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词》中的舞词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57
论文字数:24569 论文编号:sb2015031809130011963 日期:2015-03-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核心舞词

 

核心舞词是指《全宋词》中真正以舞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总计十七首,包括队舞舞词和非队舞舞词两类。队舞舞词有七首,非队舞舞词有十首。

 

1.1队舞舞词

队舞是宋代特有的舞蹈样式,由多人表演,人数不等,有特定的表演顺序、结构及模式,道白、诗吟诵、词作演唱、器乐演奏与舞蹈融为一体,风格典雅绮丽。队舞这一名称在唐代已经出现,宫廷中也有如《叹百年》队舞这样的舞蹈。但唐代所谓的队舞只是由多人一起表演的集体舞样式,与宋代队舞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宋代队舞舞词有两类,一为宫廷舞词,一为类宫廷舞词。

1.1.1宫廷舞词

宫廷舞词指的是在宫廷中演出的队舞舞词,共有四首,分别为《采莲舞》一首、《柘枝舞》两首、《剑舞》一首。其中,《采莲舞》属于宫廷女弟子队舞舞词,而其余三首则属于宫廷小儿队队舞舞词。

1.1.1.1《采莲舞》

《采莲舞》为南宋史浩所作,之后分析的《柘枝舞》和《剑舞》亦为史浩所作,均收录在其所著的《都峰真隐漫录》卷四十五中。全词如下:

采莲舞

五人一字对厅立,竹竿子勾念:伏以浓阴緩轡,化国之日舒以长;清奏当筵,治世之音安以乐。霞舒绛彩,玉照铅华。玲珑环佩之声,碎约神仙之伍。朝回金陶,宴集瑶池。将陈倚棹之歌,式侑回风之舞。宜邀胜伴,用合仙音。女伴相将,采莲入队。

勾念了,后行吹双头莲令,舞上,分作五方。竹竿子又勾念:伏以波涵碧玉,摇万顷之寒光;风动青蘋,听数声之幽韵。芝华杂遝,羽蟪飘摇。疑紫府之群英,集绮筵之雅宴。更凭乐部,齐迓来音。

勾念了,后行吹采莲令,舞转作一直了,众唱采莲令:

练光浮,烟敛澄波渺。燕脂湿、靓妆初了。绿云伞上露滚滚,的鑠真珠小。笼娇媚、轻盈±眺。无言不见仙娥,凝望蓬岛。玉阁葱葱,镇锁佳丽春难老。银潢急、星槎飞到。暂离金砌,为爱此、极目香红绕。倚兰棹。清歌缥缈。隔花初见,楚楚风流年少。

唱了,后行吹采莲令,舞分作五方。竹竿子勾念:伏以遏云妙响,初容与于波间;回雪奇容,乍婆娑于泽畔。爱芙蕖之艳冶,有兰£之芳馨。螋蹀凌波,洛浦未饶于独步;雍容解佩,汉皋谅得以齐驱。宜到阶前,分明祇对。

花心出,念:但儿等玉京侍席,久陟仙阶;云路驰縢,乍游尘世。喜圣明之际会,臻夷夏之清宁。聊寻泽国之芳,雅寄丹台之曲。不惭鄙俚,少颂升平。未敢自专,伏候处分。

竹竿子问,念:既有清歌妙舞,何不献呈。

 

1.2非队舞舞词

非队舞舞词是指核心舞词中不属于队舞舞词之词,主要以舞蹈为描写对象,且描写舞蹈的词句占整首词的绝大部分篇幅,共有十首。其中两首描绘绿腰舞,一首展示伊州舞,三首描述梁州舞,一首展现霓裳舞,其余三首所展现的不是有具体名称的舞蹈。

