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潜能”,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和配置,使其能发挥最大人力资源效用,从而服务并保证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企业立足现有人力资源实际,采取的一种较为科学与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是当前很多企业深挖内部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但从学术研究上看,目前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研究形成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也不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还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且侧重于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研究较少,定性的居多,定量的少,即使在某个因素或某个方面进行了模型研究和定量研究,也是外延式推论较多,多因素模型评价较少,单一因素研究多。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至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亟需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单位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视还不够,加上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导致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人员配置偏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比较严重,一些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甚至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令人担忧。这与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在全国掀起反腐风暴的态度和决心是不相适应的,特别对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风廉政方面党委负主要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更好履行监督职能,减少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极为不利的。
简单说,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在企业内部,把适合做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安置到纪检监察岗位上,同时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辅之完善的进入退出机制,保证纪检监察岗位上有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通常在实践中,国有企业会根据纪检监察岗位需求,采用组织调配或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但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科学可行的方法,加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纪检监察部门往往得不到“理想”的人选,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属于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部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要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必然要进行综合、系统分析,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理论,这样才能使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第二节 国内外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研究现状
一、 国外人力资源及优化配置理论研究现状
尽管现在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最先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但从历史发展看,国外“人力资源”概念最早且较为正式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 1954 年 11 月 6 日《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是具有企业里任何其他资源都没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德鲁克之所以认为人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主要是因为人力能为企业“所用”。但由于当时还处于技术设备创造价值远远高于人力所创造价值的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概念提出后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认可,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逐步认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理论才被人们所熟知并认可。“那些增长陷于部分停滞或完全被遏制的行业是由于它们不能维持劳动力的效率和工作热情。并且这种判断在将来会越来显示出其正确性”。
人力资源理论从提出之后,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到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力资本理论。费雪、西奥多·舒尔茨等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特别是西奥多·舒尔茨更有“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美誉。“费雪(I.Fisher)是第一个将人力资本的概念引入资本理论分析框架的经济学家。他在 1906 年所著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西奥多·舒尔茨在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教育非常重要。教育水平高,人们就越容易掌握先进技术,对事物的判断就越准确,工作效率就越高,自然工资收入也就高了。于是他在1961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文,正式把人力、人的知识技能作为了一种资本形态,也就是人力资本。
在人力资源理论发展完善中,加里·贝克尔、卢卡斯(Lucus,1988)、罗默(Romer,1990)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贝克尔在 1964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特别涉及教育的一项理论与经验分析》一书,主要对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怎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通过从理论上对人力资本投资量、投资周期、投资回报等进行定量研究后,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说就是随着教育费用的投入,人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收入也会得到提升,经济得到了发展,最终从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人力资本投入的意义。卢卡斯等人将人力资源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相结合,认为人力资本有溢出效应,因此也有了边际生产率。卢卡斯在1988 年发表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本外在效应的内生增长方式。他认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技能,在提高技能拥有者本身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会在不同劳动者之间进行传播,从而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有贡献,也就产生了大量的递增收益。他们的研究对人力资本应用于生产及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 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当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随着“打苍蝇”、“打老虎”系列组合拳的出击,中央加大了反腐败力度,在全国掀起了反腐风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2014年6月3日,已经有29位副部级以上贪官落马。随着落马高官案情推进,反腐态势也渐被引向深入。”其中就包括多名曾在大型国有央企——中石油任职的高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如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了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落实党风廉政方面党委负主要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领导,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等种种新措施,可以看出党和人民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乃至整个纪检监察工作寄予很高希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肩负的如何更好履行监督职能,减少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更加任重道远。
