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2009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St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以下简称SEI)的概念。一年后,国务院进一步从“战略性”和“新兴性”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并且基于我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国务院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2011- 2015年,稳步协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产业基本框架体系,“十二五”末使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 8%,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 2016-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较好地引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末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十二五”再提高7个百分点;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引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决定力量,并且具有较高的整体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能够位居世界前列 [2]。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各省 (市、区)按照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初步完成了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正处于产业建设初期。然而通过对2012年我国30个省(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汇总整理(见附表1),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选择趋同性非常严重,如图1-1。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选择与评价的理论框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平衡来实现经济效益,要促进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全面协调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我们应遵循节能和减排兼顾的清洁生产原则,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节能,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还要注意减排,在减少废弃物排放时,还要合理回收改造污染物,坚决制止新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基于自然资源的限制,要协调于环境承载能力发展,要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2.2 产业选择理论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完全独立扶持的新兴产业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主要包括内生式和外引式两种形式,其中内生式是在区域内部以生产和技术创新为引领,进行内部生产的再次分工和整合,使产业链能够得到延长和重新衔接,产生与传统产业相近的新的产业类别,这均与区域内传统产业基础有关,而通过内生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经历了市场的严格筛选,可以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新驱动力。而外引式则是产业梯度转移所产生的结果,高技术含量和水平的产业从发达地区向低水平地区转移或地方政府积极地主动吸引外部投资所形成的新兴产业,这是区域间的比较优势产业相关。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要以现有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且具有较大产业关联的产业为基础,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或迁移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升级改造现有产业,进而实现其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第3章 基于产业关联与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选择.....................37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原则 .................... 37
3.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DEMATEL模型改进 ........ 38
3.3 产业聚集度模型的构建 ............................. 41
第4章 基于生态效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可持续性评价..............51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效率内涵及评价的必要性 ............................. 51
第5章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评价..............72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内涵 ........................... 72
5.2 SEI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73
第5章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与 社会可持续性评价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自发模式(产品模式、市场模式、收入模式、产业模式和组织模式),政府拉动模式(政府科技计划启动模式、政府种子资金启动模式、政府市场培育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助长模式),和政府/企业一体化模式,即政府和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种发展模式,我们很难确定优劣,因此无法定性或定量对其评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价值这一公共尺度,来统一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进而借助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来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5.2 SEI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根据商业模式基本要素的改变程度,商业模式创新可分为完善型、改变型和重构型,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属于后两类,重在于彻底地改变与重大的创新。
(1)完善型商业模式创新。处于产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顾客已经具有固定的产品喜好,技术和应用创新较少。此时商业模式创新为体系内基本要素的改变,主要为改进商业网络或重新配置资本,但是不改变价值主张等核心因素,只是从适用环境的角度进行局部完善,不改变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
(2)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处于产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顾客对产品或服务偏好尚未形成,商业模式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变,需要对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变,包括价值主张、定价模式等关键要素,并保留部分原有商业模式。由于此时商业网络很不稳定,必须持续不断地对自身改变。
(3)重构型商业模式创新。处于产业的初始阶段,具有重大的技术创新,需不断打破或重构自身的商业模式,重在彻底改变,实现全新产品与服务,是一种最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
.........
结 论
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本文提出基于产业关联性的“区域内—区域间”两维度产业前向选择法,区别于现有研究中基于已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向选择”,综合考虑了区域内产业关联和区域间产业的比较优势,使所选择的产业具有强关联的产业基础和区域发展优势,从而使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趋同的问题能够有效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实现了产业“选择”的真正意义。在进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时,本文将区域产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结合投入-产出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 DEMATEL 模型对区域各产业的中心度和原因度进行判断,为消除产业关联的绝对影响,本文引入介数对 DEMATEL 模型进行改进,使改进后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兼顾产业的绝对关联与相对关联的双重影响,产业的带动性和影响力更强,所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一优势在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中,获得了进一步证实,研究发现依据本文方法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各项指标均排在前列,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