1.2.1绿腰舞词两首

虞美人

卷帘人出身如燕。烛底粉妆明艳。羯鼓初催按六么。无限春娇都上、舞裙腰。画堂深窈亲曾见。宛转楚波如怨。小立花心曲未终。一把柳丝无力、倚东风。

凤来朝

百媚春风面。凤箫催、绿么舞偏。玉鸾钗、半溜乌云乱。悄疑是、梦中见。曲叹弓弯袖敛。绣笑蓉、香尘未断。买一笑、千金拚。共醉倚、画屏暖。

这两首词的分别为黄时龙和陈允平所作。绿腰,又名六么、乐世。绿腰舞,又名六么舞,在唐代属于软舞,善用舞袖,轻盈飘逸,节奏由慢而快,随曲之急逐渐变得迅疾。五代南唐画家顾闻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展现了舞者王屋山舞《绿腰》的动作。发展至宋代,此舞一方面被杂剧吸收,另一方面依然作为独立的表演性舞蹈而存在。通过以上这两首舞词可知,宋代绿腰舞继承唐代风格,依然有着轻盈的特点,如《虞关人》中所言卷帘人出身如燕。此舞也保留着善用舞袖的特点,从《凤来朝》曲叹弓弯袖敛可知。此舞依然会随曲变得迅疾激烈,可从玉鸾钗、半溜乌云乱这一侧面描写推知。绿腰舞发展至宋代出现了更符合宋代审美新特点,即婉媚娇怨且更注重腰部的动作,如无限春娇都上、舞裙腰,宛转楚波如怨,百媚春风面。而舞蹈结尾也由唐代唯恐捉不住,飞去逐惊鸿(唐李群玉《长沙九登东楼观舞》)的激品矫捷变为一把柳丝无力、倚东风的柔弱袅娜。此外,伴奏乐器也由琵琶变为羯鼓或凤箫。

 

第2章非核心舞词

 

非核心舞词是指不属于核心舞词的舞词,共有一百六十八首,包括中间舞词和边缘舞词两类。

 

2.1中间舞词

中间舞词指舞蹈描写占据整首词的半或将近一半内容的词作,共有十六首。其中展现绿腰舞的有一首,描述梁州舞的有一首,展现霓裳舞的有两首,其余十二首所描述的是没有具体名称的舞蹈。

2.1.1绿腰舞词一首

清平乐初夏舞宴

清和时候。底事休交瘦。满酌流霞看舞袖。步步锦茵红皱。

六么舞到虚催。几多深意徘徊。拚了明朝中酒,为伊更饮琼杯。

此舞词为赵长卿所作。其中满酌流霞看舞袖这句也印证了绿腰舞善用舞袖的特点。虚催是曲破的一部分,曲破部分的乐曲多为急曲子,这也可印证随曲之急此舞也变得迅疾。而几多深意徘徊似乎透露出绿腰舞发展至宋代,更添了一份婉转多情。

2.1.2梁州舞词一首

减字木兰花

楼台向晓。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此词为欧阳修所作。入破是组成曲破的一部分,通过宛转梁州入破时可印证梁州舞的舞蹈风格是迅疾激烈的,舞罢汗湿妆容甚至需要汗粉重匀。梁州舞也多了宋舞特有的婉转风格。而楚女腰肢天与细也可印证此舞重视纤细的腰部所展现出的袅娜多姿之态。

 

2.2边缘舞词

边缘舞词共有一百四十二首,是指词作中包含零散描写舞蹈的词句,并且这样的词句确实能够为词或舞蹈研究提供一定信息,这样的词作被界定为边缘舞词。实际上为舞蹈研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词意的深入理解,因而对词的研究也是有所裨益的。边缘舞词数量多且包含的信息繁杂,按照描写的内容,现将其分为对舞蹈的描写、对舞妓的描写和对舞蹈表演场所及陈设的描写三大类分别论述。

