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开创者——疏离感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及意义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25
论文字数:12658 论文编号:sb2014122421172111380 日期:2014-12-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孤独的绘画者

 

在绘画历史上,有相当的一部分画家是担任这样的角色,他们很难归类,即使非要归类,他们自己也否认,即便非要把他们推向人群,他们也是以杰出的明辨是非者的面貌出现,因为他们是绘画艺术中孤独的开创者,我对这样一部分最具代表性具有开创意义的画家做出了归纳,这些艺术家都是孤寂的人,他们的绘画形式使他们远离了同代人,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忠实于自己的观察,保持着自己在绘画领域中的独特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颇有些遗世独立的感觉。

代表画家赏析:

1.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的单纯而伟大

这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和独立性的艺术家,与他同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马克·罗斯科这样评价艾弗里:“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画面就像诗集,充满了宁静、甜美、质朴。他是诗人的探索者,强有力地表达着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绘画是一种表达细腻感情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收获,不是那种简单的否定或歌颂那种肤浅的东西,而是与虚假和不自然决一高低,像真正艺术家那样的艺术。

1938 年,艾弗里的绘画进入真正的成熟期,画面极端展现了内心的一切,在颜色和造型上更为强烈。这之后,艾弗里的绘画决定性地进入了超越自我的创新时期,更大的画幅,更稀薄的颜色,把以往强烈的色彩对比改换成相对柔和的邻近色对比,给人清新温柔的感觉。剔除了画面多余的繁琐没有意义的东西,用几个颜色形状进行直接表达。而形状也不是完全的抽象,也是参照了现实,只不过非常极简。他的笔触和造型很有松动感,抛弃了技术的包袱,使画面拥有个人特殊的视角,柔和朴拙中带有诗意地疏离感,清新脱俗。从他的作品中,我感到纯真和美好。很有一些自然主义的感觉。他避免了风格化与观念化,每幅作品都是不同的形式。他和莫兰迪的作品都有永恒的感觉。只是艾弗里有些生不逢时,有许多人企图边缘化他证明他的平庸,认为他是孤芳自赏。但艺术总是超前的,有书中评价艾弗里:“他是个被人遗忘的天才。”

 

2.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精神世界

单纯、静谧、神圣,无论多么好的形容词,都难以形容出莫兰迪的艺术世界。莫兰迪说:“每一件严肃的艺术品,都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孤独。第一种可以叫做造型的孤独……景物的双重生命不在于图画的主题,而在其超感觉的方面……第二种是线条和信号的孤独,这是一种超自然的孤独,对于它不存在视觉和或精神上的逻辑训练。”(引用)这段陈述是莫兰迪宁静神秘的绘画的最好写照。虽然莫兰迪早年参加过未来主义、形而上绘画运动、二十世纪运动、回归秩序和魔幻现实主义等,但他后期成熟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这些,可以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画面上可以明显的区分出来。实际上他和同时代的艺术家很少有共通之处。他十分注重自己的艺术认识和理想,寻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爱好,不完全追随某一流派,有选择地丰富自己的绘画,这是他在 20 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艺术中具有独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1890 年乔治·莫兰迪生于意大利北部波洛尼亚,他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这座城市。莫兰迪的生平估计和梵高一样被大家所熟知。超脱世事功名是莫兰迪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名后,他多次拒绝展览邀请和采访。但这并不表示莫兰迪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他消息灵通,阅读能力极强,只是他很自我,不被外界影响。莫兰迪的生活非常平淡,大部分时间都和三个终身未嫁的姐妹生活在家乡。高翔曾拜访过莫兰迪在格里扎纳的故居,客厅只有 15平方左右,陈设简单朴素,从里面的摆件可以看出,绘画和品酒是这位画家生活上简单的乐趣。在他和姐妹们的卧室中,引人注目的是床边的圣像画和圣像饰品,却没有其他亮丽的衣物。据说他的生活极为规律,每天外出写生散步之外就是在家。其画室也是小而简单,堆满书籍,很多评论家说他和他的工作室就是僧侣和僧侣房。就是这样一种简朴、超然的生活空间,莫兰迪的画作才呈现了现实生活空间的简朴气息和宁静氛围。在 20 世纪喧嚣的艺术环境中,其他艺术家纷纷涌向巴黎,莫兰迪孤独而敏感的性情则使他选择留在家乡,和同时代艺术家的理智、癫狂、迷乱和实验不同,莫兰迪始终坚持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作品中流露出纯粹雅致、清爽、静穆、神秘。

 

第二章.疏离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带给我们的思考

 

以上列举的画家,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但超越社会之上。这些艺术家并不是一群抽象主义画家,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那些外显的东西,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去体验的东西。他们看似孤独,疏离于大众,但他们却有着比普通人更为敏锐的触觉,把握艺术的核心。对人的精神需求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也许不是艺术史上名气最大的,但他们的艺术扎扎实实地推动了艺术史的进程。对于这一些天才型的画家,我们除了关注他们的艺术作品本身之外,更应该把焦点放在他们的艺术激起的一种对艺术的思考上。创造是艺术家真正的职责,没有创造何来艺术。创作者不仅是具有天赋才能的生灵,还是为了特定目标,成功的把各种功能综合安排在一起的人,作品就是这种活动的结果。那么,当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绘画?1984 年美国艺术批评家丹托提出艺术的终结论,更早在 1839 年摄影出现时就有首次绘画已死之说,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认为绘画就是对自然的临摹,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一样。没有摄影的时代也许如此,但有了之后呢?绘画真的就走不下去了吗?当然不是。印象派的产生就是绘画自救的一个现象。更别提后来的立体派、抽象绘画、超写实主义、观念艺术、图像绘画,影像绘画等等了。打破常规才是我们需要摸索的。以上就举了很多例子。每个画家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是艺术的本质。