尽管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越来越重视,但国有企业实际纪检监察工作仍面临许多严峻形势,总体来说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形势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希望还不相适应。目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有一、如何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党委负主要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等最新要求;“二、如何从源头上完善体制机制,做好预防腐败工作。三、在企业管理比如招标投标、投资融资、产权转让、选人用人、物资采购、对外投资的资产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和监管漏洞。四、少数领导人员对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纪检监察部门配置还不足。五、企业并购重组、改革改制中存在腐败风险。六、由于高科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企业腐败现象有些更加隐蔽,不容易发现。”
第二节 云南红塔集团概况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渊源为享誉海内外的玉溪卷烟厂。玉溪卷烟厂1956年创建于玉溪。改革开放以来,玉溪卷烟厂通过系列技改和创新,一举成为了在中国乃至世界烟草行业都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企业。据统计,玉溪卷烟厂辉煌时属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卷烟工厂。工厂成功创造了并许多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红塔山现象”。一时间“红塔山”香烟成为了风靡全国的名牌产品。
“云南红塔集团全称是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组织架构上讲隶属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而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又是作为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在云南实现烟草行业工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构。云南红塔集团作为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下一级法人,在省内设有玉溪、楚雄、大理、昭通4 个卷烟厂,并且在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香港红塔国际烟草有限公司等企业控股,参股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云南红塔集团以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的名义涉及了金融、能源交通等领域,云南省内知名企业或项目云南白药、昆玉高速路、大朝山水电站云南红塔集团均是大股东。云南红塔集团“红塔山”、“玉溪”、“红梅”品牌卷烟已经成为了“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了云南省的一张名片。集团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等,有“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的称号。2014 年云南红塔集团位居由云南省企业联合会、云南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云南企业100强评选第一位。”
2013 年,“红塔集团境内外生产卷烟 564.6 万箱,销售卷烟 588.11 万箱。集团省内合并实现税利558.35亿元,同比增加62.11亿元,增长12.51%,其中利润 87.45 亿元,同比增加 25.43 亿元,增长 41.01%,净增税利连续两年保持60亿元以上。”
第三章 制约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成因分析................ 23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制度建设不够完善..................23
第二节 企业自身的监察机构建设不够重视,纪检监察的执行力不强..............24
第三节 纪检队伍建设跟不上企业扩张规模.....................27
第四章 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的思考...........29
第一节 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29
一、 优化配置的规模目标.....................29
二、 优化配置的结构目标......................30
第五章 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措施....39
第一节 宏观方面........39
一、 进一步加强集团领导对红塔纪检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39
第五章 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力资源在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19——1957 的 38 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额有 49%是人力资源投资的结果。”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硬件设备”的竞争逐步变成了依靠人力资源等“软件”竞争。特别是在烟草行业,在各烟草企业机器设备等几乎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产品也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品牌服务,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提升上。作为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部分,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劣情况,决定了对国有资产运行的监督情况,更决定了能否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氛围,从而使企业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好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
第一节 宏观方面
一、 进一步加强集团领导对红塔纪检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云南红塔集团主要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定位就是服务生产,一直把其作为辅助性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对纪检监察工作不够重视的思想,导致了对纪检监察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资源保障等有所欠缺。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和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云南红塔集团主要领导应该对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壮大企业发展与增强纪检同步: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工作要靠人去完成,因此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纪检监察工作又是一项中央日益重视的工作,对于云南红塔集团而言,之前发生过震动全国的“褚时健案件”,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因此更要高度重视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乃至纪检监察工作。要牢固树立纪检监察是“1”,生产经营是“0”的观点,没有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再好的经营业绩也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在人力资源及其优化配置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情况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形势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希望还不相适应。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配置,很多国有企业在工作中面临由于很多单位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视还不够,加上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导致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人员配置偏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比较严重,一些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甚至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令人担忧。
如本文为案例分析的云南红塔集团,其纪检监察人力资源配置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总量偏少、结构配置不合理、配置的质量不高三个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环境、企业、个人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部门更好发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为保障云南红塔集团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顺利进行,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转变集团主要领导观念,建立完全组织架构,对现有纪检监察机制进行创新,同时建立纪检监察文化。微观方面主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配置,加快人才流动,提高纪检监察员工的工资待遇,做好纪检监察员工的职业规划,打通职业通道,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激发纪检监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增加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