2.2.1舞蹈描写

这一类是包含舞蹈描写的词作,主要涉及舞蹈动作、风格及种类。舞蹈动作包括舞袖、舞腰、脚部活动及歩法、旋转。含有舞袖描写的词共有三十二首,有直接描写舞袖的,也有将舞袖称作红袖、翠袖、彩绣、宫袖或双袖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检索,《全宋词》中有五十一首涉及舞袖,但此处所选的是对舞袖的样态、动作或审美有具体描写的词作,而非只提及舞袖二字的作品。红袖、翠袖、彩绣、宫袖及双袖同理。

直接描写舞袖的词中展现翻袖动作的有:别翻舞袖按新词。(朱敦儒《临江仙》)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郭应祥《西江月》)翻舞袖,掩歌扇。(熊禾《瑞鹤仙》)萦舞袖、急翻罗荐。(晏殊人娇》渐舞袖翻鸾,歌声缀凤,钗影交加。(吕渭老《木兰花慢》)其中,第二首展现了翻袖动作的频繁与轻快,第四首则描述了翻袖动作的迅速。展示舞袖萦回、缠绕或回旋动作的是: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蛸舞袖垂。(晏几道《鶴鸪天》)红绡舞袖萦腰柳,碧玉眉心媚脸莲。(谢逸《麟鸪天》)万玉女、齐回舞袖。(毛滂《上林春令》)过雪湖山清丽,笙歌沸、舞袖萦回。(王之道《满庭芳》)整顿乾坤,恨舞袖、回旋不足。(王廣《满江红》)要趁盘椒供燕喜,舞袖斓斑双旋。(赵以夫《念奴娇》)暑葛霜砧都历遍,还著回旋舞袖。(李曾伯《贺新郎》)展现舞袖飘摇的是: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柳永《长寿乐》)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仲并《画堂春》)除此之外,还有描述舞袖之美的,如下:卷香茵飘渺,舞袖称紆妙。(陈允平《早梅芳》)兰砌晓、香飘舞袖斓煸。(陈允平《渡江云》)翩翩舞袖穿花蝶,宛转歌喉贯索珠。(赵彦端《鵝鸪天欧翁》)展现边舞袖边向后下腰形如弓弯的高难度动作的词有三首,分别为:玉笙吹彻清商后。寂寞弓弯舞袖。(朱敦儒《桃源忆故人》)回按凌波,舞袖弓弯。(蔡伸《一剪梅》)寿杯需斗酌,舞袖正弓弯。(王千秋《临江仙》)还有一首涉及钧容直的舞蹈,侯寘《遥天奉翠华引》:明岁应看,钩容舞袖歌鬟。另一首涉及均天部的舞蹈是刘克庄《汉宫舂》:犹忆侍,钩天广宴,万红舞袖披披。”

 

第3章舞词若干问题研究........35

3.1舞词的特征............35

3.2舞蹈与宋词的关系...........37

3.2.1外部关系.........37

3.2.2内部关系...........37

3.3舞词中的男性视角..............38

结语.........40

 

第3章舞词若干问题研究

 

3.1舞词的特征

从总体上来讲,第一,舞词在描写方面具有三个特点:首先,舞蹈描写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描写也比较细致。描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对舞妓本人,舞蹈动作、风格、审美,舞动种类、形式,与舞蹈配合的音乐、乐器,以及表演场景及陈设等。对舞妓本人的描写包括样貌、妆容、发型、发饰、腰、脚、袜、鞋、服装、佩饰;舞蹈动作、体态,包括腰部动作、歩法、舞袖;舞蹈风格、审美包含轻盈飘逸、迅疾激烈、娇媚多姿、慵懒无力四种风格;舞蹈种类和形式包含对二卜种不冋种类舞蹈和两种不同形式舞蹈的描写;与舞蹈配合的音乐和乐器则在具体分析舞词时进行了论述。此外,对各种场合和一些节上表演的舞蹈及各种类型的舞者都进行了描写,包括在宫廷宴饮中、士大夫宴席上及在歌楼妓馆里、街市上、农村等地表演的舞蹈;囊括了官妓、家妓、私妓和民间舞者;涵盖了元宵节、迎春、送春及庆祝生的舞蹈等。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词在词序中就明确标明所写的舞蹈是在宴席上、青楼単还是市集中看到的,而有些舞词则通过内容也可以判断出來。舞词的描写细致入微,对许多小细节如舞妓所穿服装的纹样材质、所戴佩饰、舞鞋具体尺寸、舞鞋上的花纹等都有精细的刻画。舞词作者观察仔细,在遣词造句上精雕细刻,用语讲究丰富的变换,如对钗的描写有凤钗、金钗、钗、玉钗等。但是对舞蹈表演所真需要关注之处却少有涉及,如头颈,躯干所包含的腹部背部,上肢中手腕、小臂、大臂,下肢中小腿、大腿的运动等几乎都没有描写,对舞者在场上的活动路线除宫廷和类宫廷舞词中有描绘,其余舞词则极少涉及。虽然作者有很好的文学及文化素养,但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舞蹈鉴赏能力,自然写不出太多舞蹈所需要真正关注的地方。

