳环境,因此南方适宜茶树生长。相比较而言,这是高寒的吐蕃地区不具备的。
茶叶在我国南方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我国是世界重要的产茶国之一。一些典籍文献中有关于野生茶树的记载,如朱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对野生茶树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述:“有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泸州之茶树,夷獠常携瓢穴其侧,每登树采摘芽茶。”关于古代野生茶树的记载不但在我国的文献中大量出现,在外国人的游记中也有记录,“十九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到我国西南地区考察,在《中国西部游记》中写道:‘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这些记载充分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在古代有大量的野生茶树。“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十个省、区近两百处都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省是发现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一颗茶树的树龄已达到两千七百年,而西双版纳巴达的一颗大茶树的树龄也有一千七百年”。此论述也说明,西南地区之所以能在以后成为茶叶的主要产区是有其先天优势条件的,即具备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茶树在我国的浙、宛、川、闽、赣、鄂、湘等地广泛种植,且品质优良,种类繁多。茶树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综上所述,地理环境的限制直接导致吐蕃地区无法种植茶树,因而无法自给,而宋朝适宜植茶,茶叶充足,这就使得吐蕃需要向宋朝购买茶叶,与之进行茶叶贸易。
(二)茶与吐蕃的饮食习惯
吐蕃与中原民族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吐蕃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多养牛、羊、马,农业为辅,民众多以乳酪、牛羊肉为食。史料中载“俗养牛羊,取乳酪用供食,兼取毛为褐而衣焉。不食驴马肉,以麦为麨,家不全给”。吐蕃的这种饮食习惯决定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具有解油腻、清肠胃作用的茶叶。吐蕃部民对茶叶的喜爱和需要与茶叶所具有的功效和它对人体的有益影响是分不开的。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大约有 500 多种,其中有许多有利于健康的营养成分,如茶多酚,脂多糖,氨基酸等,并且含有 30 多种化学元素如钾、钙、镁等。虽然宋代科学技术还未发达到对茶叶有这么多科学的认识,不知道茶叶有这么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但是随着宋以前茶文化的发展,古人对茶叶的功效有很多具体的记载,如“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或有忌而不饮。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由此可见,茶叶很符合吐蕃的需要,吐蕃部民充分利用茶叶的这种功效服务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茶叶的应用,“有些地方,也像古代汉族人民那样把茶当药物服用。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口,马吃茶长膘快,牛吃草增加奶量。”
二、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形式
我国最早发现茶树,经历了宋朝以前各个朝代的发展,对茶叶的了解不断加深,茶叶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在社会中流通。张堂恒的在《茶叶贸易学》中谈到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时提到“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在原始社会就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茶叶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阶段,说明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萌芽。”后来经过栽培,提高了茶叶的产量,为茶叶的商品交换提供了条件。“中国的产茶已经有 3000 余年的历史,茶叶贸易业也有 2000 余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就出现了茶叶贸易。茶叶贸易经过前期的发展,在宋代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陈椽在《茶叶贸易学》中把茶叶贸易定义为:“茶叶贸易是指专门从事茶叶商品的买卖和与此有关的一切活动,或可称之为茶叶商业,对茶叶商品的买卖起到中介作用。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为茶叶生产者和茶叶消费者之间起桥梁沟通作用。”并且书中对茶叶贸易的产生也有相关的叙述,即“茶叶贸易,生产茶叶的国家为了政治经济的需要,就要出口茶叶,有些国家为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必需进口茶叶,因此,就产生茶叶对外贸易或国际茶叶贸易”。依据陈椽对茶叶贸易的定义,宋与吐蕃进行茶叶贸易是必然的。依据茶叶贸易学的分类,宋与吐蕃的茶叶贸易属于边销茶叶的范畴。“我国习惯上以销路分茶叶内销和茶叶外销。内销包括边销,外销包括侨销。从历史发展来看,是先推广内销次及边销。”宋与吐蕃的茶叶贸易属于边销,在宋代茶叶贸易繁荣,中原人民饮茶日盛,内销茶叶达到一个高峰,并且形成宋代独特的茶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叶销往吐蕃也顺理成章。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贸易形式主要有三种即榷场贸易、贡赋贸易和走私贸易。
三、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茶叶产地.......31
(一)宋代主要的茶叶产地.......31
(二)四川成为供应吐蕃主要的茶叶产地.......34
四、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茶马比价.......39
(一)定价的原因和依据......... 39
(二)茶马比价的不合理状况和调整.....41
五、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特点和作用.....46
(一)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特点.........46
(二)宋与吐蕃茶叶贸易的作用.........49
结论
宋与吐蕃茶叶贸易是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已有学者对宋与辽、西夏、金的茶叶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所以本文对宋与这几个少数民族的茶叶贸易没有涉及。宋与吐蕃的茶叶贸易之所以能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吐蕃地处高寒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决定了此地无法植茶,但是由于吐蕃部民特殊的饮食结构,即以肉食和乳酪为主,生活中离不开解油腻的茶叶,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对茶叶有强烈的需求。这就为茶叶贸易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其次,宋位于适宜种茶的温热带气候区,茶叶种植广泛,茶业兴盛,这就为茶叶贸易提供了足够的茶源。第三,虽然宋与吐蕃政权并立,但是由于二者长期友好相处,很少发生大的战争,这就为茶叶贸易的进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宋与吐蕃的茶叶贸易有三种主要的贸易形式,即榷场贸易、贡赐贸易、走私贸易。这三种贸易形式,不是宋与吐蕃茶叶贸易中所独有的,而是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的共同贸易形式。榷场贸易,是茶叶贸易中重要的官方贸易形式,宋和吐蕃的茶叶贸易多在榷场进行。榷茶制经过唐代的发展,在此时已经十分完备,榷茶制的实行保证了贸易中用于交易的茶叶的质量,并且随着榷茶制的发展,榷场逐渐增加,为茶叶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贡赐贸易,是以“贡”和“赐”的形式存在的茶叶贸易。在宋以前,宋与吐蕃的贡赐贸易一直不断,这就为宋代茶叶贡赐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并且由于茶为宋大宗的回赐物品,茶叶的贡赐贸易也因此而成为定制。并且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也有很多有关的记载,从资料来看,二者的贡赐贸易以友好相处为前提,本着互通有无的原则等值交换。贡赐贸易在宋代一直存在,并且来往贸易次数频繁。茶叶走私贸易是相对于榷场贸易的非官方的非法的民间贸易形式。茶叶走私贸易自古就有,但是宋代榷茶制严重损害了茶农的利益,且官方的榷场贸易时断时续,这些因素造成宋代茶叶走私贸易猖獗,宋朝虽然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仍屡禁不止,虽然走私贸易一直是违法的,但是在客观上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北魏)贾思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年版。
[2](晋)常璩,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4](唐)李肇撰,黄绍筠、盛钟健、张嵩岳选译:《隋唐嘉话 唐国史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
[5](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版。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版。
[7](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年版。
[8](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85 年版。
[9](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中华书局,1985 年版。
[10](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