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制度化班级管理之误区与策略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18
论文字数:28958 论文编号:sb2015032312110812038 日期:2015-03-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含义

目前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研究较少,现从制度化教育入手探讨“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含义。

学者康拾才认为:所谓制度化教育,就是“人们为了捕捉随生产剩余、社会分层和文化更新而来的新的教育机会利益而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和调整时所产生的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级化、集权化乃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

学者陈桂生认为:随着“制度化”的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标准,教育实体在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规范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以及教育过程以外的干扰。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定义了制度化教育,是与制度化班级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研究,本文的制度化指一种班级管理模式,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制度化班级管理。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过制度协调任课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共同处理班级事务,用制度在宏观上规范并引导学生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习惯,促使班级能够有效运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特征

(一)规范化

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班级通过统一的要求、规章制度、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制度规定的范畴,实现教育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育的公平。由于制度的客观性,也可以使得管理者在管理中减少管理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但过分强调规范化,有时会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稳定性

制度化班级管理按学生其自身标准,根据制度自身形成的坚实壁垒,造成对其他系统或因素的排他性。这种特点这可以减少学生受制度外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制度化班级管理其稳定性的特性,它会将自己与其他形式的管理区分开来,若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及时修正,则会使制度缺乏来自外部的刺激和推动力,致使这样的管理模式容易丧失前进动力,造成制度在发展性和人性化上的不足,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使班级管理死板僵化。

(三)客观性

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由于有统一的制度作为行为的准则,对学生的要求是客观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强调职能的分工和上下协调衔接,它具有要求学生服从的特点,但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不同,所制定的制度会比较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培养和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制度有可能排斥一部分学生的优势,致使一部分不符合制度要求的学生沦为差生,学业的失败意味着能力的欠缺,有的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甚至自我否定,这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功利性

制度化班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比较重视管理的效益,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管理者的关注点的变化来调整制度,使班级管理制度符合功利目标。

应试教育对学校考核的导向作用使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过分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访谈中很多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初四的班主任老师认为片面追求文化科成绩,影响了班级目标的确立,进而在班级管理制度上会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二章 当前初中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

 

一、班级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的误区

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访谈对象确定为淄博某中学初一至初四的八位班主任老师和 50名学生。访谈目的是了解制度化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论文的研究与写作提供材料,确定思路。访谈方式是对班主任一对一访谈,对学生是一对五访谈。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对教师的访谈一般在办公室时间为 20分钟,对学生的访谈在学校会议室时间为 30 分钟。共设计了两分访谈提纲,一套是针对班主任的,一份是针对学生的,接受访谈的班主任学历为大学本科,主要教授语数外等科目,年龄在 25至45岁之间,接受访谈的学生为每班抽取5名学生,其中一名为班干部,另外 10名学生为随机抽取,共50名学生。

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可是笔者发现在基层的班主任中,有很多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走入误区,影响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班级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民主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班级制度应该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可是笔者发现很多班级在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都没有学生的参与,有的甚至就是拿来主义。学生对这样的班级制度比较陌生,导致学生在对班级制度毫不了解的情况下违反班规班约,后悔莫及。可见,这样的班级制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而起不到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制度执行中的误区

(一)班级管理制度执行主体单一

班主任是班干部的后盾,是班干部的顾问,是班干部的教练和导演。]班主任在实施制度化班级管理之初都是有着雄心壮志,特别是有些班级的班级管理制度还是借鉴成功教师的管理经验,但总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新班主任,制定的班规或者执行不下去,半途而废,或者班级的管理制度名存实亡,在学生心中没有权威性。为什么同样的班规结果会大相径庭?主要是执行方面有很大问题。

案例:谁是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者

在今天中午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班里的小伟和小彭发生了矛盾,等我赶到现场,两人已经平静下来,但从两个人的表情来看似乎很生气,而小彭则在一旁翘着二郎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的旁边散落着一些饭菜,周围围着一些班里的学生,好像在等着看我怎样处理。这个小彭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学生,上课说话,下课打闹,不完成作业,吃零食,脏话连篇,顶撞老师。几乎所有的不好的习惯都能在他的身上发现。而小伟则是办理很听话的学生,平时爱好表现,也是一个热心肠,班里的学生都很喜欢他。我看到这幅情景,我的火气一下上来:小彭,这是怎么回事?他根本不搭理我。小伟说:两个人在一起吃饭,为究竟谁先分饭的事情争执不下,最后小彭没有争过小伟,一气之下把自己碗里的菜甩到了小伟的身上。小伟委屈的快要哭了。听完后我更生气了,大声的质问这小彭,他则更本不在意,在学生面前让我下不了台,我只能说:扣你20分,下午叫你家长来!其他学生一听到 20 分,都互相看了看没有说话的。这时小彭终于开口了:老师你为啥扣我 20分?我说:你欺负同学,还态度恶劣,扣你20分算轻了。他小声说:你说扣几分就扣几分吧。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颤。明明有班级的制度在,咋就成了扣多少分我说了算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下午和学生跑完操,由于学生跑的很整齐,我的心情很好,在整完队后,我当众宣布:今天跑操大家表现不错,全班同学统一加 5分。全班的学生都高兴的跳了起来,看着他们那高兴的样子我也很满意。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当跑完操,就会有学生问我:老师加分吗?说实话,对于这样的提问我很郁闷,难道来跑操就是为了加分吗?但是看着学生期待的样子我明白:学生已经把我当成加不加分的判官了,这不是我的本意,但这种局面不是我一人造成的吗?我应该凌驾于班级管理制度之上吗?

 

第三章 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对策 ……………27

一、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原因分析………………27

(一)班主任自身观念需提高………………27

(二)应试教育导致制度制定中缺少人性关怀……………27

(三)师生地位不平等导致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28

 

第三章 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对策

 

一、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自身观念需提高

班主任管理观念和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制度化班级管理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缺少指导,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出现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在访谈中,大部分班主任提到:希望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希望参加班主任培训,但是机会太少。以笔者为例,担任班主任工作近十年,但接受过的班主任培训少之又少,目前所使用的班级管理方法都是比较陈旧的。甚至有些错误的观念也很普遍:管理班级就是维持班级纪律,或者只要制定了班级制度就能管好班级。年轻班主任也只是模仿老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无从谈起。

此外,很多班主任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制度化班级管理就是要使学生受到制度的制约。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最殷切的期望就是被肯定,一些班级制度,对于惩罚的规定远远多于奖励的规定。学生一谈起班规,总是有苦说不出,稍有不慎,就会违反。每天都谨小慎微地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其心情可想而知。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整天罩在学生的周围,限制学生的言行。在少的可怜的奖励规定中,对于学习成绩的规定则占了大多数,在这方面成绩好的学生是比较有利的。而对于差生则只有被“扣分”的份。所以现行的班级管理制度过于看重学生学业成绩,缺少对差生的关注。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不只是在学习方面。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在施行中其后果是“差生更差,优生更优”。

 

结论

在我国目前的师资培训中,比较重视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然而对于班主任这个重要的角色的培训却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班主任培训体系,使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常态化、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班主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只有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才能使班级教育管理走上科学化的轨道。所以班主任必须抛弃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学生观。班主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班主任必须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把新的教育观念体现在班级制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作为制定制度和班级管理的出发点,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只重视成绩,把制度当成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工具。此外,班主任还要树立科学积极的学生观。在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规的制定、执行、评价过程,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激发策略分析——以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下一篇:普通高中体验式主题班会简论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