尽管时代的变迁给绘画带来许多次冲击,但画家从来是不甘寂寞的,他们不断被大众边缘化但从未停止过努力,在当代,画家们面临着更多考验,我们无法再完全去沿袭过去的某一种绘画传统,因为如今架上绘画面临更多未知的冲击。所以,必须寻求更自由,更开放的观察方式。其实绘画从未死过,只是人们固有观念中的绘画死了,但又以新的形式重新展示自己。除了本文之前列举的几个早一点的例子外,其实当代也有着不少有建树的画家:大卫﹒霍克尼、卡茨、里希特、玛琳﹒杜马斯、图伊曼斯、彼得﹒多一格、马丁﹒基彭伯格等等等等,还需要再举更多例子吗?突然间,人们觉得绘画这一深刻而有意义的事物又回来了。美国最重要的艺术理论家库斯比特(Donald Kuspit)2004 年的新书以《艺术的终结》(The End of  Art)为题,对艺术终结论做了全面反击,并且为当代绘画乃至整个艺术的未来勾画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认为杜尚以来艺术过分强调观念,而忽略了艺术形式,混淆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造成审美经验的丧失。现在,绘画在情感表达、视觉形象、文化意义上,都有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欧洲早有警觉,他们从未全盘接受美国式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三章.个人相关创作和创作思路…………12

结语…………….14

 

第三章.个人相关创作和创作思路

 

经过不断地学习,我的绘画创作语言和绘画形式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在读研期间,我对云南的阳光和景物等等特别有感触。选材包括在翠湖、海埂公园和平时生活区域的一些场景,校园、不知名的小山坡等,都取景自在云南范围内所到过的地方,对所取场景有感触、有情绪。强烈的阳光打在水面和物体上,使其轮廓形状显得明显突出,色彩也非常饱和。我抓住这一特点,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创作了一些相关作品。

其实这样的绘画方式是由我在生活中观察得来,而后再接触到以上列举的几位画家的作品,我觉得和我要表达的有共通之处,物象造型简化趋于几何形态,但仍保留了痕迹,不至于抽象色彩上我比较注重在场的感觉,直接表达,受到一些印象主义的影响。舍弃了一些技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绘画形式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太过注重图示表征我觉得可能会削弱一些情感。所以,既保留了单纯性、平衡感,还保留了真实感。希望带给人一种精神指向。并且,我注重画面有一种流动感,并且散点构图,布置和排列每个点的位置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尽量使画面具有开放性,感觉可以延伸和扩展,本就属于自然的一个局部,所以希望能符合自然,不规范在一个框框内。有些故意只取半个形状,也是此意。

 

结语

通过对中外艺术史的学习,结合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绘画兴趣和审美趣味,本文通过对三位画家的生平经历和绘画作品进行了赏析,结合当下我们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和绘画经验,和中心画家的绘画在当时的一些处境和他们在当时做处的一些开创性工作,连结了疏离感和绘画艺术。通过研究疏离感和相关画家与作品,给了我不小的启发,进而联想到油画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处境。从古至今,艺术是什么,绘画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业内人士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探讨。有许多画论和美学著作都有所记载。包括现在,我的导师杨尔驹老师也曾写过如何看画的文章,还为此办过讲座,阐述何为好画及如何看画。自己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也会思考类似的问题,当代绘画应当如何?当所有绘画形式都几乎被尝试过后,绘画还能怎么样走下去?其实,绘画从未死去,因为绘画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最终是追求一种意味,一种精神性,是一种和自己对话,与外界交流的精神储备。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自由评论短文,许多人企图说明一些什么,但似乎又有点模糊,产生共鸣之余还觉得有话没说完。梳理了这些思想概念之后,结合我自己的想法,在此论文中得以抒发。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我的油画创作刚经历了一些转变,也许是因为地域的变化,自然环境对我的绘画产生了影响,也是因为来到云艺,经同学和老师的引导交流,我接触到一些以前不太注意的画家和绘画,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进行研究和创作,有舍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充实而快乐的,当然也有艰难的过程。因为以往学习环境的缘故,我的创作偏向于影像绘画,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舍弃了一些技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绘画形式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所以,既保留了单纯性、平衡感,还保留了真实感。希望带给人一种精神指向。

在油画创作中创新,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从最初的认知到实践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虽然如此,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在读研期间,也见识到了许多为此钻研的同学,为大家在艺术上的刻苦精神而感动。我对本题目做出了研究和总结,但还是不够完善,还需要时间不断在学习当中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点!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之挑战性新兴产业地区筛选及评估概述
下一篇:协作类大规模地理栅格信息并行处理办法探讨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