其次,描写方法多样,多用白描手法,以写实为主,但也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效果;兼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再次,描写方法程式化。一是比喻程式化,如关于体态轻盈的描写多以赵飞燕为喻,如不拍掌中飞燕妒只应飞燕是前身飞燕双双掌上身等;再如多以柳比喻腰肢袅娜,如腰肢宛胜章台柳慢拍红牙舞柳腰近看柳腰似折舞腰春柳受风斜看舞腰萦柳。二是描写的程式化,如描写步法几乎都以莲歩为关键词,没有新意,十分雷同,如莲歩轻飞金莲步莲歩弯弯画鼓声催莲歩紧凌波稳称金莲歩一掬金莲微歩歩稳金莲等;再如描写舞蹈的急速激烈,多用头饰的颤动、滑落或头发的垂下來侧面烘托,如头上宫花颤未休舞余犹颤满头花华堂歌舞,拍转金钗斜溜梁州紧,凤翘坠玉鸾钗、半溜乌云乱梁州舞罢小鬟垂。

 

结语

《全宋词》中的舞词展现了宋代舞蹈的方方面面。《宋史》和宋代一些笔己记载了当时舞蹈的一些情况,而这还远远无法展现宋代舞蹈的全貌。幸而宋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透过这一首首舞词,拂丌千年的尘,在时光倒流的错觉中仿佛见到了当时的舞蹈,或轻盈飘逸,或纤柔婉媚,或迅疾激烈,或慵懒无力。而那些几乎不曾被记载过的舞者,或有着对舞蹈艺术的倾力追求,或用情感投入与高超技巧的结合呈现了精彩的舞蹈;或处社会底层在街市上以舞谋生,或在歌楼妓馆中以色艺事人,色艺俱佳者甚至生活奢靡,或在宫廷中充当官妓,为宫廷统治与娱乐服务;或丁子之家充当家妓,分低微任人转送。从词学角度上说它是一种很具特色的词;从舞蹈学的角度讲,它为舞蹈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信息。

结合《全宋词中的舞蹈资料》,笔者翻阅检索了《全宋词》中有关舞蹈的词作,对其进行一次次筛选、细致分类和数量统计,并对每一层中的小类也进行了数量统计。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层面的舞词分别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为之后第三章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宋词中一种很具特色的题材类型,舞词有着不同于其他词作的特征,对其进行全面整体的梳理、分类、统计与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本文力图将舞蹈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结合,对舞词的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舞词的总体特征,试图探索舞蹈与宋词的关系,并揭示出掩藏在舞词中男性视角。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在统计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对很多问题亦没有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研究,使本文难免留下了一些遗憾。

总之,希望本文能够弥补长久以来词学研究中舞词研究的空白,为词学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两岸电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会话分析比较研究 ——以《艺术人生》和《真情指数》为例
下一篇:2-6 GHz无线体域网信道测量及特性分析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