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理论与实践概述 ——以英、日、法、德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34
论文字数:41526 论文编号:sb2015031910064411979 日期:2015-05-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1 年为向各国宣告高等教育质量的水平,并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国际网络,并在 1998 年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重点提出了质量问题,并指出质量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行动。

2010 年 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纲要明确了未来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动向和发展蓝图,规定了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任务。并且在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1 年,国家确立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在纲要中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在 2012 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等措施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被认为是“质量的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界也十分重视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核心词。在 1998年举办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成为了各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

新世纪以来,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日本的“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韩国的“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等,都反映出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方向[4]。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并建立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999 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显著增长,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发展的时代。在普通高校在校生方面,从 1998 年的 643 万增加到 2011 年的 3167 万人,涨幅达到 393%;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方面,由 1998 年的 9.8%提高到 2011 年的26.9%,涨幅达到了 175%。但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样数量的扩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质量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却尚未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2  研究意义

本文对英、日、法、德四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内外部质量保障的主要形式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并进一步地从保障目的、组织机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四个方面去把握这四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体系。在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的同时,也为中国构建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

我国众多的学者对世界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产生了大量卓越的成果,特别是对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然而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缺乏从系统的角度去把握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并从组织机构、保障目的、标准体系和操作流程四个方面对英、日、法、德四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2.  有利于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研究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目前,我国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并且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这些研究范围不广,不能充分吸取不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成功经验来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研究选取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进行了比较。

3.  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英、法、日、德四个国家并对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并选取知名大学在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望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

 

第二章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世界各国虽然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着差异、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但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各国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种高等教育保障模式: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美国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英国模式;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因此本文将选取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对它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进行研究。

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与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研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学术标准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2.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

2.1.1  双轨制的发展历程及质量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和高度自治的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1961年英国宣布成立高等教育委员会,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并于 1963年发布了《罗宾斯报告》,探讨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问题[37],并提出了高等教育扩张的建议。《罗宾斯报告》中提到要消除同等机构之间相互区分的称号或限制因素,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组织间的平等[38]。 

1964 年 7 月,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y Rewards,CNAA)成立。在确立高等教育的二元制之后,CNAA 负责高等教育公共部分的学位授予和质量监督保障。CNAA 成为英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组织,这也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确立的标志。而大学领域则继续使用传统的机制,这也体现质量保障方面的“双轨制”。在保守党执政后,建立了全国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Body,NAB)对地方学院的学术课程、高级继续教育的经费分配及高级课程的审批等方面提供咨询。1987年,NAB的报告指出地方当局的控制限制了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1988年,宣布多科技术学院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管辖,NAB也随即被取消。

 

2.2 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

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QAA负责的院校审核;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委托、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会和北爱尔兰雇用于学习部支持的教学质量信息与全国学生民意调查;其他外部评估机构进行的质量评估,如专业评估、媒体排行等。

2.2.1  院校审核

QAA 院校审核的目的是确保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合格的高等教育、资格标准和资格框架,同时合理行使学位授予权力来达到提供审查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教育的目的。院校审核希望促进高校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学位及资格标准均达到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资格框架的要求,要求具体包括: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有价值的高等教育公共信息;确保高等院校在学术标准和教育质量中的不足或严重缺陷经发现后能迅速采取行动,高等院校的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问责。

院校审核分为准备、调查、发布报告及后续活动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在审核调查开始前 9 个月,QAA 会召集受审核院校举行预备会议,确定审核调查的范围,明确院校、质量保证署和审查小组的合作,核实院校自评报告符合要求,确认学科跟踪审核与总体调查的原则。在此期间,助理主管参观院校,会见学生代表,提供审查流程的安排,并对院校自评及学生建议应遵守的规范进行指导。此后,助理主管根据会议和相关信息初步确定学科审查调查的范围,通知院校方审核小组的规模和学科审核调查的数量。院校递交院校自评报告、短期调查前给审查组的其他资料和学生会的“学生书面资料”。上述资料、信息处和助理主管的资料一并提交给审查组,审查组对资料进行分析,选出拟跟踪审核学科领域和有待考察的主题调查领域,并在审查开始前 4星期最终确定。

 

第三章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3

3.1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 23

3.1.1  大学设置基准的大纲化和自我评估的兴起(1991-1999) ............. 23

3.1.2  第三方评估发展时期(1999-2004)................... 23

3.1.3  认证评估制度的深入发展时期(2004——至今) ............. 24

第四章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3

4.1 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发展历程...................... 33

4.1.1  外部质量保障的确立........... 33

4.1.2  博洛尼亚进程 ...................... 33

第五章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9

5.1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程.................... 39

5.1.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战后恢复阶段 .............. 39

5.1.2 60-70 年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改革阶段................... 39

5.1.3 两德统一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 .................. 41

 

第六章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我国的启示

 

在大数据、低碳化、新能源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创新管理的主要推动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温家宝在《温家宝谈教育》中谈到我国教育的现状中指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体制亟待改革”。目前,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长,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随着规模增大带来的问题也很严峻,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步相对较晚。而英、日、法、德四个国家都结合各自的特色建立了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对这四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总结出构建稳健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经验。

 

6.1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从本质上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政府、高校和社会为了实现各自利益和质量诉求而进行博弈的实践活动,政府、市场和院校自治这三者力量的张力与整合,形成了不同的质量保障模式。四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都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的多元评价主体的结构,并且模式变革的趋势均是朝向多元复合型模式发展,以协调多元主体的价值需求,在国家权力、市场与院校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比较教育学相关理论,以英、日、法、德四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外文资料的翻译、分析和整理,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历史进程、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对内外部质量保障的介绍基于目标、组织机构、标准、流程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

本文通过对四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主体、标准和流程方面的比较, 得出如下结论:1. 四个国家在质量保障模式方面各不相同,但都已建立健全的政府—社会—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 在标准方面,体现出注重学术水平、强调学生意见、注重质量的改进与跟踪等特点;3.  在操作流程方面,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大致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现场考察阶段、会议及报告阶段。此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体现出一些多元复合发展的趋势: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院系自评为基础;2.独立的第三方保障机制;3.评估方法多元化。本研究在归纳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上,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 建立以院校自评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 不断丰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3.实现评估标准和方法的多元化。

基于当前的研究,本文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挖掘:1.基于信息论和协同论研究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各要素的信息流和相关者协作模式,这将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稳健运行从而更好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2.丰富研究的样本,选取一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失败的案例,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研究;3.更多地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以上的质量保障方式在中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