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起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设立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实践。近年来,匈牙利学习汉语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继罗兰大学和塞格德大学之后,2014年8月,米什科尔茨大学(以下简称为“米大”)正式建立了匈牙利第三所孔子学院,而此后佩奇也将建立第四所孔子学院。由此,推动匈牙利汉语教学不断发展。
作为汉语教学志愿者,本人在为期一年的海外教学实习过程中,有幸被分配到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米大孔院”)任教。米什科尔茨是匈牙利第三大城市,也是匈牙利重要的工业中心。米大孔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孔院很多地方都有待完善,但是这里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髙,很多人都将汉语作为选修的第二语言(以下简称“二语”,课堂上和教师的配合极好。本人对非首都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非常感兴趣,所以结合相关理论和亲身实习经历,在对“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激发策略分析一以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为例”作为论文题目做进一步的分析,然后根据该校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基本情况和课堂教学实践及观察的结果,尝试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水平的策略,为以米大孔院为代表的匈牙禾的汉语教学事业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2研究内容
本文是以米大孔院为例,对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报告。文章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策略。
第二章文献研究综述
2.1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动机”这个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有移动或是影响活动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的解释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动机本身比较复杂,不同人对其理解也存在差异。霍斯顿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我们认为霍斯顿的这一定义考虑到了两个层面,认为动机是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揭示了动机的实质。
动机总是会与特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关于学习动机的概念也存在各种表述。我们以霍斯顿的定义为依据,认为学习动机即“学习者协调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而形成的激发及维持学习的动力因素”。我们在调查匈牙利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的过程中,就首先从学习者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方面进行了大的划分.
2.2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研究
2.2.1国外有关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20世纪中期以前,关于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并不是太多。但是从50年代末期幵始,人们越来越重视二语学习动机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Gardner和Lambert。
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即学习者是对所学的语言本身感兴趣,并且愿意融入语言所在国的文化之中。工具性动机即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借此实现其他目标。
Gardner&Lambert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只把外语学习动机放在社会和文化的宏观环境之下,没有明确地说明外语学习动机还受其他诸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认为,无论是希望融入语言国家的文化还是以语言为工具,这一理论都更偏重于内在的研究,忽略了外部因素例如他人给予的压力等的影响。
第三章匈牙利米大孔院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8
3.1匈牙利米大孔院的基本情况和汉语教学现状...........8
3.2调查问卷设计...........8
3.2.1前期调查..........8
第四章米大孔院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24
4.1从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24
4.1.1增强课堂组织能力.......24
第五章结语..........35
第四章米大孔院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
4.1从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
4.1.1增强课堂组织能力
Csizer与Dornyei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的十项策略其中之一即“使课堂语言学习充满乐趣”,而在动机问卷中,很多学生表示选择汉语也是因为汉语课堂不枯燥,很吸引他们。由此可见,从学习汉语中得到趣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动机之一。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于增加课堂趣味性,不同风格的教师有不同的方式,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也会有所不同。问卷调查中“你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是什么”,很多学生在“其他”一栏中都写了“喜欢听教师补充些文化的典故”。所以我们在一年的汉语教学中,在宏观上始终坚持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生词时,会给学生解释它们汉字的写法和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故事。有的教师还会利用课间时间,给学生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还有的教师会将中华文化活动融入课堂,例如与其他汉语教师合作,现场教学生包饮子,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单词和常用语法。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引申较多,课程进度减慢,学生对补充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体验印象深刻,反而忽略莲础的知识语言点。因此,平衡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米大教师亟需掌握的。
在微观课堂教学方面,除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游戏竞赛,通过竞争的方式促进知识点记忆。但是竞争必然带来输赢,奖惩制度是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不需要很多物质上的奖励作为刺激(例如小卡片、小书签,但是如果只是口头表扬,完全没有物质奖励,也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在竞赛活动中,教师还特别要关注输的一方的情绪,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第五章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米大孔院学生总体的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对汉语学习比较热情。在内、外部动机上,外部动机要强于内部动机。在学习动机三层次中,学习情境层面动机最强,其中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和对汉语课堂的满意度非常高。其次是语言层面,最弱的是学习者层面动机。所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有效激发米大孔院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然后我们从性别、年龄、学习时间三个角度具体来分析,每个学习者群体的学习动机又呈现不同的特点。从性别的角度来讲,女生在大部分的学习动机上都比男生要强,对汉语的总体接受认可程度上高于男生。男生在语言文化上的动机略显消极,他们更加重视外界的评价和自我的挑战提升。从年龄的角度讲,动机的总体强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25岁以上的学生对汉语的兴趣相对不足,而25岁以下年龄较小的学生则能够积极地参与汉语课堂,与教师良好互动。从学习时间的角度来讲,学习汉语年以上的学生比刚接触汉语的学生总体动机要强,通过一定时间的汉语学习,他们对汉语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目标性也更加明确。
首先,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条件限制,没有使用匈牙利语进行翻译,这就使得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调查问卷釆用的是课堂作答和网络发放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是否反映了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选择,这些问题我们并不确定。所以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有待进一步探究。
其次,论文选取米大孔院学生作为代表来分析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样本和范围存在某些局限,因为只限于米什科尔茨,人数相对较少。如果有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能在匈牙利更多大学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结果应该会更加有信服力。
最后,论文所提出的动机激发策略虽然有过实践的验证,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主观性略强,在小范围内比较适用。所以,这些动机激发策略应该在今后在更多的课堂上贯彻实施,来进一步完善,以切实促进匈牙利当地汉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