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体验式主题班会简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93
论文字数:21659 论文编号:sb2015032312212812040 日期:2015-03-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引言

 

本文以莱芜凤城高中主题班会作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主要探讨了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目的是通过对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全面研究来提高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水平,增强德育效果。

几年来,  笔者所在的莱芜凤城高中认真开展主题班会教育,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教育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全校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主题班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师生的真实想法。从主题班会的开展历史来看,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不同学者对主题班会有不同定义,综合来看,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是普通高中德育的主要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主题班会是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式之一。群体性、指导性和行进性是主题班会的三个基本属性。教育实践中体验式主题班会逐渐受到师生的青睐,成为我校主要的主题班会开展方式。体验式主题班会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为了解主题班会和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输入 “主题班会”搜索,共有20,927条相关结果,输入“体验式主题班会”搜索只有 5条相关结果,由此可见对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与体验式主题班会在促进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符,也说明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前人对主题班会的研究主要在主题班会的重要意义,以及主题班会的组织程序,实施方式等某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较少。

 

(一)选题的缘由

1.选题背景

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负责影响越来越大。但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泛;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德育工作浮在面上,做不到学生思想深处。单一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找到一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具有良好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笔者所在的凤城高中建校于1995年,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建校 18年来,学校以“办规范特色学校 育合格特长人才”为宗旨,始终贯彻“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成功奠基”的育人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真正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优良的成绩。建校以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文献综述

在各种德育方式中,主题班会是我们最为重视的德育方式。关于主题班会的定义,不少研究者有自身的看法。《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李银德认为“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班主任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沈景娟强调了主题班会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认为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设计表现形式、表达方式,通过班主任指导,由学生表演的一种活动”。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概念之间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主题班会”的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有确定的主题,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在学生的德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德育时间得不到保证等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机会。主题班会中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同伴互助,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此外,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能够让班级里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彼此,增加对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师生共同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亲切、平等、宽松的课堂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主题班会的开展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主题班会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不断的交流、感悟中得到提高。另外,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会愉悦学生的生活,给沉重的学习生活涂上一抹亮色,学生良好的个性、民主的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以培养。

 

二、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基本理念

 

(一)主要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发源于古代西方哲学成熟于苏联时期。“活动”即实践,是人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去实现目标的行为。这种自由的、自觉地、主动地、体验的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

人类的活动的过程是活动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其基本内容有如下几点:一是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意识体验并指导着人的实践活动,同样,人的实践活动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的意识。二是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性。主体的活动受环境的影响并相互影响。特定的活动环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改变人们的认知。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认知理论

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 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教育决不能仅仅死记硬背道德规范和进行强迫性的纪律管理,他主张一是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辨是非。二是创设公正、民主的班风,让学生在优良的群体环境中彼此影响。 

3.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 ion)理论出现于 20世纪20年代,在 60年代逐渐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冲突导致人们的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预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灌输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道德选择。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各种传播媒体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信息,使得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选择的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促进“知”、“情’’、“意一、“行”的和谐发展。价值澄清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负责任的判断是非。

 

(二)对相关概念的辨析

1.班会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会主要分为临时班会,例行班会和主题班会。临时班会是因临时性工作安排或突发事件而开展;例行班会一般每周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常规问题”主题班会不同于临时班会和例行班会,它主要解决的不是常规教育问题和临时性问题,而是围绕主题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首先,班会是‘会议’,在会上安排工作或者总结本班近期工作情况。或者在会上讨论班集体的事物,决定班级重大事项。其次,班会既是 “活动”又是‘课’,称为班会活动或者班会课。班会活动主要由学生组织主持和参与,以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导向,以学生的参与、感悟、体验为特征,通过学生自主的组织参与的学习活动。而班会课主要是由班主任组织并主讲的活动。班主任先确定要讲的内容,认真备课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讲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仅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已。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中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有确定的主题,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是普通高中德育的主要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主题班会是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式之一。

群体性、指导性和行进性是主题班会的三个基本属性。群体性指的是主题班会面对的是班级的全体学生,教育目标也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德性成长。指导性指的是主题班会都有其鲜明的主题,都是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品德教育等各个方面。行进性指的是主题班会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教育就发生在学生在其中参与体验的这个过程中。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 9

(一)设计目标 ..................... 9

(二)设计原则.................. 10

1.活动教育原则 ......................... 10

2.情感体验原则 ............................ 11

3.主体参与原则 ..................... 11

四、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组织实施 ............. 16

(一)组织实施过程 ......................... 16

1.主题导入 ..................... 16

五、对高中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反思与建议.................. 25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 25

1.时间安排明显不足 ............... 25

 

五、对高中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反思与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时间安排明显不足

一是每周一次的体验式主题班会,在教学时间上有时候得不到保证,重视德育工作,基本的教育时间要有保障;二是这种体验式教育尚未引起各级领导教师的重视,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铺开,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在部分教师思想里根深蒂固,考住大学是硬道理,其余无用的思想导致学校仍在全力开展智育课程,于是即使每周一次的班会也有时被其他教学课程占用。

2.情景设计流于简单

一是师生自身水平有限,体验式主题班会设计的情节偏于简单,不够生动;二是学校教学客观条件限制,主要在学校、在班中举办主题班会,体验式班会往往成为了抢答赛、辩论会,而真正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到具体真实场景中的体验很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验的效果。

3.精力物力投入有限

一是体验式主题班会没有现成的教案,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现实社会的复杂问题,而且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教师设计主题,理清思路,需要付出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得多的精力,相关的激励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影响老师积极性的发挥;二是搞体验式主题班会,不能凭嘴说,更要靠体验,道具或场景及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相关的经费,但学校在这方面投入还不足。

 

六、结语

在我校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研究,笔者认为,进行主题班会教学要与时俱进,以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德育活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主题班会是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实施方式。从课程的高度来认识主题班会,一方面可以拓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把新课改的科学、全面育人理念运用到主题班会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中。使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设定,主题的提炼,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过程和学科教学课程有同样的程序。主题班会的开展过程也是把学科教学的综合知识和德育活动结合起来的过程。这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主题班会的概念,主题班会既不是班主任的 “一言堂”,也不是学生的“表演秀”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和实施的。但是,主题班会毕竟不是学科教学,它的设计和实施都是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范围下进行的,要体现其德育特色。班主任的道德素养和学识水平是当好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的重要前提条件。

体验式主题班会既是活动也是课程。它的活动教育原则,情感体验原则,主体参与原则和认知升华原则规定了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基本要求。情感体验是其显著特点,感悟分享,价值澄清之后的道德践行才是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真正目标。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教育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学生“三观”的变化。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方式的主题班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其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认真研究包括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内的各种主题班会开展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